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悲剧《李尔王》的艺术特征探析
范文

    程子桓

    悲剧《李尔王》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按照英国古老传说改编而成的。莎士比亚改变了这个古老传说的结局,使得这个平常的宫廷斗争故事成为了一部能够反映文艺复兴时期精神的作品,呈现出鲜明的社会悲剧性。莎士比亚在创作这部著作时不仅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还巧妙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一方面,使得这部戏剧的剧情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另一方面,又无情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没落。莎士比亚运用这种巧妙的创作手法使得这部戏剧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特点。

    一、深入刻画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在其文学创作中十分擅长塑造人物形象,在《李尔王》中更是深入刻画人物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大多分为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两种。而在悲剧性作品中,正面人物又多为英雄式人物,他们热衷于向世人证明自己的理想。戏剧《李尔王》中的柯第丽霞便是这类人物,她外表朴素,但内心却很深沉。莎士比亚并未对其进行过多的细腻刻画,也没有太多的心理描写,而是从整体上展现柯第丽霞的内心情感,且通过与反面人物的对比展现其正面形象。在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莎士比亚并没有一味地强调他们的凶恶,他们也有一定的优点,这就使人物更加有血有肉。在戏剧《李尔王》中,不管是反面人物还是正面人物,都具有缺点与优点。例如,柯第丽霞虽然在整部戏剧中被视为理想女性,但她同时也具有冷漠无情的一面;贡纳梨和吕甘在剧中被认为是心地凶狠的女性,但她们美貌过人,正是这种美貌与罪行的鲜明对比,使得她们的形象更加丰富可感。这些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有机结合在一起,使这部戏剧更富感染力。

    二、结构布局并行交错

    《李尔王》在结构上呈现出并行交错的特点。李尔王的二女儿里根与大女儿高纳里尔,通过花言巧语逐渐获得了年迈的李尔王的信任,但当她们获得权力与国土之后,就对李尔王步步紧逼,迫使其逊位。且在狂风暴雨的夜晚将他驱逐出宫,导致李尔王在绝望中奔向风雨交加的荒野。与这一主线情节交织在一起的是大臣葛罗斯特伯爵的故事。他的私生子爱德蒙用谎言蒙骗他,导致他将忠厚诚实的长子爱德伽驱逐出门。之后他亲眼目睹李尔王被女儿们虐待,内心十分不忍,于是暗地里帮助处于危难的李尔王,但却由于私生子告密,被康华尔公爵夫妇挖掉双目,在电闪雷鸣的荒野中遇到了被驱逐的长子。这两条线索交织在整部戏剧中,但又有先后、轻重、主次之分,它们互相作用,进而促使情节跌宕起伏。在戏剧初始阶段,这两条线索穿插进行,两者之间的联系并不緊密,但随着剧情的不断推进,这两条线索逐渐交织,最后,在暴风雨这一场时,装疯的爱德伽与被逼疯的李尔王相遇,两条线索终于完全交织在一起,将剧情推向高潮。与一般戏剧不同的是,《李尔王》在高潮出现之后,并未解决所有的矛盾与冲突,也没有迎来尾声。之后出现了几场以葛罗斯特伯爵为中心的戏,这位伯爵被残忍地挖掉双目,在电闪雷鸣的荒野之中遇到被自己驱逐的长子,“跳崖”自杀,并再次遇到李尔王,这些动人心魄的场景使得读者的情绪再次高涨。最后一场中大部分主要人物都一一出场,莎士比亚对他们的命运都进行了合理安排。正是这种并行交错的结构布局,使得整部戏剧环环相扣,在前后照应中形成完美整体。

    三、鲜明的民间文学特色

    在创作《李尔王》时,莎士比亚采用了民间文学的创作手法,这就为整部戏剧赢得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使其更加贴近底层人民的生活。在《李尔王》中,埃特加、肯脱等诸多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实都源于民间故事中的大力士,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力大如牛且精力充沛。这些人物形象多源自于民间的歌谣或诗篇中。正是由于莎士比亚在创作《李尔王》时采用了这种民间歌谣的内容,使得这部戏剧虽然在宫廷上演,但在普通群众中也颇受好评。在《李尔王》中有许多话语都是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惯常使用的小调和俗语,尤其是那些疯话,大多源于古老的民间歌谣,除此之外,还引用了一些双关语、笑话、俗语等,这些民间特色对整部戏剧悲剧色彩的渲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莎士比亚在这部戏剧中表现出浓厚的民间色彩,与其平民化的创作路线也有一定的关系。这是因为《李尔王》不仅在宫廷中上演,还在民间的露天剧场演出,所以,为了使普通民众在欣赏这部作品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平民大众的认可,莎士比亚在创作时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文学元素。

    四、丰富多彩的戏剧语言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大量使用民调、比喻、谚语、双关语、谐语和成语,极大地增强了戏剧语言的生动性。尤其在李尔王口中,常将一些凶恶之人比喻成各种凶残的禽兽。比如,李尔王将两个恩将仇报的女儿称作“饿鹰”“毒蛇”“豺狼”“猛虎”等;装疯的爱德伽也常说一些富有哲理的“疯话”,比如“我闻到了一股不列颠人的血腥”;弄人则对李尔王说:“多积财,少摆阔,耳多听,话少说。”这些尖刻而机智的话语,其实是莎士比亚对17世纪初英国社会道德、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的批判与揭露。

    (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10:2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