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对民警心理影响及对策研究

    李俏 杨昊昕 李清

    关键词 网络暴力 舆论 民警 受害者

    作者简介:李俏,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与刑事科学技术学院;杨昊昕、李清,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中图分类号:D63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5.302

    网络暴力是一种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暴力形式,它是指在网络上采取具有诽谤性、污蔑性、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文字、图片等行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现象。相比于传统暴力,网络暴力的产生离不开网络舆论的发展。而网络舆论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一、网络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网络技术发展为网络暴力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互联网发展,我们生活在一个“无网络无生活”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可以接受信息还能传播、发表言论,这样的生活方式虽然方便快捷但是人们收集到的信息碎片化现象明显,同样一件事情不同媒体平台报道的重点不同很容易造成读者认识上的偏差。此外,互联网的匿名性增强了网友的侥幸心理,在发表言论的时候有些网民不弄清楚事实真相,单纯根据自己的主观态度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篡改、批判,将带有浓厚个人感情色彩的消息二次传播,增大了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概率。

    (二)网民的宣泄情绪本身带有暴力性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新时期,人们生活压力较大,人民内部矛盾增加。警察作为一种高危职业,在日常执法工作中总是会到形形色色的人,处理不同的问题,为了维护大多数人的合法权益难免会触犯少数人的利益,但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这些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合理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便借用网络躲在屏幕后或虚构事实或断章取义,诬蔑甚至攻击民警,以达到私人目的。此外,基于从众心理,互联网上存在一种“前十效应”,一件事情公布后前十人的评论往往决定了后面几千人的态度。即使存在少数人持相反观点,通常也会选择沉默或者随波逐流。正因如此,网民通过互联网宣泄情绪时很少会受到其他网友的制止或谴责,相反在得到少部分人的认同后这种宣泄情绪会持续升级,导致网络暴力发生。二、网络暴力对民警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扭曲事实真相、警察心理危机增强

    民警在执法过程中最具有证明力的证据就是执法记录仪,但是在一起事件中一个执法记录仪根本敌不过围观群众的手机拍摄,并且执法记录仪所记录的事实真相通常不会公之于众,因此这会在无形中增强民警的危机感,生命受伤出现的概率很小,心理受伤的几率却很大。处于这种心理失衡状态下的民警很容易出现消极情绪反应、生理不适反应和行为不良反应。如果民警的内心充满焦虑、恐惧等情绪就可能无法正常发挥警察职责,给民警个人人身安全和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危害。

    (二)有损警察形象、警察心理疲劳加重

    针对民警的网络暴力事件不管最后能否被澄清,都会为警察形象带来负面影响。在一起事件当中,很多网民了解事件的过程只停留在舆论初期的涉警负面舆情,即使后期通过官方报道等形式对事件进行说明也无法确保所有网民都能了解真实情况。警察队伍作为一个整体,不论涉事民警是谁都会影响群众对警察的普遍看法。警察形象受到损害就会给民警后续工作带来困难,加重群众对民警的偏见,久而久之警察心理疲劳加重。这种心理会使民警作风懒散、萎靡不振,产生冷漠情绪。严重时民警可能会丧失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民警只愿被动应付不愿主动分析,诱发违法违纪等错误行为。

    (三)警民关系恶化、警察职业认同感降低

    警察执法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可是在现实生活很多百姓都将警察作为对立的一方,不配合警察執法、不信任警察的能力、逃避法律的监管甚至还有一些人从心里蔑视警察的职责.这些现象都会降低警察的职业认同感,一方面群众的肯定会给予警察精神激励,另一方面群众非理性的批判可能使警察对自身产生怀疑。警察职业认同感的降低可能会使警察的自我角色定位模糊、角色混乱冲突、消极怠工甚至出现行为偏差,严重时可能会破坏社会秩序。三、涉警网络暴力事件解决对策

    现阶段公安机关处置问题时会出现接收消息的速度慢于受众群众,公布案情的速度慢于大众媒体的现象,易被误解为“不公开不透明执法”。这也暴露了公安机关在警察共公共关系建设方面的忽视,民警公关意识较为淡薄。对此应提出新时代公安机关应对网络暴力的解决对策。

    (一)日常政务工作

    1.多部门联防

    一项任务的完成往往要多个部门同心协力一起进行,但是在现实中每个职能部门都是平级的且都有相应的负责人,不同部门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竞争关系,所以部门协调配合的工作往往很难实现。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多部门联防的意识,深刻认识到合作共赢的大局观,发挥1+1>2的作用,打破狭隘的“部门利益至上”观念。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成员要学会科学合理分配人、财、物、信息、技术等资源,各职能部门也要积极配合领导小组以及办公室部门的部署和安排。

    2.定期演练培训

    网络暴力事件民警第一时间的反映可能决定了整个事情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通过定期培训帮助民警充分掌握应对网络暴力事件的方法。具体而言,加强民警能力拓展培训,在提高法律素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一定的公关意识。委托专业心理培训机构,采取多种方式开展训练。真人模拟实训是指通过让训练员假扮群众的互动来模拟特定执法过程,提高民警执法的反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模拟案例训练是指摘取不同警种发生概率较大的事件进行创新,增加案例难度,通过笔试或者面试的方式对民警的执法能力进行测验,根据测量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式;开展学习讲座定期安排时间聘请专业心理教授为民警进行理论培训;情景互动训练侧重于调节民警事后应对网络暴力的心理,在给定情境下,面对网民的无端指责、批评、甚至人身攻击,通过实训的方式调整民警心里状态减轻为民警带来的伤害。

    3.加大宣传力度

    传播宣传主要方式有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传播宣传根据受众群体不同分为对内宣传和对外宣传。对外宣传的对象广义上是指普通群众、社会媒体还有其他政府组织,狭义上单只普通群众,对内宣传对象主要是指公安队伍中应对网络暴力以外的其他警察。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我们在宣传时也有不同的方式和侧重点。相比于内部受众群体,我们与外界群众的距离更远,因此主要通过网络第三方平台例如抖音、快手、官方微博等百姓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其进行倡导、教育,或者召开专项主题活动,在社区中举办警民交流会、警局开放日、在节日里组织晚会等,拉近警民之间的距离,提升警察的服务质量;对待其他不从事此类工作的警察,我们要以鼓励为主,强制性约束为辅,通过暖心谈话、警察关爱政策、周例会总结、应对网络暴力的演讲写作比赛等方式提升民警的意识,通过意识指导行动,提高民警应对媒体和舆论的能力。

    4.畅通交流渠道

    公安机关要注重构建网络互动平台,与时俱进,在公众活跃关注度高的大众媒体上开通并注重经营警务信息发布平台,利用微信、微博、网络公众号等及时发布涉警信息,回应民众关切与相关质疑,做到网络预警、网络发现、网络处置、网络回应“四合一”,将网络涉警舆情锁定在互动平台,阻断其进一步发展为网络暴力,防止其对公安民警造成不确定的攻击与伤害。同时也可以在基层单位的公众号上设立“权益信箱”,群众如果认为生活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想给公安机关提出一些建议等,都可以通过权益信箱进行匿名申请。通过这种方式畅通和群众的沟通渠道,把握复杂多变的公众需求、变幻莫测的环境,时刻了解民意和舆论的变化趋势,更好地调整行为模式为领导进行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突发情况处理

    1.及时调查

    相关部门要充分与网监部门合作,密切关注网络上存在涉警舆论,搜集网络情报合成研判,进行舆情分类预警。可分为一般涉警舆情,重要涉警舆情,重大涉警舆情,严重涉警舆情。基于对涉警网络暴力案例的研究,将舆情进行多维分类,可分为:可能转化、极可能转化、转变萌芽状态、正在发展中。精准关注事态变化,及时发布相关回应。如果舆情态势发展严重,可能会组建专门小组对事件疑点、难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将分析调查结果选择性适时公布。

    2.引导舆论

    舆论引导就是运用舆论影响人们的意识,引导人们的意向,从而指导人们的行为,使他们按照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与政策从事社会活动的传播行为。

    舆论引导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当前社会舆论的评价,二是对当前社会舆论及舆论行为的引导,三是就某一社会事实制造舆论。公安机关要想引导舆论首先要改变对媒体的认识,与媒体建立合作共赢关系。虽然一些媒体总是报道涉警的负面新闻这其中不乏恶意炒作、居心叵测者,但是这毕竟还是个别现象不能以偏盖全,我们应善于开展全方位的公关宣传攻势主动联系媒体有意识地进行正面引导。对当前社会舆论给出官方评价,及时做好定位;通过联系媒体对媒体报道的方向进行指引;对社会热点事件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及时制造正面舆论,先发制人,改变被舆论“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地位。

    3.安抚民警

    对网络暴力事件中的受害民警落实关爱政策。网络暴力事件虽然终会结束但是在当事民警的心理上往往会留下阴影,不利于民警今后职业发展,不利于其正常工作生活。因此从优待警,引领疏导极为重要。通过组织一些文体活动,引导当事民警转移注意力,培养兴趣向多元化发展,避免长期沉浸于网络暴力事件负面情绪中,有效改善心理状态;定期对民警思想状况进行分析,把握民警思想脉搏,及时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谈心谈话制度,必要时科、队等基层领导要上门慰问和家访,构建单位与家庭合作沟通渠道,通过家人反馈全方面了解民警心理状态。

    4.事后反馈

    网络暴力事件发生后,应注重沟通协调。首先要与领导进行沟通协调,将民意即时反馈为领导下一步做决策提供依据。这一步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基层做再多的调查工作,如果不能反馈给上级领导,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就会让群众认为所有工作都是“形式主义”,逐渐失去对民警的信任,为网络暴力事件埋下导火索。建议各基层单位确立定期汇报制度,将周方案、月工作情况、年度总结等及时整理出来,按时与领导沟通,事后积极落实政策,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情况严重时,应以大众媒体上的警务平台如平安北京微博号等名义第一时间对案件进行相关回复,发挥“首因效应”争夺传播黄金时间,安抚疏导大众情绪,树立良好形象。不拘泥于公安内部事物处理的特定程序。此外,应招募专业相关或具有一定媒體传播素养、情报素养的公安民警运营警务媒体平台,打破公安队伍“传统、刻板”的印象,塑造严肃又活泼的新媒体警察公共关系建设队伍,让其做公安执行警务工作的坚强后盾。

    参考文献:

    [1]赵亮.网络暴力的成因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9(8).

    [2]赵懿纯.网络暴力现象及整治对策[J].新媒体研究,2019(5).

    [3]鞠睿.新媒体时代涉警舆情[J].法制与社会,2019(6).

    [4]陈宗阳.警察心理训练的探索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2).

    [5]田浪.警察心理的ERP研究综述[J].广西警察学院学报,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