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怀念》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陈风
内容摘要:《秋天的怀念》一文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版块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表达的思想却很强烈。对这篇文章的教学从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设计。
关键词:《秋天的怀念》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一.《秋天的怀念》教材分析
(一)《秋天的怀念》单元分析
《秋天的怀念》一文是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阅读”版块的第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一篇散文,选自《史铁生散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教材第二单元的指导语是:“亲情,是人世间最普遍、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习本单元,要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变化。在整体感知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的文章情感显豁直露,易于直接把握;有的则深沉含蓄,要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1]七年级第一学期是初中生刚结束小学学习生活进入中学阶段的第一个学期。七年级上册教材对难度的安排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从此单元的指导语中笔者可以看出,本单元的阅读教材的主题是关于“亲情”类感情的文章,但每篇文章的角度可能不同。其主要目的是讓学生加深对亲情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笔者认为教材对本单元“亲情”类主题的安排非常重要。在现代的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的日益增快,人与人之间更多地在网络等非真实环境中交往。这样的虚拟环境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消弱人们之间的实体交流,不利人与人之间真正情感的生成。人如果没有了亲情,兄弟姐妹之间会变得互不牵挂、互不关心,父母与子女之间也变得冷漠,不利建立和和谐的家庭环境、集体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因此,亲情类文章的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亲情,使学生成为有情感的人,而不是一个冷漠无情的人,从而使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使学生所在家庭环境、集体环境等变得有情、有味、有温暖。
(二)《秋天的怀念》作者简介
《秋天的怀念》的作者是史铁生,他是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2]“史铁生七岁上小学,十三岁上中学,初中二年未尽文化革命开始,自此与上学无缘。十八岁时上山下乡运动展开,自愿去陕北农村插队,种地、喂牛,衣既不丰食且难足,与农民过一样的日子,才见了一个全面的中国。三年后双腿瘫痪,转回北京;住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二十三岁到一家街工厂做临时工,七年。工余自学英语,但翻译均告无门,彻底忘光。又学彩蛋,终非兴趣所在,半途而废。然后想起了写作。三十岁旧病殃及双肾,不能胜任街道工场的工作,谢职回家。”[3]周国平等大家都对史铁生本人及其作品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三)《秋天的怀念》文本分析
1.品味文章思想
《秋天的怀念》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表达的思想、情感却很强烈。(1)作者对母亲的愧疚之情,以及作者对母亲的伟大的赞颂。作者自双腿瘫痪后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母亲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安慰作者(自己的儿子)。一开始作者并不能接受、也不理睬,后来等作者理解、接受母亲的做法的时候,他却发现母亲本身也已经得了重病。而且母亲本人在自己得了重病的情况下,还不顾自己的伤痛来照顾、安慰儿子,并且在心理上还要容忍儿子的不高兴、不情愿的语言和做法。由此可见,作者认为母亲是多么的伟大,又感觉到自己是那样的任性和不理解母亲当初的良苦用心。(2)人要珍惜当下,好好活着。人生在世,生存一天,就要好好活一天,而不是虚度光阴,过蹉跎的人生。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2.品读重点语句
(1)“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母亲对作者非常宽容、理解、有耐心。虽然作者发各种各样的脾气,但母亲宁可自己默默忍受,到一旁哭泣,也不与双腿残疾的儿子争吵,不想给儿子增加更多心理上的负担。母亲认为让儿子发发脾气,出出气,也许儿子就好了。母亲总是以最大限度来理解、照顾、引导儿童向生活光明、积极、美好的一方面看。(2)“她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病成那样。”从这些语句中,都可以看出母亲自己有多少疼痛都不在儿女面前说出来,只是自己忍受,不给儿子增加一点儿心理上的负担。(3)“她正在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一生都很艰难,但母亲的艰难都自己扛了。她宁可自己忍受,也不愿给儿女造成负担。(4)“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母亲对吏铁生的鼓励给予了他活下去的信心与希望,而不是度过惨淡余生,自暴自弃。(5)“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人就像文中作者描写的这秋天的菊花一样,只要存在,只要活着,就要好好活着,绽放光彩。
3.学习借景、借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这篇文章虽然取题为《秋天的怀念》,文章正面描写的是怀念秋天的美好景物,如菊花等;也怀念秋天的美好时光;怀念母亲曾经秋天带作者到北海公园等地方观赏秋天、观赏景物。文章从侧面抒发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对母亲的赞颂,也同时表达了人要好好生活的人生态度。这种写作手法没有直接进行论述,而是从侧面借景抒情,也正如文章中母亲对作者的关怀、爱护,都是默默进行、含蓄表达的。
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亲情”类主题并不陌生,可以体会到文本的亲情内涵。初一的学生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本分析能力,学习散文有一定的基础。七年级是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尚且不能很好地或深层次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故而文章重点要放在设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阅读与感悟上。考虑到学生刚刚进入初中,为了与小学教学区分,对这一文本的探讨将细致深入,引导学生发掘文本的深层内涵,而不仅停留在情感层面。此外,由于史铁生的特殊经历,初一的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在生命体会上难以深入,因而教学加人了拓展部分。
(二)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内容,分析重要事件。2.学习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作者的情感。3.理解文本对于“生命价值”的探讨,树立热爱生命、生活的价值观。
(三)教學重难点
1.重点: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学会作者写作的方法
2.难点:从情感层面上升到生命价值层面,体悟深层次的文本意蕴。
(四)教学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讲解法、对话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多种结合。
(五)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1)PPT呈现:海涅《献给母亲的诗》,师引导:请同学们欣赏这首诗,注意体会诗的情感。(2)PPT呈现:作者生平、散文文体知识,师引导:简洁明了地介绍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以及散文文体知识,重点说明“形散神聚”。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点拨:请同学们先流畅地阅读课文,熟悉生字词、多音字词,完成课后的“读读写写”;在熟练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体会课文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师提问:概括课文的主要的内容,给课文分层,总结归纳出每层的大意。(3)师提问:找出文中能表现母亲对儿子无私的爱的事情。
3.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运用各种朗读方式来读课文,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文。课文第一段和第三段两次写到了“我”与母亲的对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朗读探究这些对话,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注意传达出“我”和“母亲”在两次对话中不同的心情。
4.精读文本
(1)探究一:文中写道: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悄悄地躲起来”、“偷偷地听着”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情绪?(2)探究二:文中写道: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交代母亲的病,你怎样理解?
5.巩固提高
师提问:题为《秋天的怀念》,去掉“秋天”好不好?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进行引导。
6.拓展延伸
(1)师提问:第一段中母亲说“好好儿活”与第七段“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2)师提问:你认为,史铁生真的如文中所写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吗?请说出理由。
7.课堂小结
老师相信同学们学完本课一定受到了感染和触动,希望同学们能感念父母之恩,回报亲情。最后让我们深情朗读《我与地坛》节选来结束对本课的学习。史铁生把自己写进了句子里。我想,如果史铁生的母亲能读到孩子的这段文字,她会很满足。
8.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类似的题材文章来阅读,进一步体会人与人之间的亲情;(2)回家后与父母交流一下儿时的往事,与父母谈谈心;(3)把自己对父母或兄弟姐妹之间的往事、感受写下来,如果能写成一篇文章更好。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等.统编本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19.(此外,文中其他《秋天的怀念》的语句均引自此教材)
[2]https://baike.baidu.com/item/%
E5%8F% B2% E9% 93% 81%E7% 94% 9F/724182?fr=aladdin
[3]史铁生.史铁生自选集[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