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培育探究 |
范文 | 赵敏 摘 要:敬业价值观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新時代大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需要培育正确的敬业价值观。对新时代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状况进行探究,发现大学生在敬业价值观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这对于大学生增强敬业价值观意识,树立正确的敬业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4-0109-02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节点,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提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敬业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重要内容,需要新时代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践行。树立正确的敬业价值观,不仅要求大学生自觉接受敬业价值观教育,形成正确的敬业认知,增强敬业意识、敬业情感,而且要促使其敬业意识、敬业情感外化为敬业行为,使其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中践行价值观,从而达到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统一。 一、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认知与践行存在的问题 新时代的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敬业价值观的认知和践行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效,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仍然存在理论不够、实践不足的紧迫感,在真正踏入社会时不能适应工作岗位,做不到干一行爱一行。 1.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认识不够深刻。大多数大学生对于敬业价值观都有全面的理解,认为敬业价值观涉及精业、忠业、乐业、勤业、守业各个方面,但是对此有着深入了解的大学生占比却很少,很多大学生对于敬业价值观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近年来,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对敬业价值观的倡导和培育,会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真正地学习到有关敬业价值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让大学生走出课堂、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线。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认知、了解仍然不够深入,仅仅停留在表面,对于敬业价值观的内涵没有真正地把握。 2.大学生接受敬业价值观教育有所欠缺。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接受过相关敬业价值观教育,但是仍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过专业的敬业价值观指导。部分高校敬业价值观教育的普及力度不够,大规模进行敬业价值观的宣传教育的形式受到限制。例如,没有有效利用校园广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对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引导。 3.大学生践行敬业价值观的行动力不够。在思想观念上,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的重要性有了较高的重视。但是在实践方面,有大部分大学生降低了对自己的要求,表现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行动力较差。有些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看似“敬业”的行为,并不是积极主动的行为,而是存在着一定的功利性目的,这体现出大学生对于敬业价值观的接受认同与践行程度不匹配。 二、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 新时代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在认知与践行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与许多外界因素有关,与大学生自身也密切相关。正确认识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认知与践行的不足之处,并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关键所在。 1.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一些错误思想观念的误导,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错误、模糊的认识,对自身定位不正确,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有些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缺乏责任担当意识,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敬业价值观,形成了错误的人生态度。甚至有些大学生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一份职业,对某些职业存在偏见,对自己未来的理想职业过高估计。但是初入社会的大学生实践不够,能力不足,经验欠缺,对于理想中的岗位实际上难以胜任,从而对于未来真正所从事的工作产生不满,这也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敬业价值观。 2.高校思政教育缺乏知行合一。首先,针对大学生开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只是成为了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场所,使得敬业价值观教育成为了一种外在的形式,使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知识的掌握较为片面,敬业价值观意识淡薄,对于劳动、职业与敬业之间的具体联系尚未清晰。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在课堂上仅是讲授书本上有限的理论知识,未能联系实际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用切身的行动践行敬业价值观,从而无法让大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敬业价值观,影响了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形成。 3.家庭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历史和现实都向我们验证:个人的前途命运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自身素质以及对职业的态度,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敬业意识的养成。但是,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有部分家长对个别职业存在偏见,导致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也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份职业,部分大学生择业观出现偏离。同时,还有部分家长综合素质较低,对待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消极懈怠,自身就没有树立起正确的敬业价值观,致使某些大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踏实认真地完成本职工作,更无从谈起敬业价值观的养成。 4.部分大学生践行的主动性较差。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虽然对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但不少大学生敬业价值观存在不足的原因主要还在于个人。只有大学生首先具备全面、科学、合理的敬业意识,才能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敬业价值观,进而产生正确的敬业行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本职工作,实现个人的职业价值,造福于社会。在敬业意识的引导下产生敬业行为,只有大学生把内在的敬业意识转化为外在的行动,达到知行合一,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才是真正地完成了。但是,当前大学生践行敬业价值观的行动力不够,大学生参加校园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差,缺乏切身行动。 三、新时代大学生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对策 1.社会层面: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社会是实践的大熔炉,也是最好的实践平台。如果新时代的每一个大学生都能以最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实践当中,那么,不仅大学生自身会得到自我完善、全面发展,社会也会逐渐地发展、进步。因此,要通过顶岗实习等形式让大学生走出校园,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能够让他们亲身体验具体的某一项工作,又能够使其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感悟敬业价值观的真正含义。通过社会实践加强对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让大学生更多地了解各行各业的优秀工作者,给他们树立榜样,用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群体,使他们内心自觉涵养敬业价值观意识,从而充分地用实际行动去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让新时代大学生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2.学校层面: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在价值观念和社会文明多样化的大背景下,高校不仅要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敬业价值观理论的学习,通过树立典型和树立榜样来传播正能量,净化社会不良风气,而且要有目的性地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使其在行动中培养良好的敬业价值观。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他们的敬业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未来自身的事业与成就,也直接影响着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良好的高校教育,是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大学生的教育。在新时代大学生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之前,高校必须对大学生的敬业价值观进行正确、有效的培育,让大学生拥有坚定的敬业意识及正确的敬业行为,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实现中国梦的敬业者。 3.家庭层面:加强敬业价值观意识的熏陶。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家风的讲话中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2]家庭教育环境,往往对下一代的影响很大。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首先,作为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份职业,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其次,要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认真负责,给大学生树立榜样;最后,要及時对大学生灌输敬业价值观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敬业价值观。 4.个人层面:提升自觉主动践行的意识。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本身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敬业价值观,才能使其不断地推动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有所作为。大学生应该重视实践活动,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活动、教学实习活动,实现所学有关敬业理论知识与实际敬业实践行为的统一。这样,一方面可以进一步巩固敬业意识,树立正确的敬业价值观,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积极、主动地通过理论学习敬业价值观,通过参与社会实践践行敬业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