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贵阳市白云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
范文 | 刘兴旺 肖利雪 摘 要:加强区域产业协同是培育区域产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手段。分析了白云区与周边区域的资源、交通、技术、平台等要素条件、空间衔接与产业分工,找准了白云区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的着力点、契合点、引领点、突破点与共赢点等,提出依托各类平台,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推进毗邻区域产业的互动、延伸、渗透与融合,构建适应白云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体系。 关键词:区域经济合作 产业协同 产业新体系 黔中经济区 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奠定了贵阳市白云区的产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下,贵阳市生产力空间布局由各区(市、县)孤立发展的“单极”模式向区(市、县)间互惠共生、协同发展的“多极”模式转变。加强白云区与贵阳市其它区(市、县)的产业协同是新时代白云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必由之路。 产业是经济社会的物质生产部门[1],是经济系统的核心要素。自协同学理论创立以来[2],经济学家就关注到产业的“协同”问题。随着社会化大分工深入推进,产业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打破产业藩篱,加强产业关联与协同,成为助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国内,为回应这一需要,产业协同持续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其研究内容有“协同发展”、“协同创新”、“产业协同”、“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集群”等,研究范围涉及人力资本、能源、技术、金融等要素在产业中的协同利用,三次产业、关联产业、以及区域产业间的协同。产业协同是指产业系统内、外,以及组成产业的各子系统之间、系统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协调、合作,形成的有机整合、和谐发展的有序状态或过程[3]。本文结合产业协同定义,重点分析贵阳市各区(市、县)的空间衔接与产业分工,然后找出各区(市、县)间产业的着力点、契合点、引领点、突破点、共赢点等[4],最后提出白云区区域产业协同的路径选择。 一、贵阳市各区(市、县)产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贵阳市的经济取得迅猛发展,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0.7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3798.45亿元,增长近353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因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空间区位、产业基础、交通条件等存在差别,各区(市、县)间的产业发展存在明显差距(见图1)。 在经济总量上,南明、云岩、花溪三区的国民生产总值均已迈过600亿元大关,其和占据全贵阳市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占比高达58.96%,而与之相对的修文、息烽、观山、乌当四区(市、县)国民生产总值均未突破200亿元大关。可见,贵阳市各区(市、县)之间经济发展之不平衡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 在经济结构上,南明、云岩、观山湖三区第三产业增长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均超过50%,其中云岩区更是高达81.82%,与比相对的开阳县第三产业增长值仅占该县生产总值的30.49%;花溪、白云、开阳三区(县)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均达50%以上,与之相对南明、云岩两区第二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仍在20%左右;开阳、修文、息烽、乌当三区(市、县)第一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最大,其中開阳、修文两县均超过10%,与之相对南明、云岩两区第一产业占比均低于0.3%。根据钱纳里的工业阶段理论,贵阳市各区(市、县)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因此各区(市、县)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同步、不平衡等问题非常显著。这给白云区与贵阳市其它区(市、县)之间的产业协同增加了许多障碍,同时也为贵阳市各区(市、县)构建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白云区与周边区(市、县)空间衔接与产业分工 白云区地处贵阳市、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突出,产业基础雄厚,政策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完备,交通路网发达。近年来,白云区与高新区、综保区统筹融合发展,平台优势提升,创新驱动、内陆开放、绿色生态、智慧城市等功能优势显著,具备构建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主客观条件。“十三五”以来,白云区紧扣经济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实施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以创新驱动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的跨界融合发展。各区(市、县)在自然、历史、政策及其它要素等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以产业平台为载体,以主导产业为统领,同质化与分异性并存的产业发展特点(见图2)。依托各区产业基础、发展条件和比较优势,促进白云区与周边区(市、县)产业的合理分工与协同,是构建白云区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前提,也是推进贵阳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白云区与观山湖区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观山湖区是一座新城,是贵阳市城市发展的核心区域,是贵阳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十三五”以来,观山湖区依托于西南商贸城、金融城、金阳会展城、高新区金阳园区、贵阳市国际人才城、火车北站、金阳客车站等载体与平台,结合自身的交通、人才、技术、金融、平台等优势,围绕“三业” 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产城互动的产业发展目标,以发展高端产业为主导,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新 一带电子信息产业、电子商务、金融服务、会展、航空航在、商贸物流、汽车制造、IT、科技研发等产业。白云区与观山湖区在地理空间联系上最为紧密,城市发展的融合度最高,两区将依托于契合的“一园五基地”、数博大道等载体,发挥两区毗邻的区位、交通、科技等优势,实现两区城市功能、公共设施与服务的无缝对接,促进两区产业龙头(点)、产业链(线)、产业集群(面)多层次互补、互融。 (二)白云区与乌当区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历史上,白云区隶属于乌当区,后因贵州铝厂的兴建而独立。白云区与乌当区皆为贵阳市城市核心功能发展的重要拓展区,是贵阳市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是城市功能拓展的战略腹地,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两区在地理位置上紧临,产业配套都较为完备。特别是贵阳国家高新区开展“一区三园”的发展格局以来,两区的产业互通性、互补性、协同性有所增强。“十三五”以来,两区结合自己的产业基础,明确了不同的产业发展方向。白云区重点发展铝及铝加工、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等产业;乌当区重点发展民族医药产品等为主的现代制药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配件生产等先进制造、新材料和特色食品等相关产业。随着白云区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向都拉营拓展,加上贵阳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两区产业的生产、流通,以及要素供给等相关环节、内容的衔接与协同增添了更多可能,用好、用足这些平台,推进两区产业实现互通、互融,协同发展是未来两区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白云区与清镇市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清镇位于贵阳与安顺的接壤处,地处安顺—贵安—贵阳产业协同的核心区域,矿产资源丰富,是贵州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和能源基地。随着城镇化发展,贵阳实施城区工厂“退城进园”工程,清镇成为贵阳工厂搬迁的主要承载地。目前,清镇已形成了大数据、大健康、铝及铝加工、煤及煤化工、材料及新材料、医药制造、电商物流、非金属矿物质品制造、电力等重点支柱产业。清镇辖区内重点企业众多,产业配套基础较好。随着贵阳“退城进园”工程深入实施,原驻白云区的贵州铝厂及相关产业陆续搬迁清镇,清镇已成为继白云后的另一个重要铝加工基地。通过共建产品研发中心、服务中心以及物流中心等平台,集中推进两区在铝及铝加工、新材料等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 (四)白云区与云岩区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云岩区是贵阳市中心城区,也是贵阳市的商业核心区,在全省经济强县综合考核中长期位列第一。辖区内商业圈密集、辐射力强,是全省现代商贸服务业的核心承载地。“十三五”以来,云岩区提出“一核两带三片区”的发展战略,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核心,深入推进大数据与现代服务业各个领域的融合与运用,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受地理、交通、产业等因素制约,白云区与云岩区的联系一直不紧密,随着盐沙大道、轻轨2号线、同城大道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开通,两区应重点集中于现代商贸服务业领域的深度协作。 (五)白云区与南明区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南明区是贵州省陆空交通中心,交通优势明显,二、三产业优势突出。随着《贵阳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规划(2018-2030年)》的批复,南明区开启临空经济示范区的构建。国内外经验表明,“建一个机场能够繁荣一方经济”,南明区依托综合交通、产业资源,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契机,加快产业调整与布局,打造现代临空产业体系[5]。根据空港经济的圈层影响模式理论,白云区位于空港经济区的外围辐射区,与空港经济区的产业协同度较低,但贵阳“三区统筹、融合发展”战略实施后,白云区(特别是综合保税区)与贵阳临空经济区同作为不同类型的开放平台,有效拓展了两区更多的产业协同空间。两区应结合各自的政策、平台、交通及产业等优势,重点挖掘航空运营服务、国际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产业的协同。 (六)白云区与修文、开阳、息烽等北部三县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修文、开阳、息烽(简称“三县”)地处贵阳市北部,位于省内区域经济贵(阳)—遵(义)、贵(阳)—毕(节)经济带接合地带,是贵阳市连接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通走廊,交通优势明显,区位优势突出。其中开阳、息烽依托于丰富的煤、磷等矿产资源,很早就建立起了以磷化工为龙头,煤化工、能源、建材主的工业体系,而修文形成裝备制造、医药食品等支柱产业。同时,“三县”依托于自身的禀赋优势,已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态农业基础,其中修文形成“菜、畜、果、药”等主导的特色农业,如“贵长牌”猕猴桃闻名省内外;开阳、息烽的突出富硒农业的开发,其中大米、菜籽油、茶叶等富硒系列食品获得农业部优质食品称号,畅销省内外。为适应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三县”依托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重点打造修文生产资料物流园、开阳物流基地、息烽小寨坝物流基地等多个物流园区。白云区应抓住与“三县”在地缘上的毗邻、交通上的互联互通、产业上互补与互融优势,重点推进新材料、新型建材、大健康医药、特色食品、现代生态农业等产业协同。 (七)白云区与花溪区的空间衔接和产业分工 花溪区的产业平台与结构较为合理。在现代农业方面有无公害蔬菜和优质经果林园区基地,久安古茶产业园、黔陶生态蔬菜高效农业园、马铃生态农业产业园、青岩特色农业产业园等;在工业方面有经济开发区、小孟工业园区、金石产业园、燕楼循环经济工业园、黔蜂生物科技园、孟关国际汽配城、高坡风电站等工业园区,这些园区承载和汇集一批装备制造、航天航空、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产业;通过整合贵阳西站、牛郎关、贵州穗黔、改貌等物流仓储资源,启动奇瑞整车物流、大唐电信联网、格力配套生产中心建设等,现代生产物流业已初具规模;花溪区是贵州大学集聚发展的承载地,依托于驻区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科学成果转化等新型服务业;在旅游业方面,在不断完善、升级传统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上,结合旅游文化创新和美丽乡村建设,统一规划与挖掘辖区内的旅游资源,重点打造“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花溪区虽与白云区在地理上不相连,但在产业上具有一定协同性。未来依托于不断完善的交通设施、政策等平台,重点挖掘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大数据信息、新材料等方面的协作空间,是两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从白云区与周边各区(县、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来看,农业发展具有较强的协同性,这与贵阳市目前重点发展的“都市现代农业”定位相符。为此云岩、南明、观山湖以及白云等四区应重点发展以科技创新和服务配套为主导的都市农业新业态,乌当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为引领的都市农业新业态,花溪重点发展以休闲观光为核心的都市农业新业态,清镇重点发展以生态涵养为根本的都市农业新业态,修文、息烽和开阳三县重点发展城市菜篮子供给为任务的都市农业新业态。在工业发展方面,白云区未来将结合自身的产业、园区基础与条件,突出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协同,聚焦于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汽车配套零部件、铝及铝加工等产业,推进产业链条向高端化方向发展,抢占产业发展先机。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依托于白云已推出的“蓬莱仙界”等乡村旅游精品精区,协同周边区域的旅游景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产业园区、示范小城镇和城市综合体等,加强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大力实施“旅游+”“大数据+”“乡村振兴”等战略行动,开发一批康养、生态、文化、乡村、城镇为一体的新产品、新业态。 三、白云区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的关键措施 (一)找准引领点 从资源、空间、产业、交通、技术等要素上看,白云区与观山湖、清镇、修文、乌当等区域之间的产业融合有许多有利的协同条件,从贵阳市城市未来发展中的各行政区域、产业发展方向与定位上看,白云区与贵阳周边区(市、县)产业协同发展有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白云区应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强与周边区域间的产业合作,以各区域的重点优势产业为引领点,做足、做强、做优相关产业的产业链,特别是重点关注大数据、铝及铝精深加工、新材料、装备制造与大健康医疗等产业。 (二)找准着力点 白云区要用好、用足各种有利政策、平台,积极创造条件,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立足于贵阳市已初步形成“三区一极”的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四种经济”智造经济、绿色经济、健康经济、服务经济。,做强、做大或规划布局与之适应的配套产业。 (三)找准契合点 借助各区域的各级各类产业平台,整合与拓展优势资源,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找准区域、产业之间的关联点,使它们之间建立系统的生态、共生关系,加强市场、政府、社会各领域的协作,促进实现区域内外全产业链的互补、互融。 (四)找准突破点 结合白云区产业发展重心与目标,协同周边区域,重点做好大数据、智能制造、新材料、健康医疗、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领域的“双型”人才、团队与平台的吸纳、挖掘与培育工作,推进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实践基地和众创空间等智库的共建、共用。 (五)找准共赢点 白云区应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在产业优化升级、生态文明建设、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合作机遇,扎实推进“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等战略行动,围绕产业发展与升级,实施“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千企融合”等攻坚工程,找准区域产业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突破点和结合点。 四、白云区与周边区域产业协同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与关键举措 白云区与周边区域产业融合的路径选择既依赖于白云区现有的产业(园区)、政策平台的支撑力、辐射力;也依赖于铝及铝精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汽车配套零部件制造等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业态;更依赖于“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战略行动下一二三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与互动。白云区与云岩、南明、观山湖、乌当、花溪、修文、清镇、开阳、息烽等地区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是实现黔中经济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以现有开放平台建设为契机,提升区域产业、技术、金融、人才等相关要素的聚合力 应以贵阳综合保税区建设为依托,协同“三区”(指白云区、高新区、综保区)产业基础,重点发展保税加工、保税物流及保税服务等保税产业,提升综合保税区在贵州省、黔中经济区、贵阳市、白云区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中的服务与驱动力。首先综保区应充分借助市场化的运营管理模式,提升综合区的核心竞争力,提升自己在优化区域发展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应用好、用足综合保税区的优惠政策和功能,提升高科技、精加工、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业的引进力度,促进“三区”的产业互补、协同性,推动“三区”加工贸易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型升级。在现代产业新体系中,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随着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保税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保税区内外企业、货物、金融等的汇聚,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桥头堡”正逐步形成。 (二)以现有产业平台为支撑,提升区域内产业与技术的渗透与融合力 提升貴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产业与技术的渗透、融合力,促进现有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重点发展大数据电子信息、新材料、大健康、节能环保、铝资源精深加工、装备制造、现代生态农业等产业,构建白云区别具特色的产业新体系。在大数据方面,一方面全面实施“大数据+传统产业”改造行动,推动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环节的应用。另一方面围绕“核心业态+关联业态+衍生业态”,大力引进数据分析计算、人工智能、无人驾驶(试验场)、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具有引领性的产业、企业和项目,推动高端、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构建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新材料方面,依托于贵阳(国际)新材料产业园,围绕重点龙头企业,积极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系与合作,聚焦产业链建设推进企业“组团式”创新与发展,整合“政、产、学、研、医”的创新资源,重点发展磁性材料、陶瓷纤维、高分子材料、水性涂料、高性能金属材料、能源、电子材料等新材料产品,以及适应机械制造、电气、设备生产行业特种需要的材料产品;在大健康方面,紧贴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引进价值链相关(配套)环节及高端资源,推动本地企业之间的融合、创新,积极抢建各类平台,构建新型五级诊疗体系,重点在生物信息、现代医疗、健康管理、健康防护、休闲养生、康复养老等多种服务上完善功能模式,促进具有白云区特色的大健康产业体系的构建;在铝及铝精深加工方面,加紧促进铝及铝深加工产业与区域内外的军民结合、智能制造、食品医药等产业深度融合,重点发展汽车、船舶、航天航空、电子等专用、特殊功能的高精度工业铝型材产品,高精铝板带箔产品、铝合金、食品医药用罐板和高档PS版等产业的研发和生产;在装备制造方面,依托贵州中铝、今飞轮毂、贵阳煜兴车轮、华恒机械等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建设,协同周边区域相关产业,重点发展工程机械控制系统、高低压电器成套设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航空和汽车零部件等产品,打造黔中经济区重要的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集群。在节能环保方面,依托贵州省环保产业园,加快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资源再生利用、节能环保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功能环保研发和服务四大主导产业;在现代生态农业方面,按照“三100合1”的思路,以为依托,围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为目标,将示范小城镇、现代农业示范区、乡村旅游景区等建设规划相融合,突出打造特色蔬菜、精品果树、苗木花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要内容,集农业、旅游、美丽乡村建设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三)促进毗邻区域产业互动与延伸,融合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完善与观山、乌当、清镇、修文、云岩、南明、开阳、息烽等贵阳市辖区各区域的产业协作机制,促进白云区现有产业的产业链与周边区域产业的互补、延伸与融合,提升白云区现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贵阳特有的融合型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传统的三次产业间的延伸和渗透,更强调的是以大数据为引领,现代服务业向现代制造业、现代都市农业的融合与渗透。 (四)借助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的服务效能。 白云应配合贵阳市政府,加快完善以“五联十同”①为主要内容的区域产业“互联协同”融合创新工作机制。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白云区各级政府经济治理中的深入运用,破除相关部门之间的制度藩篱,全面落实“放管服”改革,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产业服务、行业监测等方面的效能。 参考文献: [1][ZK(#]王海刚,衡希,王永强,黄伟丽.西部地区传统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16,32(05):121-126. [2]哈肯赫尔曼.协同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3]陈婷,郑宝华.产业协同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17(03):49-53. [4]张荣齐.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北京庞各庄镇为例[J].中国市场,2018(25):1-5. [5]彭刚刚.到2030年建成贵州开放创新发展示范区[N].贵阳日报,2018-09-07(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