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

    唐雪

    教师在备课时,应当从含义深刻的语句、修辞及典型的表现手法着手,挖掘其语文核心价值。

    一部文学作品,其蕴含的教育价值是多维的。当它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作为学习材料出现时,就要凸显其语文的核心价值。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认为一般的教科书应该偏重于阅,语言文字的教科书应该偏重在读,多关注文字的表达形式,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历史课、自然课。

    简而言之,语文课堂要重点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感受力、理解能力、口头表达与写作能力。但若是事无巨细地落实每一个能力点,那我们的课堂就会浮光掠影,缺乏深度。因此,教师需要立足文本,结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和不同年段学生的特征,开发文本的最佳学习半径。

    一、关注蕴含丰富情感与含义深刻的语句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浸入”文本,在作者丰富的精神世界中涵泳感悟,从细节处如标点符号,词语使用到于字里行间的幽微处体察作者细腻的情感。

    例如,在《带刺的朋友》一文中,作者对刺猬的称呼由最初的一个“圆乎乎的小东西”到“那个家伙”,直到最后“那个聪明的小东西”,从这一系列称呼的变化体现了作者情感上的变化,对于小刺猬的喜爱逐渐加深,乃至最后感到亲昵可人如同对待孩童一般。《丁香结》一个“结”字表面指花苞外形圆圆鼓鼓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作者却由此联想到人生负担着种种解不开的愁怨,更以此为题统领全文引发了读者更深层次的思索。再如《桥》,课文短小精悍,作者善用短句,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让人在朗读中无形产生顿挫、紧迫之感,勾勒狂风暴雨、洪水肆虐的画面,人们的惊慌失措与老人的沉着冷静形成鲜明对比,文末处“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更是将全文的悲壮气氛推向最高潮,让人心潮激荡却又如鲠在喉。

    文本解读不仅要关注描写生动的形容词、动词,还要特别注意各种副词在语段中的作用。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人类所需要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本来”一词体现了这种资源的可再生特性和人类在过去的年月对资源的依赖,及作者对于人类随意滥用资源的惋惜之情。在议论文中,特别注意连词的使用能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关注修辞

    修辞是语言的艺术,现代汉语的修辞种类多达六七十种,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特别关注作者运用的修辞及其表达效果。

    例如《荷花》中的有一段描写: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挨挨挤挤”不仅写出了荷叶多而密的特点,还赋予了荷叶人的特征,仿佛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一起;“冒”展现了荷花在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蓬勃生长的样子。作者通过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过来,给人呼之欲出的感觉。

    三、典型的表现手法

    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组织方式,就是文本的表现手法。将之提炼并上升为“类概念”,学生就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

    比如,白骨精的“三变”、悟空的“三打”、唐僧的“三责”就是传统手法中的反复叙事。 反复讲述相似却又不同的故事,展示发展变化,其目的是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满和真实可信,使创作艺术更加全面完美。认识到了这一点,学生再读这类文章就会轻松许多。

    又如课文《盼》中,课文以“新雨衣”为线索,以孩子的视角叙述事情的经过,通过对周遭的环境描写烘托作者曲折的心理变化“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心境与其眼中的景物色彩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古代的文学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论述。学生掌握了这一点,就可以在以后的阅读中迁移运用,“墙上的钟,滴滴答答地走着”,无需往下阅读,即知道作者焦灼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