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壮大,目前政府并未构建出系统完善的治理路径。加强政府对网络社会的治理,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共识。文章通过对现有治理模式的分析,同时对目前中国网络社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总结,结合公共治理理论中的多元化治理主体等思想提出网络社会治理的相应对策,期望为我国互联网社会管理提供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公共治理理论;网络社会;治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04 随着互联网新技術的发展,也给世界各国的社会治理带来新的挑战。网络的“虚拟性”逐渐减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网络社会。加强政府对于网络社会治理,从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各级政府的共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1]这也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于网络社会治理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可。在探讨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网络社会治理对策前,首先,应对本文研究的主题网络社会治理及基于的公共治理理论进行概念界定说明,以此来更好地开展研究。 1网络社会的形成及特性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社会结构转型。网络社会是人们在一个建立在数字化技术支撑体系之上“拟想空间”中进行互动联系,因此研究网络社会必须要见“物”见“人”,要研究网络社会赖以依存的技术基础,又要研究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也要看到“人物合一”之后表现出的新规律。[2] 网民是网络社会中的重要概念,只有当网络中的个体存在自我意识,对网络使用功能存在一定态度才会被认同为“网民”。网络社会本质上是一个异常复杂的巨大系统,以政治生态的变化而言,传统社会有被认可的领袖人物、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存在,但网络社会则完全不同,网络社会中并没有所谓的“权威”,也没有固定的中心和被大家认可的领袖人物。无组织性等这些特性也使得网络社会难以捉摸,对其治理更是异常困难。 2网络社会治理中的问题及原因 21我国网络社会治理模式及特征 在我国政府实施严格管控的行业中包括电信业和大众传媒业,所以我国目前实施的网络社会治理属于政府主导型管理体制。之所以选择该体制,第一是因为这和网络发展的自身特点是相契合的,网络运作的信息传递要有系统性以便于加强管理;第二可以很好地促进我国网络发展。政府集中管控,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防止建设重复性;第三能够使国家的主权得到充分维护。政府在网络事务管理中具有关键角色,这一体制形成了四个特征:在管理思想上不断促使其发展,同时要重视其监管;在管理依据上政策与法规相结合;在管理手段中既要注重社会监督的作用,又重视个体自律功能发挥;在管理方式上适应网络经营者成分多元化分类。 22我国网络社会面临的问题 221网络社会中问题高度政治化 我国政府通常会对媒体形成一定的管理控制,而网络的发展是相对自由的,因此也使得网络成为民间舆论场,成为意见汇集地。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中,原有传统制度被打破,但新的制度不够完善,因此出现社会不公等现象,使得整个社会充满负面情绪,这些负面情绪有时难以得到排解,网络也会成为某些突发事件或重大事件情绪宣泄的场所。 222网络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欠缺 相较于传统社会,网络社会更加开放、隐匿个人观点,也使得对其管理难度加大,此外,我国公民对信息甄别能力有限,也使得互联网上各种谣言及诈骗等犯罪肆意横行,互联网上经常出现与政府对立的网络舆情,网络上的集体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这也凸显出我国政府在对于网络社会进行管理控制时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无法为广大人民提供一个和谐、安定的网络环境。且目前缺乏完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且立法水平不高,权威性有待提高。 223政府对网络社会的管理理念较滞后 这一问题表现在政府管理思想的单向性和公共责任的弱化。具体表现在主动用网的意识较为薄弱,网络舆论引导的观念陈旧,把堵、封等对付传统媒体的手段用到管理网络社会中来,造成了严重后果,一些领导认为互联网弊大于利,因此认为网上的信息缺乏专业性和权威性,对其进行否定排斥。 224多方合作管理的有效机制难以建立 随着我国网络社会的发展,相应的政府管理理念没有得到有效更新,管理体制落后,且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试行管理责任,多头监管或无人监管问题严重。此外,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网络社会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自治或资料机制,这也使得网络供应商、网络服务提供者等会有违法或不规范活动出现。这些网络经营者以获取利润为行为的出发点,无视相关责任和义务。在网络事务管理中,网民参与度不高,使得网络社会治理乏力。 23我国网络社会治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目前我国政府还将互联网等同于传统媒体进行管理,利用传统的集中管理为指导思想虽然在一开始取得一定成效,然而互联网的无中心特征逐渐显现,政府这些简单粗暴的管理方法会阻碍互联网的发展。例如:Facebook、Twitter被国内封锁。目前,我国网络社会问题频出,政府管理能力不足不断显现,究其原因还在于面对这一新兴发展起的事物,政府管理部门并未认识到其独特性,还是沿用“官僚”思想进行控制,没有从实际出发考虑问题,加之强制性管制方式的使用,如强制删帖等,使得网民情绪更加反抗,增加管理难度。我们应该认识到,对网络言论表达的限制要低于对传统媒体,政府有所管制但不应该具有强制性,应更多地相信个人自由和公民组织、社团组织共治的力量。[3] 3网络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及行动原则 31网络社会治理的目标取向 对于网络社会这一具有自己特征,同时又有突出的公共属性的主体来说,政府使用以控制为主的管理手段,使用行政力量来净化网络社会是难以起到效果的,因此需要建立网络社会治理的框架体系和运行机制,以更好地推动其发展。[4]网络社会治理在其目标取向上,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311增进主体理性,建立良好秩序 网络社会治理要关注的不是软件和设备,而是隐匿于表象背后的人们的各种网络行为活动,并尝试有效地引导和规范网络使用者的活动。网络社会治理不应该是政府主导并成为唯一管理者,而应该尝试发展网络主体自觉性,从而可以有效地实现网络自律,实现网络社会合理秩序的构建。因此,应该在政府的引导下生成网络活动公约及相应的法律法规。 312疏解网络社会冲突,实现网络主体自由 事实上,网络社会中存在的侵犯、混乱以及群体性事件等,只是现实社会中矛盾的集中体现,是利益冲突的激化。这些矛盾和冲突会损害网络使用者的权利,也极有可能演变为现实社会的危机,因此对网络社会中存在的冲突和危机的舒缓解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2网络社会治理的行动原则 在网络社会治理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如下。 321文明彰显,权益保障 网络社会的治理归根结底需要政府引导网民行为,净化网络,形成行为准则供大家参考和遵守,从而使得网络社会能够有效地运转,丰富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对网络文明的呼唤和需要,不仅现实社会需要文明,网络社会同样也期待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使得网民不仅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也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网络社会治理,应充分关注和妥善处理网络社会生活中各种合法权益保护问题,政府应加快立法,使得我国法律体系得到完善。 322依法治理,多元联动 法治是支撑和保障现代社会正常运转最为重要的基础要素,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团体或组织都需要依法行事,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同时不能侵犯他人正当权益。因此网络社会也不能例外,应将其纳入到我国法制化进程中,实现多元力量协同参与,共同维护其有效运转。 4基于公共治理理论的网络社会治理对策 41强化法制观念,加强对网络舆论引导 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能独立地获得信息和发布信息,这种新的信息传播使得个体可以更加自由地发表意见,表达观点。然而自由绝不意味着无序,近年来,我国网络平台较为混乱,网络信息转发的失真、扩大及虚假信息传播问题严重,网民媒体素养不高,不经核实转发谣言。因此要想改善网络社会公共秩序,关键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的作用,要及时了解网络信息,并引导网络参与者向理性方面发展,促使社会大局稳定。 42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 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如果想要网络社会健康有序地运行,还离不了相应的规范制约,需要借助法律的手段保障目标的实现,因此应该加快对于网络社会的立法。可以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中补充完善关于网络管理方面的内容及解释;制定综合性的网络管理法规。 43建立多方合作管理的长效机制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归根结底讲究“合作”二字,使得政府及相关部门、网络服务提供者,网络行为参与者等共同推进网络社会有效治理和发展。 首先,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网络社会管理中起主导作用。政府要合理分配网络资源;制定相关行为准则和法律法规;其次,提高互联网从业者的自律和行业自治水平。网络社会服务提供者,以及信息传播者等对网民的群体行为的规范化有直接影响,但他们大多数是以盈利为本质目的的,所以要引导他们放弃部分利益追求,建立高度的自律水平;最后,要加强网民的整体素养。网民是网络社会主体,其行为决定了网络社会是否有序发展,因此,网民要有效地利用媒介完善和发展自我,形成个人正确的价值观。 44改革管理体制,加强行業自治 政府在网络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应定位于明确责任及协调引导,使网络多方自律与硬性的法制管理相得益彰。集体管理制度依靠的是行业组织或授权机构,它的基础是自我约束、自我治理、基于合同自愿原则。目前,政府已经掌握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例如,对违反规定内容进行删减等,加强论坛内容监控和检查。 总而言之,网络社会目前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现实社会发展,对网络社会治理是现实需要,也是形势要求。不仅要政府加大对网络事务的规范,也需要行业自律,更需要广大参与者理性面对,只有形成多中心治理格局,才能保证网络社会管理现代化进程。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推进网络依法规范有序运行[N].法制日报,2012-12-06 [2]郭玉锦,王欢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2 [3]龙洪波我国互联网信息管理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2):15-17 [4]郑傲网络互动中的网民自我意识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14-117 [作者简介]胡晨,女,华东师范大学行政管理研究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