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成效、问题及推进策略
田来 董翠香 王立新 薛成博
摘 要: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文本资料分析、课堂教学观测、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等方法,对上海市首批专项化改革试点学校进行调研,以了解其进展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结果表明:试点学校实行专项化课程改革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也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主要成效有:学生体质得到增强,专项技术水平得到提高;体育教师专项教学能力和专项运动技能水平有所提高;學校体育环境和氛围日益改善。其主要问题有:管理机构设置不健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有待完善;专项教师缺口较大,场地器材不足;缺少配套的专项化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评价标准。基于这些问题,提出的推进策略有:施行分类、分层推广策略,加强试点学校专项化课程改革执行力;建立基于专项化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场地、器材,提高利用率,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生选课系统,制定专项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本。
关键词: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推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 ? 文献标识码:A ? ? 文章编号:1005-2410(2019)10-0053-0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及《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切实提高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实施学生健康促进工程的通知》,上海市教委于2012年启动了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首批试点工作,17所高中成为首批试点学校,至2017年已有112所高中成为专项化试点学校。基于这一背景,及时总结试点学校在体育专项化课程教学方面取得的成效与经验、探寻试点过程中遇到的瓶颈,并提出解决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对有效落实专项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全国《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版)》颁布背景下,对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存在问题和推进策略进行研究更具借鉴价值。
一、调研过程与方法
为深入了解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学校的实践情况,课题组成员走访了17所首批试点学校,收集了大量文本资料,包括学校专项化改革实施方案、专项化课程改革管理制度、教学计划、教案等,观摩了试点学校的课堂教学及校园体育活动,对试点学校的体育教研组长、部分体育教师、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在综合分析前期调研资料基础上,运用问卷设计的相关理论,编制了体育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管理和运行情况。
二、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现状
(一)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管理情况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管理涉及市、区、校三个层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市级层面和校级层面发挥着主要作用。为了加强专项化课程改革的管理,市教委于2015年印发了《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对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主要任务、组织实施、管理和保障等方面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并组建了市级层面的多个团队,包括组织管理团队、课程改革团队、科研团队、装备投入团队、教师培训团队。
学校层面的管理机构存在一定差异,82%的试点学校成立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12%的学校成立了课程激励小组,6%的学校成立了宣传小组,但尚未有学校成立专项教学督导小组和专项选课指导小组。由此可见,校级层面的管理机构尚待完善。从管理制度来看,所有试点学校都制定了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工作管理制度,八成以上的学校制定了专项化教学课堂管理制度。但制定专项化课程安全管理制度、器材管理制度及日常规范管理制度的学校分别仅占29.41%、35.29%和29.41%,这说明此三项制度有待健全。
(二)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运行情况
试点学校在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工作包括专项设置、师资保障、学生选课、课制及排课、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关于专项的选择和确定,市教委未做明确规定,但倡导试点学校从基础项目、新兴项目、学校体育资源条件、学生体育需求等方面综合考虑。调查结果显示试点学校选择开设专项的依据排序依次为: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生兴趣、本校体育特色。这一顺序说明,受学校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难以做到把“学生兴趣”放到设置选项的第一位。
在项目设置上,试点学校篮球专项开设率为100%,一方面说明试点学校篮球场地和师资较为充足,学生对篮球专项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较高,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篮球运动在高中阶段的普及程度较高。而开设网球和游泳专项的学校相对较少,其原因主要是受制于场地因素而无法开展。
体育教师是课程的设计者、管理者和实施者,由于专项化课程改革的小班化教学,在客观上造成了一定的师资缺口,此外部分体育教师所学专项和授课项目不对口,也导致了一定的师资不足问题,缺口项目主要是游泳、小球项目、新兴运动项目等。调查显示:为了满足专项化教学需求,尽管大部分试点学校加大了招聘专项体育教师的力度,但各学校专项化师资不足的现象依然存在。
学生是体育教学的主体,专项化教学始终贯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调查发现,试点学校中有85%的学生能够选择到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没选到自己喜欢运动项目的仅占15%,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校开设项目的专项班或名额有限,选报的人数较多而没选上;二是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学校受制于某些原因未开设,被调剂到其他项目。
课制和排课是落实专项化课程的主要环节,各试点学校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方式、方法有所不同(表1)。目前专项化试点学校大都实行80+80分钟或80+40分钟两种课制。在试点过程中逐渐取消了40+40+40分钟和60+60分钟课制。在排课方面,试点学校中先排专项课后排文化课的占67.4%,先排文化课后排专项课的占9.3%,专项课和文化课同时排的占23.3%。对此,69.8%的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专项课排课比较满意。
市教委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中提出“实行分层教学”的建议。通过访谈得知,试点学校在篮球、排球等项目上分出了基础班和提高班,而在乒乓球、网球、武术等项目上未实行分层教学,原因在于该项目学生的技能差异较小,对专项化教学影响不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海市川沙中学,采用的是“混龄教学”,它打破高中年级建制,按学生选课情况,进行分类编班,高低年级学生混合上课。在教学过程中高年级学生作为低年级学生的“师傅”,带领低年级学生示范、练习及教授低年级学生动作技能,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客观衡量和价值判断的整体过程。由于专项化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尚未颁布,各试点学校在专项化课程教学评价中参考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调查显示,试点学校中有79.07%的教师是依据专项化课程教学大纲中的评价标准对学生专项学习进行评价的,其评价指标排序依次为:专项技能、态度与参与、专项体能、情意合作、运用知识、自我锻炼能力和运动经历。这一结果改变了体育课以技能、体能评价为主的现象,开始关注学生学习态度与参与的表现。
三、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
(一)专项化课程改革促使学生体质增强、技能提高
经过专项化课程的学习,学生认为自己的最大收获是增强了体质,其次是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排在第三位的是放松身心。在对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发现,81.4%的教师认为专项化课程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67.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专项运动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这些变化已通过学生体育成绩的提高得到体现。
(二)专项化课程改革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
有83.7%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项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其原因主要在于专项化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为体育教师提供了更多参加教育教学培训的机会,专项化教学展示为基层教师提供了互相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有69.8%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项运动技能也得到了提高。通过访谈得知教师们为提高专项教学效果,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专项技能学习,如部分教师在校外聘请私人教练对自己进行专业训练,以此提升自我专业技能水平。
(三)专项化课程改革促进学校体育氛围优化
调查显示74.4%的专项化课程试点学校的体育氛围越来越浓厚,主要表现为学校各项体育比赛频次增加,学生积极参与各项赛事,已经形成良好的体育风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体育课“无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现象。60.5%的学校场地器材得到改善,主要原因是专项化课程实施后大部分试点学校将专项资金投入到场地的维修扩建和器材的购置当中,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体育专项化课程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待完善
试点学校专项化课程改革在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未成立校专项化课程教学督导组,使专项教师很难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不利于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推进。第二,未成立学生专项选课指导小组,学生盲目选项导致部分项目过度集中。第三,专项化课程改革推进激励制度不健全,易影响专项教师教学积极性。第四,教学管理制度不健全,各试点学校在探索期,部分学校尚未颁布专项化课程改革相关的管理制度与条例。
(二)专项化课程改革的运行待细化
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中,各试点学校在运行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专项化教学津贴落实不到位,专项化教学实施后,专项教师的课时量及训练、比赛等工作相应增加,但教师增加工作量的补贴很难落实到位。其原因在于目前教师工资实行绩效制,专项经费的使用不包含“体育教师工作量补助”这一项,导致学校有经费但也不能发放给体育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第二,部分专项教师数量不足,专项化课程的实施需要不同项目的专项教师,各试点学校体育教师的专项并不能完全对口。而实行小班制、分层教学也会导致各试点学校师资力量不足,从而产生大量的岗位缺口。第三,场地、器材不足,因为开设专项化课程需要同时安排几个行政班的学生到运动场地上学习,这直接导致了人均场地不足的情况。第四,学生选课欠合理,一方面是学生不了解自己真正喜欢哪个项目,导致部分学生选课后悔。另一方面是热门专项的人数过于集中,导致部分学生报不进。第五,专项体育教师仅靠专项课程大纲作为指导教学评价,使得教师在评价中可能会缺乏严谨性,随意性较强,导致评价不合理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推进策略
(一)管理层面应采用的策略
施行分类、分层推广策略,全面推进专项化课程改革。加大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推进力度,在试点学校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采用分类分层的方式进行全面推广,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学生基础)进行分类,对于条件充足的学校可以三个年级同时开展专项化课程教学,开设的专项尽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对于条件不充足的学校可以在某一个年级进行专项化课程改革试点,并且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专项。
加强试点学校专项化课程改革执行力。学校要完善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以制度推进专项课程综合改革。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應当包含以下内容:学校体育总体现状分析、专项化课程改革目标、专项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专项化课程改革主要内容、专项化课程改革保障措施。完善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权责划分,各试点学校要成立专项教学督导组和学生选课指导组,使学校的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能够持续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做出科学合理的选课。建立专项化课程教学激励制度,对于在学校专项化课程改革过程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给予相应的奖励,提高广大师生参与专项化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二)运行层面应采用的策略
建立基于专项化课程改革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调整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针对专项化课程改革需求对口培养、有的放矢,应当着力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继续加强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培训,关注专项教学手段和方法、专项技战术、专项教学组织管理方法、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基于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教学评比活动,如教学设计大赛、教学技能大赛等,以比赛促进体育教师专项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优化场地、器材,提高利用率,为专项化改革提供物质保障。汇聚各个层面的力量,增加体育硬件设施投入,大力改善学校体育场地、器材。建议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原有体育设施基础上进行修缮,拓展场地、器材的教学功能。如加装挡雨棚、在篮球场上套画排球场、羽毛球和排球共用网架等,保证专项化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开展。
建设科学合理的学生选课系统,保证专项化改革顺利运作。根据试点学校已有经验,开发网络选课系统,尽最大努力使学生选到自己满意的专项课。还可以采用双向互动的方式进行选课,专项任课教师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给出选课建议,帮助学生分析是否适合该专项的学习,这样学生能够加深对专项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提前了解学生。
制定专项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本,为专项化教学评价提供参考。组织课改专家、教学专家和项目专家组成科研团队,共同研制专项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性文本。如尽快编写出专项教材和专项教学参考等,确保专项化改革方向的准确性。
六、结语
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是上海市深化体育与健身课程二期改革的一项新举措,是自上而下推行的,得到上海市教委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为推进这项改革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17所第一批试点学校根据市教委颁布的相关实施方案,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积极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工作。经过五年的试点与推广,其改革成效显著且不容置疑,但问题也不能回避,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是全面推进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必须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委.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课程改革指导意见(试行)[Z],2015-10-18.
[2]刘晓晶.上海高中“试点体育教改可按兴趣分班”[N].上海教育新闻网,2012-12-7.
[3]王红英,任书堂.上海市部分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探索——以操舞类校本课程实施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1):81-84.
[4]李世宏.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面临的问题与实施策略[J].体育学刊,2015(12):121-126.
[5]李国民,归明,董春华,李正华.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参考,2016(2):40-43.
[6]张庆忠.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模式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4(5):7-8.
[7] 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體育大学学报,2011(11):88-92.
[8]刘敏.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管理现状及建议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硕士毕业论文,2015.
注:本文为上海市学校体育重点项目(HJTY-2014-C0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