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
范文

    杨德洲

    [摘要]区域协调发展是要统筹兼顾、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把握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点,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全局。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之一,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实施了以东南沿海地区为发展重点的发展战略,走上了非均衡的经济发展道路。非均衡的经济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初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我国经济也因此得到了持续20多年的快速增长。然而,在地区经济规模逐步扩大的同时,也带来了宏观经济层面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由此诱发了诸多社会问题,乃至影响到了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层次较低,低端产业重复建设,高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充斥市场,相对过剩,而高水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区域之间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相同的产业类型在不同地区重复建设,不仅使得区域竞争力下降,而且导致了资源的浪费。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扩大。以2006的统计数据为例,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统计数据,2006年1季度,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增速,出现东部快于西部,西部快于中部,中部快于东北的态势。据统计,2006年1季度,从增长速度来看,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生产总值增速分别为14%、12.7%、12.2%、11.6%,均比上年同期有所加快。然而,我国东部地区与西部、中部、东北地区之间的差距,却由上年同期的0.6、0.8、1.8个百分点,扩大到1.3、1.8、2.4个百分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均有所扩大,不平衡态势日益凸显,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区域间的利益摩擦和冲突日益严重。在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下,地区间由于利益的趋动,相互争夺资源,诱发种种经济摩擦,冲突越来越多,水电大战、蚕桑大战、烟草大战时有发生。区域间的无序竞争,关系恶化势必导致资源在全国领域内不能合理流动。产业趋同、区域经济封锁等现象不断涌现,严重妨碍了全国形成统一市场。

    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日趋凸现。很长一段时期,部分地区为追求局部利益,以破坏生态环境、耗费资源为代价,谋求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地区,这种现象屡见不鲜,致使我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日益枯竭的资源、不断恶化的环境,不仅很大程度上制约局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阻碍了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为了应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中央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实现这一战略,是当前我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尽快出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中央的政策支持,必须有配套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要在政策层面科学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状况、环境状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并进行分类指导和调控,要避免出现“一刀切”现象。要尽快制定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法律法规,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明确规定与区域协调发展相关的任务目标、权利义务等,使得区域协调发展真正能够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加紧制定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科学的发展规划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制定科学的规划,首先是要设定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都要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结合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来确定。其实,规划要划分层次。有国家层面的区域协调发展规划,也要有省级和地市级的发展规划;要有区域内的纵向的发展规划,也要有跨区域的横向的发展规划。最后,规划应该是有序推进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一定是有序推进的。可以通过发挥发达地区的先导作用,引导、带动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

    适度控制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在国民经济这个有机整体中,各地区都是存在相互依存关系的。不同区域发展水平差异过大,势必影响全局上实现协调发展。因为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必须适度控制和逐步缩小各区域之间发展水平差异。不能为了发展某一个区域,而影响、损害其他区域的利益,避免再出现改革开放初期那样,依靠政策优先发展某些区域的情形。

    建立科学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分工与协作是人类劳动的两种基本组织形式,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发达,协作要求就越密切。从国家的范畴来看,科学的分工与协作体系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区域内、区域之间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可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节约能耗,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体系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对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只有把握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明确他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加科学地建立分工协作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速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发展势头良好的态势需要继续保持,同时,要正视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局面。中西部地区发展缓慢,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社会和谐。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在促进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过程中,尽快缩小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民收入水平、生活水平以及消费水平的差距。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大,是我国目前区域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矛盾。近年来,城乡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因此,就要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加快小城镇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应把握的关键点

    细节决定成败,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不是找到相应的对策就可以解决的,还要把握好对策实施的关键点,才能保证对策到位,真正发挥作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立足我国国情。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社会条件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国家建设资金不足,不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可以“一刀切”。齐头并进,平均分

    布资金、资源不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公平”,也要兼顾“效率”。可以先选择条件较好的区域和产业进行投资,以这些区域为中心,对周边地区产生辐射,引领和带动周边区域发展。从不平衡中求平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个有效发展路径。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衡量一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统筹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资源大都易遭破坏,不可再生。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即便能恢复,所耗费的成本也巨大。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在我国现阶段已经集中显现。我们必须有忧患意识,在发展经济时,时刻把资源和环境放在首位考虑。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资源保护、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收效显著。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时,我们同样要本着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原则,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发展区域经济。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区域的协调发展离不开体制和机制,因此,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一方面,要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应用好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发挥政府职能,公平提供公共服务,缩小区域差距。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四大机制: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动机制和扶持机制,这是正确处理市场与宏观调控关系的具体化。应该积极建立健全四大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调控这两种手段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地位和作用。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可忽视外部因素。从一个国家的内部来看,如果是在封闭的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均衡发展有利于促进整体发展。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对外贸易、经济往来已经把不同的国家连接到一起。这样,一国内的不同区域,不同产业的发展就不一定还是采取均衡发展的方式,那些具备比较优势的区域、产业是可以借助外部力量,通过与他国的分工和交换加速本区域、本产业的发展。

    总之,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握各个关键点,才能真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