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教融合视阈下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
范文 | 任媛媛 摘 要:对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概念进行阐述;对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问题与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从设计、方法两个角度入手,对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围绕“双主体”培养模式、“双身份”学徒角色、“双体系”课程教学、“双导师”教学指导四个方面,提出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養支持体系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产教融合;国际贸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 ? ? 文献标志码:A? ? ?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1-0123-03 随着贸易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日益提升,我国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此背景下,为了强化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教育质量,促进人才输出与社会需求的对等匹配,我们有必要对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国贸专业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探究讨论。 一、“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综述 (一)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顾名思义,所谓“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就是以学校与企业合作、生产与教学融合为背景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以此促进学生成长为“知行合一”的综合型技术人才。同时,利益是合作的必要前提,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必须建立在校企双方互利共赢的基础上[1]。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语境中,“学徒”一词通常被解释为在商店、作坊、工厂等场所中跟随师傅学习生产知识与生产技术的青少年。将这一概念认知迁移到现代教育领域中,即可基本认定此概念为:在学校与企业两个场所中,跟随多种教育主体学习课程知识与生产知识的学生。在“现代学徒制”中,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着人才培养的任务,学习者在学校进行常规的课程学习,同时在企业中进行工作实践,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属性。 (二)国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现阶段,国外学界与组织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与实践方式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欧盟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培训与学校本位教育的融合产物,雇主与学徒之间通常具有合同关系;二是欧洲职业教育发展中心认为,现代学徒制是在工作场所与教育机构中交替进行的长期性、系统性培训活动,学徒为雇主创造效益,雇主为学徒提供职业培训与工作报酬;三是欧洲统计局认为,现代学徒制是以完成正规教育系统某种培训项目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其学习时间可被分化为工作场所的实践培训与教育机构的普通或理论教育两个部分。 二、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一)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我国高职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表现出的负面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到办学条件、投入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一些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课程虽然已“觉醒”了对实践教育的意识,但由于缺乏充足的资源支持,很难将实践教育落实到学生培养中。 2.高职院校的教师人员大多由毕业人才转化而来,其虽然具备较强的教育素养与理论基础,但缺乏职业性、社会性的生产经验,故而很难对学生的岗位素养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提供实质性帮助。 3.高职院校的国贸专业课程教学大多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由于教材存在较长的编制与变更周期,学生在学校中积累的知识很可能存在落后性、偏误性问题,进而导致学生在步入社会岗位后难以做到学有所用,对学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顺利完成工程任务造成阻碍[2]。 (二)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到高职国贸专业教育当中,具体来讲:首先,应对实践项目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进行调整,以确保学生“知”与“行”两方面的充分学习、全面成长;其次,应对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突出职业化倾向;再次,应将实训基地、企业环境等职业性、实践性场所纳入国贸专业课程教学的课堂范畴当中,以便为学生提供出更加真实化、岗位化的学习体验;最后,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现代学徒制”还应服务于校企双方的互利共赢。 三、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教学研究 (一)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教学设计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下,高职院校应对国贸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模块化”设计,主要包括“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延展能力”三个模块。 1.“职业基本能力”模块。为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基础性能力,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应用文写作能力”与“英语能力”三个项目,理论课程分别为计算机基础、现代应用文写作和大学英语。其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这一项目还设置有计算机上级实训这一实践课程,并有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技能水平认证条件。 2.“职业核心能力”模块。为国贸专业学生不同就业方向的针对性职业能力,包括“对外销售能力”“报关与报检能力”“外贸单证制作能力”“商务英语翻译能力”以及“涉外文秘”五个项目。其中,“对外销售能力”项目的理论课程有商务英语、国际贸易、市场营销、商务函电、商务沟通与谈判,实践课程有商务英语实训、商务沟通实训与国际贸易实训,技能水平认证条件为国际商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报关与报检能力”项目的理论课程为报关实务与报检实务,实践课程为报关实务实训与报检实务实训,技能水平认证条件为报关员、报检员的职业资格证书与执业资格证书;“外贸单证制作能力”项目的理论课程为外贸单证实务与外贸跟单实务,实践课程为外贸单证制作实训,技能水平认证条件为跟单员、单证员的职业资格证与执业资格证书;“商务英语翻译能力”项目的理论课程为英语口译、英语笔译,实践课程为口译与笔译实训,技能水平认证条件为英语翻译资格证书;“涉外文秘能力”项目的理论课程为秘书实务、涉外文秘、商务礼仪,实践课程为涉外文秘实训与商务礼仪实训,技能水平认定条件为秘书职业资格证[3]。 3.“职业延展能力”模块。为国贸专业学生专业技能之外的职业价值丰富能力,主要包括“管理能力”“法律能力”与“金融管理能力”,理论课程分别为选修性质的管理基础、合同法、外贸法律法规以及金融管理基础,不设实践课程与技能认证。 将上述三种模块按比例、灵活化地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可为企业资源融入高校环境提供高开放度的框架支持,并显著强化“现代学徒制”模式下教学的实用性。 (二)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教学方法 基于“现代学徒制”模式下课程体系的优化变革和实践教育、职业教育的比重提升,高职国贸专业的课程教学方法也必须进行丰富创新。在实践中,企业的“带徒师傅”与高职院校的教师人员应结合课程项目、知识特点、培养目标等多方面因素,进行教学方案的合理设计与教学方法的科学选择。 例如,在计算机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相关人员可运用讲授法、演示法与作业法,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教育输出,以此使学生在认知软件功能特点、学习软件操作流程、进行软件个性化应用实践的渐进式过程中,逐渐建立扎实、丰富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体系。在法律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相关人员可运用案例分析法,将典型的国际贸易案件或岗位工作经历带入到课堂当中,并与学生从主体角色、事件过程、造成结果、司法认定等多个角度展开讨论探究,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国际贸易相关法律法规的渗透输出,进而激发学生职业性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意识。在对外销售能力相关课程的教学中,相关人员可运用岗位实践法、头脑风暴法与市场调查法,为学生构建出真实化、市场化的营销技能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企业环境、实训场地中提前感知市场营销的业务流程、岗位特点与能力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快速顺应“学徒”“工作者”等角色定位,建立明确的职业规划与学习目标。 四、高职国贸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支持体系构建 (一)“双主体”培养模式 “双主体”即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两者通过有效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产教融合下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有力支持。一方面,学校应倾向于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培养,如市场营销理论、市场管理理论、市场心理学、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等;另一方面,企业应倾向于对学生进行实践技能的培养,如秘书礼仪规范、市场营销技能、市场调查技能、商务翻译技能等。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两个主体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通力合作,积极构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纽带,避免学生学习行为的“孤岛化”[4]。 例如,在将模块化课程内容填入教学体系框架时,应尽量保证同一模块项目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课节衔接,以免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难以在实践中及时完成内化吸收,出现理论知识记不扎实的负面现象;再如,企业应意识到高职院校在办学条件上的缺陷性,从而合理调用自身的专业资源,助力高职院校完成校内实训基地的搭建与投用,为学生的校内模拟实践学习创造条件。 (二)“双身份”学徒角色 在“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做好学生角色意识的转变引导,尽可能快速地将学徒与学生两种身份落实到学生身上。从学徒角度来讲,应为学生提供出职业化的带教人员、生产任务、工作规范等学习条件,使学生跟随“師傅”进入到真实的生产场景、工作情境中,达成理论知识的实践运用;从学生角度来讲,应保持传统全日制教学方式的关键环节,如课堂教育、考试测验、文化培养、教学管理等,以避免将过多的学徒实践活动堆叠到教学周期内,对学生基本的知识学习与校园生活产生影响。 除此之外,在对学生实施“双身份”支持的同时,还应对学生的“双身份”做出保障。学校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最大程度上为学生的切身利益保驾护航。例如,在学生进入企业环境进行学徒实践之前,高职院校应牵头与企业、学生签署三方协议,若有学生未成年的情况,应增加学生监护人签署四方协议。在协议中,应明确认定学生同时作为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确保工作强度处在学生的可接受范围之内,确保学生在学徒过程中的受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可获得与其生产付出相对等的劳动报酬,确保学徒期间企业为学生缴纳工伤保险。全面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与工作利益。 (三)“双体系”课程教学 所谓“双体系”课程教学,即在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实现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有机融合。教育活动结束后,学生不仅要获得高职院校办法的学业文凭,也必须具有与其学习专业或职业规划相匹配的职业资格与执业资格证书。 1.校企双方应根据学生在理论学习、学徒实践中表现出的性格特点、素养倾向,引导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与发展目标,以此作为“双体系”课程教学基础。例如,对于市场敏感度高、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可将其作为对外市场营销的重点培养对象,将理论学习、学徒实践的相关资源向外销方面倾斜,并围绕相关资格认证开展针对性课程教学;对于责任意识强、理性思维、工作严谨的学生,可将其作为报关、报检的重点培养对象,将理论学习、学徒实践的相关资源向报关或报检方面倾斜,并为学生考取报检员、报关员证书提供帮扶支持等。 2.在“双体系”的背景下,为了使学生成长为创新型、应用型的“工匠”人才,同时也为了拓宽国贸专业学生在营销、管理、会计等方面的学习视野和就业面,可适当将基础会计、国家税收、公共关系、电子商务、商务谈判、企业管理等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双体系”与学生个性化特点、需求的匹配性[5]。 (四)“双导师”教学指导 “双导师”是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的主要特点之一,同时也是学生向学徒转化的重要基础。所谓“双导师”,即在传统专业教师人员的基础上,将企业中经验丰富、素养优秀、思想先进的岗位人员纳入师资团队中,以弥补专业教师在工作经验、市场感知等方面的缺陷性,并做好学生企业实践中的带教与管理工作。 此外,“双导师”人员在人才培养的协作过程中,还应做到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例如,高职院校可定期派遣教师人员进入到企业环境中进行观摩学习和工作交流,以此实现教师人员市场认知、行业观念等方面的动态更新,为理论教育的落实质量提供保障;高校也可邀请企业人员以助教、讲师等身份进入到学校环境当中,在提高国贸专业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对专业教育氛围进行实践体验,并与学生建立初步联系,为后续学徒实践的正式开展与顺利进行夯实内在条件。 总之,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背景运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有助于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快速提升。在企业的参与下,高职院校在实践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缺陷问题将得到有效弥补,进而为学生成长为“知行合一”的综合型职业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甘元玲.基于“产业—专业—创业”产教融合构建国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J].现代营销:信息版,2020,(3):178-180. [2]? 耿倩倩.产教融合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国际贸易与经济专业为例[J].劳动保障世界,2019,(35):53+55. [3]? 张汝根,王莉,籍丹宁,刘黎明.国贸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构建[J].经济师,2019,(8):213-214. [4]? 迟雪,吴征.产教融合背景下国贸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9,(13):447. [5]? 崔蕾.校企协同精准育人的探索——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8,(18):18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