点亮窗外那盏灯

    徐丽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重视乡土资源的德育功能,促进教育与地域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引导学生亲近故土、热爱家乡,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意教学方法,在立足课堂、用好课本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域德育资源,让知识回归生活,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道德与法治教育。

    一、关注学生生活资源,紧跟时代

    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基于学科教材,又不局限于此,正符合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道德和法治课程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不断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其兴趣。

    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老师要将自己的教学逐渐生活化,激发学生的道德认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学生在走廊大声喧哗、追逐奔跑,可以顺势进行安全礼仪教育;班干部与同学因为班级管理问题发生争执,各自反思、换位思考,能更加懂得体谅他人、遵守纪律。

    道德与法治教育的素材资源,可以来自日常生活,也可以来自时政热点,紧跟时代。2019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70年华诞,我们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观看天安门广场的阅兵仪式,壮我国威,正契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的主题。趁着观看阅兵仪式的机会,我们可以去了解中华民族勇敢追梦的光辉历程。把时政热点引入课程资源,既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新知,又可以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注社会。

    日常生活和时政热点都具有时效性,这类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具有时效性,对素材资源的发现要敏锐,把握要适时,否则素材效用会打折扣。

    二、利用家长资源,携手助力成长

    为了使家长成为学校教育的合作者与支持者,更好地促进孩子的成长,我们学校举行了“家长进课堂”活动,来自各个行业的家长们各显神通,用各种各样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给孩子们带来别样的课堂。在精彩纷呈的家长课堂上,有医生爸爸带来的有关眼睛知识的讲解,有护士妈妈教授的怎样洗手才干净,还有沙画制作、古诗词知识大赛、手工制作课……家长在台上讲课,老师们也和孩子一样仔细聆听。看到爸爸妈妈们和孩子们的互动,老师们也表示增长了不少见识,感谢家长们带来各个领域的新知识。

    家长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安排的配合,也是宝贵的课程资源。以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让我自己来整理》为例,这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做简单的家务活,扫地、拖地、叠衣服、系鞋带……这些需要一对一指导落实的知识技能,需要家长在家配合鞏固。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淘书乐、足球比赛、运动会等活动,都可以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当然,这些课程资源的选择须周全考虑,做出取舍。

    三、立足社会,开发利用区域德育与实践活动资源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必须建立“社会即课堂”的教学观,充分挖掘区域德育文化的课程资源,包括民风民俗、地域特色、文献典籍、文化精神以及民歌民谣等,建立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社会主义文化课程。在教学二年级上册《家乡新变化》一课时,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调查交流,对家乡住房、道路、环境等变化有所了解;指导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家乡的传统特色文化,主动接触、学习、传承;号召他们为家乡发展做贡献,树立孩子们的公民意识。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对孩子们的传统特色文化教育能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为此,我校成立家校平台,建立家委会,同时启动微信、美篇等交流平台。通过这些宣传途径展示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让家长及时了解。学校也积极听取家长反馈的建议。我们还积极利用家长空间,帮助家长学习,提高认知,更新理念。

    因此,作为新时代教师,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有意识地挖掘和运用多种区域德育资源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我相信,我们精心播撒的情感的种子一定会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他们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只有这样,我们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才能充满勃勃生机,变得更有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