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货币政策效率研究 |
范文 | 昝东方 [提要] 近年来,我国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使用愈加频繁,对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逐渐成熟。人民银行制定货币政策之后,其执行力度如何,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如何,最终目标是否得以实现,这都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效率问题。本文主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的效率以及影响货币政策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效率;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20年9月7日 我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实现稳定价格水平,提高就业水平,刺激经济增长等关乎民生的目标,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就十分关键。本文主要研究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政策建议。 一、我国货币政策效率分析 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是指货币政策能否在特定的经济环境下充分发挥作用,在不同的传导机制下,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实现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是由效率这一指标进行衡量。从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真正推行市场经济的时间并不长,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受到传统经济制度残留的影响,所以在经济全球化、我国经济实力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十分缓慢,这就会对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传导产生一定的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是指中央银行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造成一定影响的过程。 货币政策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调节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央银行运用特定的货币政策工具控制操作目标,进而对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产生一定影响。现阶段,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等。央行运用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基础货币以及货币乘数,进而对货币供应量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阶段是内部传导过程,是经济的自我调节阶段。第二阶段是调控阶段,在这一阶段,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居民的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投资需求,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还会影响到净出口,最终影响实际总产出的变化。这一阶段是外部传导过程,在这一阶段,金融变量与经济变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国内生产总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货币政策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相应的货币政策的效率也可以分为调节阶段效率和调控阶段效率。调节阶段效率是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对中介目标的影响程度及速度。而调控阶段发生在中央银行无法直接控制的范围内,调控阶段的效率指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程度和速度,体现出货币供应量对实际国内总产出以及价格水平的作用结果。 根据货币供求理论,货币供应量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货币乘数又由流通中的现金在储蓄存款中所占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率所决定。中央银行可以直接控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只能通过其他手段间接影响现金持有比率和超额准备金率,无法对其进行直接控制。有学者发现,中央银行资产结构会影响现金持有比率和超额准备金率,且两者的值与基准利率有关。 综上所述,考虑货币政策的实施原理和过程,本文采用SBM-C模型进行的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并结合松弛度分析讨论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具体而言,本文将基础货币、央行资产负债表结构变量、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效率研究的投入变量。1998年,人民银行正式宣布我国现阶段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为货币供应量,因此本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调节阶段的产出变量。由于实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稳定物价水平、实现经济持续均衡增长、提高就业水平,所以将国内生产总值作为货币政策总效率的产出变量。其中,调节阶段的产出变量就是调控阶段的投入变量。 最后得出我国2006年到2016年的货币政策控制阶段效率水平、作用阶段效率水平、总效率水平,如图1。可以看出,在2008年,我国货币政策控制阶段的效率最低,但是同期的作用阶段效率却高于其他年份,货币政策的总效率也达到十年来最低水平。在2016年,作用阶段的效率值最低,但是同期控制阶段的效率以及总效率却达到十年来最高水平。从时间趋势来看,作用阶段的效率与控制阶段的效率呈反方向变动,而控制阶段的效率与总效率呈正方向变动。从各效率值的波动状况来看,作用阶段的效率最为稳定;控制阶段的效率值波动最为明显,其效率值在2016年最高,在2008年最低;货币政策总效率的稳定性居于作用阶段效率和控制阶段效率之间。(图1,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管理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证监会) 2008~2009年、2011~2013年控制阶段效率以及货币政策的总效率值波动最大,且2008年货币政策的总效率值达到最低,由此可以看出经济危机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我国经济环境的稳定性,大大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在作用阶段,货币政策的传导发生在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众多,环境较为复杂,所以效率值波动不大。而控制阶段的效率值波动幅度较大,这表明研究怎样高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并以此来提高貨币政策的效率十分关键。 二、货币政策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一)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将通货膨胀程度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大量研究表明,紧缩的货币政策对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效果显著,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效果并不明显。实际上,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货币政策影响着通货膨胀程度,通货膨胀程度反过来也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效率。通货膨胀程度会影响实际利率水平,而货币政策的传导又与利率水平的变化关系密切,实际利率的异常变化会导致货币政策的效率大大降低。由此可见,长时间的通货膨胀导致货币政策的外在时滞较长,还会使得货币政策效率降低。 (二)市场利率因素的影响。市场利率水平决定于货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它是货币的真实价格。对利率的管制会影响利率预期,使实体经济对利率的敏感性降低。在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货币的供给与需求会逐渐趋于平衡,货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利率水平称为“均衡利率”。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市场利率当作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进行调节。近些年来,我国金融的自由度不断深化,在汇率改革之后,利率市场化进程继续推进,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小,各个地区融资渠道越来越畅通,但是我国各地区经济的发展仍然不平衡,各地区的市场利率水平差距很大,这导致我国将市场利率作为调节目标的困难增大。我国利率的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将会大大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货币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在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中,货币市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作用:货币市场能够为各经济主体的短期或临时资金需求提供资金;为各经济主体提供流动性管理渠道;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提供场所;为中央银行基准利率的制定提供依据。近年来,我国货币市场不断发展壮大,这使得货币市场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有利于货币政策通过利率传导机制来传导。但同时我国货币市场也存在以下缺陷:交易主体单一;交易工具单一;货币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交易不活跃,各子市场分割较为严重;风险防范能力较差;货币市场的各个子市场发展不平衡、结构不合理。货币市场的这些缺陷使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大大下降。 (四)资本市场发展不足。托宾的Q理论将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结合起来分析,表明货币可能通过资本市场作用于投资。反映在货币政策的传导上面就是:当货币供给量下降,股票价格就会下降,托宾的Q比率也会下降,企业就会减少投资支出,相应的实际产出水平就会下降;反之,如果货币供给量增加,股票价格就会上升,托宾的Q比率也会上升,企业就会增加投资,相应的实际产出水平就会上升。财富效应理论假定消费者都是理性的,每个消费者都会根据其毕生收入来安排其当期消费和储蓄,从而使得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消费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因此,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影响利率以及股票价格,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毕生收入,使得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乃至国民收入发生变化。流动性效用理论认为资产的流动性会影响企业和居民对不同资产的选择。宽松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金融资产价值提高,消费者持有的流动资产量增大,消费者就会认为其出现财务困难的可能性减小,因此就会增加对耐用品的需求,这使总需求增加和产出水平增长。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偏小,运行效率不高,这导致财富效应和流动性效应在资本市场并不显著,也就是资产价格的变化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程度不大,这就会使资本市场不能在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很好地发挥作用。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和内在运行机制不是十分合理,金融体系市场化进程缓慢等原因也会导致货币政策通过资本市场传导的效率不高。 三、提高我国货币政策效率的政策建议 根据我国近些年来货币政策实施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目前仍然存在通货膨胀的现实,在金融体制的改革过程中,为了使货币政策更好地发挥作用,我国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相关研究表明:通货膨胀率与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呈负相关关系。因此,要降低通货膨胀率,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必须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特别是针对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应该将一定的区域货币政策修订权力赋予他们,使各大分支机构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来贯彻实施货币政策,以此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时效性和针对性。还需要加强现代化电子信息决策系统的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货币当局提供专业化服务,缩短货币政策传导的内在时滞,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 (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形成价格性货币政策传导中介指标。当市场利率能够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价格,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双方可以根据实际利率水平进行选择时,利率才能起到使资金配置更加合理的作用。相对于利率渠道,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更加依赖于信贷渠道,信贷资金的多少影响着货币政策的传导。所以,在逐渐提高商业银行适应浮动利率环境的能力,维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应该进一步推进存款利率的改革,并且最终实现利率的市场化,优化商业银行现行的盈利模式,促进更加合理的利率体系的形成,培育效率更高的价格性货币政策传导目标,提高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三)加快货币市场化发展,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坚强后盾,健全的金融体系是高效货币政策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必须不断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统一。这要求我们必须做好以下两点:首先,要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扩大货币市场的规模,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完善程度,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为货币政策的实施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其次,要改变当前相互分离的市场状况,尽快促成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融合。 (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中央银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使货币政策能够高效实施,货币政策的传导是由货币市场传导到金融机构,再由金融机构影响居民和企业。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需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严格审查企业资本及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全面深化國有企业改革,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其次,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健全股权配置流程,实实在在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最终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 主要参考文献: [1]白雪梅,石大龙.我国通货膨胀持久性的时变特征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启示[J].统计研究,2014.31(03). [2]王淼.从紧货币政策背景下房地产业发展态势研究[D].重庆大学,2009. [3]郭豫媚,陈伟泽,陈彦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与预期管理研究[J].经济研究,2016.51(01). [4]刘剑,胡跃红.股票市场发展与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J].中国软科学,2004(11). [5]盛松成.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研究,2012(10). [6]谭小芬,徐琨.中国货币冲销操作的动态路径及其影响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2(10). [7]谭政勋,刘少波.开放条件下我国房价波动、货币政策立场识别及其反应研究[J].金融研究,2015(05). [8]王胜.国际货币、汇率传递与货币政策[J].金融研究,2015(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