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发展对策研究 |
范文 | 金博 张法 [摘 要]文章基于吉林大学的创业工作现状,选取团委相关部门负责人、基层辅导员和创业校友为深入访谈对象,首先以吉林大学的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工作为基础,分析高校创业工作发展方向,介绍当前的工作方法和未来的工作计划,而后回归学生需求,分析需求与供给的匹配程度,针对效果未到的方面,提出完善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议。研究意义在于梳理当前工作措施与成效,走进创业园、实验室,切实了解学生对创业工作的感受,认真对比工作中的错位之处,最终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高校合理分配资源、创新工作形式,为怀揣创业梦想的学子尽快成长助力。 [关键词]创业服务;学生需求;匹配性 [DOI]10.13939/j.cnki.zgsc.2018.03.207 当前,“双创”工作不断发展,共享经济、绿色经济和互联网加等新理念对创业环境的影响逐渐深入,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了敢于做梦、勤于圆梦的广阔平台,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多地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重视。但是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创业教育和服务体系仍然有待完善。通过对吉林大学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老师、相关学院辅导员及参与创业实践或策划的学生进行深入访谈,较为全面地了解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的工作情况,同时倾听学生需求,找到学生需要的而高校没有做到的工作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不断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将学生需求与工作现状匹配起来,针对性地调整高校团委相关工作的方向有着深刻的意义。 1 高校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现状 高校要真正促进“双创”工作,切实提升工作水平,就必须着眼于大学生创业素质、环境敏感度以及政策解读能力的培养,传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就必须致力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创业服务的体系建设,就必须专注于大学生创业外界支援、沟通桥梁与孵化措施的完善。身为双一流院校的吉林大学,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与措施,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道路上进行起步与探索,以求打造适合的模式来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1.1 创业教育常态化 高校当前的创业教育已经走上正轨,有授课、有考核。吉林大学建立了较为固定的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打牢根基,不断追求深化提升学生能力,打造金字塔结构。大一学生可以通过“创业基础”必修课了解创业的步骤、思路和必要条件等通识概念;此外,对于高年级学生,学校关注学生的发展意愿,怀揣创业梦想的同学可以根据其感兴趣的方面、目标行业领域等选择核心能力教育的选修课;学校依托经济学院教学团队编写并出版了《大学生创业基础》教材(中国教育出版社出版);探索开展通过创业基础课程、商业模式策划课程、技术创业和商业模式指导以及导师制和企业外训四阶段提升创业团队能力的“四阶段创业团队提升”特色创业训练营活动计划。吉林大学的创业教育是稳定的、连续的、创新的、细致的,是高校创业教育常态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1.2 实践支持系统化 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社会实践的机会。创业实践基地作为创业教育的测试平台,与创业教育密不可分。根据本次课题组对各学院进行的访谈,每个学院都有着与自己学院创业教育相合作的创业实践基地,且学校绝大部分实验室均向全体学生开放,均为学生实践基地。吉林大学建设有林田远达分院VR实践基地、新闻与传播学院3D打印实践基地等校内外实践基地。一些学院出于学科与创业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在校外也有着自己的实践基地。学院同时也会给予对创业感兴趣的同学相关的培养政策以及实践途径,以提高学生们的独立创业水平;允许具备创业能力的学生开展休学创业活动,并通过学分置换的方式将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并且,吉林大学构建了开放共享的创业生态体系和孵化环境;建立了与政府、企业、风投常态化联络机制,同时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吉林大学重点支持学生开展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代表的高新科技类创业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商业模式创新类创业以及公益类创业。并且开展多种多样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计划竞赛、创业沙龙、创业论坛等活动。促进学生、导师和企业家之间分享有关创业的经验,积极营造浓厚的创新及创业氛围。 1.3 创业服务完善化 高校争相出台新措施,全方位提升创业服务水平。吉林大学在现有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当前教育体制,以求为吉大学子带来更优质的创业服务。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力度,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及“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并由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协调发展全校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并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指导大学生创业;二是创新育人载体,成立负责老师资源培养、理论方面研究、教材资源建设以及教学实训等工作的“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和“创新创业研究院”;并联合国外的高校建设合作研究中心,以开拓学生创新创业的国际视野;三是堅持协同推进,形成以“党委领导、部门协同、全员参与”为核心的育人机制;四是强化制度保障,全面推进创新创业的工作;五是建立创新激励模式,设立有关创新创业教师直聘制度;六是实施“金字塔”模式的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七是开展以创业实训为主的教育,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和模拟平台,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模拟和实践。通过实行多方面措施,吉林大学预期在未来创业教育服务上达到以下目标: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科学合理的育人机制;第二,加强创新教育分类引导,构建层级递进教育体系;第三,加强平台建设力度,建立多方联动的孵化体系;第四,发展创客文化,打造多维一体的育人环境;第五,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构建和完善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 学生需求与高校创业工作成效的匹配性 教育培养人才,而人才能够创新创造知识。如何提高作为人才主力军的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业及创新精神,成了教育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其亦更是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完善创新教育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创新教育服务,是打好大学生创业基础的根源所在,也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 2.1 大学生创业的优势与自身特点 在校大学生思维灵敏、创新意识强。且在校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对未来、对创业充满了信心,在创业的过程中表现出过人的魄力。另外,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他们对新事物和新知识的接受领悟能力非常强,往往在创业时思维比较活跃,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极强。此外,在校大学生已经形成全面的知识系统,易于组建创业团队,可以互相补充。无论是知识、智力,还是理论水平,都是先进的群体。不同专业背景下的同学们在校园这个平台聚在一起合作,这是关键的团队优势。 2.2 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思维的影响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帮助他们明确人生规划的新方法,其能够让大学生深刻意识到创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学生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使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有效提高。很多学生表示:创业教育对激发其创业热情、积极尝试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当前的创业教育主要停留在该不该创业上,将创业作为毕业去向的一个选择方案,对提升自己的创业思维、培养相关的能力、了解经济环境与国家政策方面的影响仍有待加深。 2.3 学生创业的困难和需求 大学生自主创业伴随国家政策蓬勃发展,但大学生社会资源和经验能力毕竟有限,难以找准市场定位,风险防控意识不足,营运模式也不够成熟。困难面前,许多优秀的创业项目早早夭折,创业成功率并不理想。 与创业的校友深入访谈得知,他们创业过程中最大的困难主要是资金链、关系网和核心技术。由于自身经验和资源的不足,大学生创业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类似于导师的外部支援。例如,政府出台的符合大学生自身价值及价值取向的支持政策与含金量高、操作难度低的优惠措施;畅通的资本筹集渠道,及国家给予的贷款优惠;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指导,对创业技能、知识的培养等。 2.4 学生对高校提供的资源认知 学生对高校提供的资源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创业知识和创业资源两方面。 创业知识主要是指与创业有关的理论、政策、法规以及必备的专业知识。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普遍对创业相关政策法规不够了解、缺乏创业所需具备的相关知识、缺乏创业知识的专业培训。针对此现象,吉林大学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将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校教学资源结合起来进行有机整合。且开设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进行了相关培训,致力于为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接受充足且完备的创业教育。与此同时,吉林大学设有创业教育的相关组织,且加强宣传力度,使创业意识能够深入大学生群体当中。 创业资源是资金、人脉、技术等外部支持。由于创业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又从事不同的行业,因而对于高校提供的资源,往往感到不“解渴”,真正需要的东西往往无从获取。当然,高校的创业服务体系要面向全校,普遍性、广泛性是必然的要求,但眉毛胡子一把抓往往造成了供给需求不匹配,因此,对往年学生的创业行业进行统计和分析,做出科学预测,提供有针对性的资源。例如,互联网行业集中的高校,可以考虑开设相关课程;科技转化率高的高校,可以建立导师项目对接机制;服务行业集中的高校,可以在校内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场所供其进行创业实践等。 3 加强创业教育与服务体系的对策 21世纪是以知识和创新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要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创业服务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将创业工作体系化,让更多大学生得到系统的培训和锻炼;并扶持有自主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这对整个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有效的支撑,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措施,是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3.1 明确教育目的,发展学生能力 创业教育要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而不是成为解决就业的手段。因此,为了加强对同学们创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吉林大学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培养低年级本科学生在专业教师指导下进行专业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且组织青年师生开展学科交叉课题立项。同时,及时向大学生介绍相关创业政策,并经常举办有关新型产业发展讲座,以求促进大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3.2 结合导师项目,引入社会师资 大学是科研成果的聚集地,对于大学生而言,在校有很多与导师一起合作完成科研的机会,如果具有较强的商业化运作能力,鼓励其创业将大大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学生和老师在深入访谈中均表示希望建立导师项目对接机制,将这种合作创业以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式确定下来。此外,讲授创业类课程的老师不应仅仅局限于理论研究,要积极引入更多社会上的企业家、经理人等现身说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3.3 建设创业孵化园及配套设施 为建设稳固创业体系,吉林大学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在校内设立学生创业园区、依托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了860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园区”,投入1000万元,建设13000千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园和“互联网+”产业集聚园;二是在校外建立创业孵化和实践育人基地,鼓励和支持学生到创业基地落户和成果孵化;三是在网上开设创业服务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服务网站,实现了线上项目展示、政策解读、创业指导和投资对接。 3.4 搭建与政府和企业合作的桥梁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政府、社会、高校和企业四方,更有着广泛的牵扯范围。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能动作用,高校要扮演好育人的角色,密切联系企业,紧抓前沿优势,下好上下一盘棋,联动工作,以帮助大学生培养创业意识、全面锻炼创业品质、有效提升其创业能力,从而为大学生創业提供可靠的保障和服务。为此,吉林大学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构建开放共享的创业生态体系,建立与政府、企业、风投常态化联络机制,整合优质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二是与一汽集团、林田远达集团等重点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创业实践育人基地。 参考文献: [1] 拜文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路径 [J].教育评论,2014(11):15-17. [2] 王左丹,侯永雄.大学生创业教育认识的不足及其路径研究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69-72,182. [3] 李炳论.论大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27):14-16. [4] 文丰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谈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1(15):12-14. [5] 蒋德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J].中国高等教育,2011(10):34-36. [6] 谢志远,刘元禄,夏春雨,等.大学生创业创新精神培养的对策研究 [J].高教探索,2011(1):144-146. [7] 李莲英,孙卓.“多维体系”视角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J].才智,2016(19):8-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