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文本,深悟情感,提升素养

    李晓萌

    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文本,并融入文本细细品味,揭示文本的奥秘,体悟文字的言外之意,体验文章独特的情感。学生细读文本,能实现“心”与“文”的交融,能发现文本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多重感官去接触文本,并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对文本进行准确的、细致的语义分析,从而实现精辟的解读。

    一、品味语言,披文人情

    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为表达自己的情感,会精心的锤炼、推敲语言,学生通过阅读能准确地把握语言中蕴含的情感,能抓住关键的词句披文入情,探寻文本所表达的内涵。学生会发现一些不合规范的表达之处,此时教师要引领学生仔细分析这些语句,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引领学生分析矛盾的语言,这样才能抓住文章的关键,体会作者精妙的写法。如在统编版八下《马说》一课中这样一句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学生针对矛盾之处展开分析,让他们发现伯乐能决定千里马的命运,只有被发现、被赏识才能让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千里马如果遇不到伯乐,或许一辈子默默无闻。教师抓住矛盾点分析,能感受托物寓意的写法。教师要针对文本的空白处引生品读,让他们感受作品中含而不露之处,通过合理的想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还原比较,感受差异

    学生细读文本,想象出原生的状态,并还原到个体的建构之中。教师要还原写入文学作品之前的样子,将他们的特点写出来,从而能把握其中的内涵。如在统编版九下《孔乙己》一文教学中,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教者还原写作情景,并提出问题:为何鲁迅要写丁举人打孔乙己的情节?为何用间接叙述,而没有直接描写?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分析发现,打孔乙己的是丁举人,考取举人是一个读书人的追求,而将孔乙己吊起来残忍打的人居然是自己努力想成为的人,这是莫大的反讽。

    三、结合内外,对照阅读

    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能发现藏于文本内涵的内容。文本的语境与文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个人的解读与已有的解读相互映衬。教师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了解名家的阅读,他们的解读经验丰富、理论先进,能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解读。如在学习统编版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内容时,学生细读文本,并寻找与之相关的解读,他们的解读角度不同,如钱理群解读百草园的自然空间与三味书屋的教育空间,教会我们从对照阅读、词语辨析、对照朗读等角度细读;孙绍振则提出了抓住关键词句,能从词语背后去探寻美好的童心以及幽默的情趣;王富仁则从回忆性散文表达的感受与理解去解读,从而能分析自然与社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通过多角度的解读,能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相同之处与相异之处,能使解读变得更有深度与广度。

    学生在选用文本时,往往因篇幅、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对原始文本内容进行改造,或摘出部分成为独立文本。教师要将教材文本恢复成原来的文本,再回歸教材,这样的解读会更客观。教师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挖掘作者的思想,能让文本得到辩证、全面的解读。学生通过文本的细读,触及作者的心灵,理解他们的写作思路,融入文本所处的时代。只有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为文本的细读推荐依据。文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关联的,它们往往具有共同的主题、共同的故事、共同叙事方式,教师要将文本向横向或纵向拓展延伸,通过互文性的解读,探寻文本的奥秘。教师可以将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相同作者的文本相互补充,让学生寻找他们不同之处,从而促进他们对文本有意义的理解。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细读文本,要品味语言、还原比较、结合内外等角度增进学生的阅读体验,提升自己的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