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 |
范文 | 李思林 [摘要]“十三五”时期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要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引领。 [关键词]新理念;户籍人口;新型城镇化;就近城镇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643193 1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针对性 城镇化既是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社会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结构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是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总的来看,我国城镇化水平还不高。目前来看,差距较大。同时,我国城镇化的质量也不高,城乡“双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用新理念引领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发展事业的重大战略,具有特殊的现实针对性。 第一,坚持创新发展,使城镇化释放出创造需求和供给的巨大潜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城镇化正如硬币的两面,既创造需求又创造供给。但是,由于创新没有到位,制约城镇化健康发展的难点问题很多。从世界范围看,大国经济发展必须保持需求与供给的协调统一。在过去较长时间里,我国很大程度依靠外需拉动,但近些年来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我国经济能否避免像有的国家那样陷入低速增长,甚至出现停滞或衰退,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内生增长的有力支撑。城镇化既能扩大消费需求,也能扩大投资需求。从长远看,我国还有大量农民没有城镇化,这是我国发展的突出难题,但也正是我国发展空间和潜力所在。我国内需没有得到应有的扩大,根源于城镇化发展滞后。为什么城镇化滞后?在供给侧也存在很大的问题,一系列推进城镇化的方针战略,与之配套的具有指导性的规划体系和有效的实施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地方随意调整规划,在规划实施中各自为政。重大的理论研究和公共政策落后于实践,制约了公共资源在城乡的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第二,坚持协调发展,让城镇化成为推动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关键抓手。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在区域空间合理集聚的过程。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存在着不协调因素。从区域发展不协调来看,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相对滞后。坚持协调发展,要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引导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和城乡间合理流动,使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更加协调,缩小区域、城乡以及城市内部的差距。 第三,坚持绿色发展,是城镇化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重要途径。城镇化从本质上讲也是一个提高经济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过程。我国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最大瓶颈是资源和环境制约,一些城市发展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土地、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世界城镇化规律表明,城镇化过程存在着生态效应。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时候,环境污染的程度较轻,但是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环境污染由低趋高,环境恶化程度随经济的增长而加剧;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后,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其环境污染的程度逐渐减缓,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坚持绿色发展,能够提高能源、原材料使用效率,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把美丽中国真正铺到大地上。当前我国总体上正处在城镇化发展中期阶段,客观上已进入污染排放应当下降的时期。我们要下更大的决心坚持绿色发展,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城市、田园城市、海绵城市,推进“两型社会”健康发展。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是城镇化顺应全球化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时代要求。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大国,正向经济强国迈进,要高度重视城镇化对于全面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当前,国际竞争一个显著特点是城市间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个大国没有几个居于全球产业分工高端的城市,没有在全球化发展中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城市群,这个国家就很难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根据近年来世界银行“世界城市化发展展望报告”等分析,未来城市人口将越来越集中在大城市和城市群。 2加快破除制约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的难点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未来五年,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补齐的短板。实现1亿人在城镇落户意义十分重大。从供给侧来看,我国面临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减少的压力,“刘易斯拐点”已经出现并越发严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于稳定劳动力供给和工资成本、培育现代产业工人队伍具有重要意义。从需求侧来看,城市人口的消费能力是农村人口的三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于扩大消费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扩大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具有重要意义。把这件事情办好,既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惠及更多人口的内在要求。据笔者理解,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难题。 一是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增强城镇产业对人口的吸纳能力。城镇化发展得好不好,关键要有产业做支撑,特别是要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就更有发展后劲。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必须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着力提高信息产业支撑融合发展的能力,用信息化的生产方式改造传统产业,用信息化的组织方式发展新兴产业,用“互联网+”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和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发挥农业对城镇化的基础性作用。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领城镇转型升级以增强就业和服务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城镇化早中期主要靠工业拉动,中期之后服务业将取代工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发展的趋势是城市的核心区以服务业为主导,城市的工业向郊区和外围中小城市扩散。西方先进国家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服务业的比重是工业的2~3倍,而我国东部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接近60%,进入了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阶段。城市功能是否完善,取决于城市服务业发展的好坏。 三是加快形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积极接纳新市民,是黨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民转移人口市民化,让农民工及其家属转化为城镇居民,均等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子女教育、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抓紧研究建立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尽可能缩短农民工市民化的过程。除承载特殊功能的个别特大城市之外,都应该以积极的状态接纳新市民。要有序放宽大中城市的落户条件,逐步建立城乡一体、以居住地为依据的人口登记制度。推进户籍人口的城镇化,这是城镇化的本质所在,也是新型所在。 四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人口城镇化提供坚强制度性保障。推进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大供给侧的制度性改革。包括户籍制度、土地政策、住房政策、公共服务、财税体制、投融资体制、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等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当前,涉及城镇化的体制改革,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中央已有明确要求,思路也已清晰,如就业、保障房、基本公共服务等,各地各部门要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定,克服困难,狠抓落实;二是方向和目标很清楚,有些地方已有试点,具体方案还需探索的,如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现在就是要努力找到“过河的船”,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在推动改革和体制创新的过程中,能不能真正贯彻新的发展理念,能不能真正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很大程度上,就看我们能不能真正从制度上破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参考文献: [1]张占斌解析新型城镇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2]张占斌李克强总理城镇化思路解析[J].人民论坛,201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