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农民工老龄化对乡村振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 |
范文 | 潘华 我国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但是农民工老龄化的趋势愈发显著。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中老年农民工能够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社会基础,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物质支撑。然而,中老年农民工被动承受经济波动和社会转型的代价,为了“老有所依”选择坚忍,无奈地选择与土地重新结合,从而对乡村振兴提出挑战。对此,应建立健全身体与劳动相匹配、工作与保障相匹配的中老年农民工劳动保障制度,不断优化鼓励和引导中老年农民工返乡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集体、家庭、个人合理分担的农民工养老保障制度,加强对包括中老年农民工在内的农村低收入人群的监测与保障。 一、农民工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 近年来,我国农民工总量持续增加,但是农民工老龄化的步伐不断加快。2018年,我国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40.2岁,比2010年的33.5岁增加了6.7岁,其中50岁以上中老年农民工所占比重为22.4%,比2010的12.9%提高了9.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约1.2个百分点,人数也从2010年的3122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6459万人,增加了超过一倍。2014年以来(除2015年外),每年新增的50岁以上农民工数量甚至超过了新增的农民工数量。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农民工老龄化的程度将进一步加深,速度也将进一步加快。 二、农民工老龄化为乡村振兴带来的机遇 (一)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1、通过落户中小城市、小城镇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由于长期在外打工,许多中老年农民工已经基本适应城镇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业缘关系逐渐取代地缘关系成为这一群体人际交往的中心。随着乡情逐渐淡化,许多中老年农民工非常希望能够实现从农民向市民的身份转变。与新生代农民工对大城市的无限向往相比,中老年农民工更希望能够在中小城市甚至于小城镇落户,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更可能实现自己的“市民梦”。调研发现,有些中老年农民工已经在自己家乡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购置房产,从而为“回流”做好准备。在已经选择“回流”的中老年农民工看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落户门槛相对较低,而且非常靠近自己的老家,既有利于自己务工经商,也有利于将来养老。 2、通过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助推农业现代化 与基本上没有务农经验的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中老年农民工普遍拥有较为丰富的务农经验。因此,许多中老年农民工希望在结束外出打工生涯后回乡继续务农。在部分中老年农民工看来,以往的农业生产方式、经营方式和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而他们外出打工多年积累的资金、掌握的技术、拥有的社会资本为自己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从未外出打工的传统农民相比,这些中老年农民工的视野更加开阔、门路更加多元、实力更加雄厚,因此更易于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领域进行业务拓展。 3、通过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增加农民收入 中老年农民工大多长年在外务工,对农村的感情已经逐渐淡化,工资收入既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他们将来养老的主要保障,对耕地和宅基地的依赖性减弱。对于耕地,许多中老年农民工的态度是希望通过使用权的流转从而获得稳定的收益。对于农村的宅基地,中老年农民工的看法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认为既然已经或者准备在城镇购置房产,那么宅基地就不那么重要,因此可以通过流转给其他村民从而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二是认为宅基地是自己在农村的根基,如果连宅基地都没有了,那就真的无家可归了。持第二种看法的中老年农民工通常年纪相对较大、外出打工的收入相对较低且家庭负担较为沉重,其在城市购置房产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因此返乡建房对于他们来说更为可行。 (二)为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内生动力 1、通过创业带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对于许多中老年农民工而言,多年在外打拼使他们经受了历练,大都拥有一技之长,而且培养了职业精神,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民到熟练工人的转型,这为农村地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本积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农民工开始从跨省、市流动转变成在本地就近就业。这不仅节省了当地企业的培训成本,而且还可以带来更高的生产效率,进而有利于缩小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此外,一些拥有市场经济头脑、商业嗅觉较为敏锐的中老年农民工选择自己创业,将自己在城市或者企业打工时掌握的技能、积累的资金、积攒的人脉服务于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不仅可以使自己获得可观的收益,而且也可以带动其他人就业。 2、通过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新业态 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农村的生产经营方式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农村“空心化”的现象越发严重,许多村庄甚至出现了因无人种地而使土地撂荒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引导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工在推动农业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就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并加以解决的问题。调研发现,许多中老年农民工觉得虽然自己已经年老体衰,但是远未达到无法再种地的程度。在他们看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规模化经营不仅成为一种可能,而且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与从未外出打工的传统农民相比,中老年农民工不仅见多识广、拥有一技之长,而且也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和迎接新的挑战,因此其更可能成为农业新业态的开拓者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社会基础 1、通过增进“有机团结”促进乡村良性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集体经济不断衰落、农民流动性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从家庭、家族、村落、集体等社会结构中脱离出来,由集体的“社员”变成高度离散化的“村民”。当前,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把“原子化”的个体农民重新聚结起来,让他们重新嵌入社会,成为一个“有机团结”的整体,这不仅是推进乡村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从未外出打工的其他村民相比,许多中老年农民工不仅长期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熏陶,而且长期在严格遵循科层制原则开展日常生產和经营活动的工厂或者企业中工作和生活,其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相对较强。因此,在返乡之后,这些中老年农民工往往能够通过自身的行动影响或者带动其他村民,进而为乡村实现良性治理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通过主动返乡营造和谐乡村社会环境 近年来,受到经济增速下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老年农民工选择返乡。与因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而被动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工不同,那些主动返乡的中老年农民工是由于看到乡村的发展机会而主动返乡,他们通常拥有较为厚实的资金和丰富的经验,有些人甚至拥有在大中城市中创业的经历。这些中老年农民工通常会成为实现乡村良性治理的重要推动力,主要体现在:一是他们给农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在我国广大农村,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的现象比较严重,而中老年农民工主动返乡带来了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从而带动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二是他们的创业会带动当地农民的就业。相当一部分中老年农民工带着外出务工中积累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行业资源返乡,在政府的鼓励和金融机构的扶持下,发展现代农业,从事农业一体化、产业化经营,将成为带动农民创业致富和思想解放的重要群体。三是他们普遍认为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是其成功创业就业的重要条件,因此会积极地营造和谐的乡村社会环境。 (四)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物质支撑 1、通过开拓、创新摆脱贫困 相较于未外出的传统农民,许多中老年农民工的思想更开放,更具开拓和创新精神,能够将城市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回农村,改变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进而加快精准扶贫的进程。中老年农民工普遍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他们在生活上省吃俭用,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无视轻伤、小病,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使自己的家庭摆脱贫困。调研发现,许多中老年农民工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劳动强度很大或者风险很高的工作,比如建筑工人、环卫工人、小区保洁员等,而且普遍年龄偏大,有些人甚至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尽管如此,他们认为外出打工比在家务农强得多,是自己的家庭脱离贫困的希望所在。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农民工老龄化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民工爷爷”将继续选择外出打工,为脱离贫困继续抗争。 2、通过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 据农业农村部的最新统计数据,近五年来有近520万农民工返乡创业。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老一代农民工不仅拥有强烈的返乡创业的热情,而且拥有更为丰富的经验、更加厚实的资金、更加多元的人际关系网络,因此也更容易创业成功。目前,我国许多贫困地区不断出台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和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那些实现成功创业的农民工群体中,不乏中老年农民工的身影。调研发现,许多中老年农民工都有返乡创业或者就业的意愿,来自贫困地区的中老年农民工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成功创业带动更多的乡亲彻底告别贫困。 三、农民工老龄化对乡村振兴提出的挑战 (一)被动承受经济波动和社会转型的代价 由于经济增速进一步下滑和过剩产能的爆发,一些传统行业的用工需求不断萎缩,钢铁、煤炭等资源型行业和传统的餐饮、服务和酒店业的劳动需求出现下跌态势。在这一背景下,农民工首当其冲,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主要群体。对于那些年龄超过50岁,而且无论是工作技能还是工作强度都无法跟上产业调整步伐的高龄农民工来说,更是第一批受到冲击的群体。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中老年农民工具有工资低、抗压持续时间长的特点,从而更加不平衡地承受着经济波动和社会转型的代价。调研发现,中老年农民工的家庭经济状况普遍比较困难,而他们所从事的大多是高强度、高风险、低工资的工作,有些建筑工地上甚至90%左右的工人都是中老年农民工。对于基本没有退休观念,更没有退休制度约束的中老年农民工而言,“还能干得动”是他们选择继续外出打工的最为重要的标准。 (二)为了“老有所依”选择坚忍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农村家庭出现了重心下移的现象,家庭养老功能出现了衰退。一方面,农村家庭承担着较大的生活压力,子女教育和医疗需求使得家庭资源向下集中,城乡二元结构与资源积聚机制通过家庭内部的代际分工与剥削机制将社会问题最终转嫁到农村底层的中老年人身上,农村家庭用于养老的资源相对较少,中老年农民工不得不通过继续工作来维持生计;另一方面,农村居民的逐利意识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不断放大,多子女家庭在养老问题上相互推诿,独生子女家庭又致力于培养下一代,使得农村养老文化逐渐衰落,家庭养老功能逐渐衰退,从而使中老年农民工不得不继续从事非農职业以维持生活。 除了养老之外,中老年农民工较为关心的就是医疗问题。在城市打工的时候,中老年农民工医疗需求的特点是健康要求简单、小病城里看大病回家养、心理服务需求较少,关节及腰椎疾病是最大杀手,而“忍”是中老年农民工对待疾病的第一态度。由于之前在农村和进城后高强度的体力劳动,这些农民工腰椎疾病的患者占三分之一以上,部分人还伴有静脉曲张、关节炎等。在初期感觉到疼痛时,他们几乎都采取“忍”的态度,等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疼痛难忍、影响工作时,有些人会选择到卫生室、药店购买廉价止痛药,以此缓解疼痛,同时无视长期服用止痛药的副作用,有些则卧床休息几日,也就是继续忍,等病情发展到严重的程度,造成水肿、劳损,止痛药不起作用时,他们也就该“退休”了。 (三)无奈地选择重新与土地结合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未富先老”的老龄社会。在当前乃至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城市很难为中老年农民工提供较好的就业机会,同时也难以为进城的中老年农民工提供在城市体面生活所需的足够的养老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老年农民工留在城市,与同样出来打工的成年子女一起生活,那么由于其子女的收入往往较为有限,而城市的生活成本较高,容易因经济问题导致家庭关系紧张甚至矛盾冲突。相比之下,如果中老年农民工在农村有一块土地,有自己的住房,那么他们回到农村去住自己的房子、种自己的地,他们的日子可能就要好过得多。实际上,我国在农村实行的集体土地所有制保证了每个农民家庭都有自己的承包地、宅基地和住房。当进城的中老年农民工在城市失去就业机会或者不愿望继续在城市就业时,他们既不会在城市漂泊流浪,一般也不愿意与成年子女一起在城市生活,而大都选择返乡重新与土地结合在一起。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