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四有”教师标准下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建设 |
范文 | 徐凡婕 摘 要:根据当今教育新形势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指导方针下,探究我国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能力建设:“撑伞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理想信念,“伦理守护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伦理角色,“心理知识传递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现,“宜人的陪伴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仁爱之心的象征。 关键词:“四有”好教师 高校 心理健康教师 专业能力 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是位于最前沿的骨干队伍,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核心、权威的师资力量。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进行学生的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全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员。因此,对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人格特质、专业素养、能力技能、职业道德、伦理水平都具有很高的要求。对全国教师提出的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要求,[1]新时代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建设指南。 一、撑伞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理想信念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承担着高校学生心理教育、心理维护的责任,承载着在心理支持和关怀中学生那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在学生需要的时候,满怀爱心和耐心,用自己的生命去温暖、支持另一个生命,帮助那些濒临枯竭的生命重现活力。助人者——心理健康教师的一个重要角色。帮助他人走出心理困境、顺利度过心理危机,拥有健康的情绪状态、合理认知和积极行为,引导他人积极、自主地进行心理调适以更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助人者”的角色要求。这一角色,必定需要一份高度的生命关怀、一份助人的理想信念去支撑。在助人关系的构建中,助人关系的决定因素在于助人者而不是受助者,所以助人者的理想信念,对助人行为的热爱与专注,对助人关系的构建和助人行为的实施尤为重要。这一份理想信念也是构建良性咨访关系的内在动力。拥有一份高度的生命关怀,坚守一份助人的理想信念,秉持一颗真诚无私的关怀之心,才能成为挽救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而倾力相助的助人者,成为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指引者和支持者。 “撑伞人”——在雨中为他人提供安全庇护和支持的一个温暖存在,就很形象、贴切地形容了咨询助人的工作性质。在心理咨询中,高校教师就是一位心灵的撑伞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们应秉持一份“撑伞人”的信念:无论来访者是什么样的人格特质、什么样的行为表现、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什么样的求助动机,只要用心、用力、用情地把伞撑好,真诚、无条件地接纳每一位来访学生,积极关注“伞下”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就一定能帮助到雨中伞下的来访者。“我愿意帮助你”——以一个撑伞人的角色,去关怀、抚慰、疗愈在“雨”中受伤的每一位学生。时刻铭记和秉持一位助人者的慈悲、宽容、理解、接纳,明确每一次助人的目的和意义,建立建设性助人关系,实施开展有效的助人行为。 二、伦理守护人——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伦理角色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履行高校教师的职业和义务,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教学道德、科研道德[2]。在职业道德上做到忠于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全力以赴地奉献自己的智慧和热忱;培养良好的人格特质和自我修养;尊重和接纳每一位学生,不做伤害学生,破坏师生关系的行为。教学道德上做到认真备课、上课、考核,不出现任何的教学事故。科研道德上做到实事求是、学术端正。 除此以外,心理健康教师还需要恪守一个重要的伦理规范——咨询伦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有一个与其他专业学科教师不一样的角色身份——心理咨询师。高校心理教师在心理咨询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高校学生解除心理问题。所以,具备心理咨询师角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需要遵守自己特殊身份决定的、严格的咨询伦理。做到真诚对待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尊重学生人格、权利与意见,对咨询内容、测量结果等予以保密,确保学生的隐私不被侵犯;当感到无法帮助来访学生时,征得来访学生同意下合理安排转介;学生存在心理异常倾向超出自身的职能范畴时,及时转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做进一步的评估、诊断,不可自下诊断;学生的行为可能对其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时,及时进行干预,并告知有关部门采取相应措施;在咨询工作中不进行价值干预;不与来访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 伦理的边界,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不可逾越的红线,若违背了咨询伦理,不仅破坏咨访关系,也不利于来访学生的成长。同样,在危机干预工作中,也要守护好伦理边界。明确咨询师、干预人的不同角色、职能,清晰、明辨保密内容和保密例外,在保护学生隐私的前提下,共同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危机。 伦理水平——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胜任力的重要标准之一。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恪守咨询师伦理总则,严格遵守伦理监督制度,规范咨询操作,让咨询工作专业、规范、有序[3];积极进行自身伦理知识的学习、培训,强化伦理意识,提高伦理水平。 三、心理知识传递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专业知识体现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应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心理学学习。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专业、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才能给学生开设心理健康类相关课程,讲授心理健康相关内容,科普心理学相关知识,拓宽学生的心理学知识面,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的认知;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专业、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才能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对心理类知识的兴趣与热情;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专业、系统的心理學知识体系,才能很好地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拓等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操性,让学生体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乐趣;具备扎实的心理学基础,专业、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才能胜任咨询师的角色,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所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体系,是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是实施、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支持。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掌握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学生是心理疾病的高发群体,高校心理健康教师掌握了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觉察心理异常倾向的敏感性,评估风险性行为的专业能力,才能做出及时有效的干预行为,避免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 四、宜人的陪伴者——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仁爱之心的象征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无论何种教育,爱是教育的精髓、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根基。一位好的高校教师应该是仁师,对学生宽仁、慈爱,用心去爱护、引导、启发学生。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应具有宜人性的人格特质。宜人性又称随和性、亲和性,是一种表现出助人、共情、与人为善、亲和、合作互助的良性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更注重关爱、陪伴、提供积极的力量与支持的教育,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宜人性人格特质,对学生的仁爱之心,是完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仁爱之心,在与学生的教育、咨询、互动、指导中对学生给予的耐心、关怀,會直接影响到心理咨询、心理教育的效果。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中,保持亲和友善、真诚温暖、耐心包容,用心去陪伴,用心去鼓励与支持,以学生的视角去察觉和理解学生的世界和状态,给学生足够的安全感、信任感,让学生感受到舒适、安全、自由,感到被陪伴、被理解和被接纳,才能建立起真诚互信的良性关系,与学生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有专长、全面发展的人,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然是身体和心理都得到健康、和谐、充分的发展,教育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4]。积极开展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良好心理健康素养的高校大学生已成为世界教育共识,世界各国都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然而,不管是对比欧美国家百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历史,还是面对二十一世纪社会、教育和个人发展的更高需要,中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整体都还显得相对落后,也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能力发展不足、胜任力参差不齐、实践实操欠缺,是影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的指导方针下进行高校心理健康教师专业能力建设的探讨,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能力模式,对还处于初始阶段的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是基础的,也是必要的。 参考文献 [1]赵海谦,王忠华,刘晓燕,贾永英,刘立君.“四有”好教师标准要求下高校教师自我提升方法[J].教育现代化,2018,5(29):108-109. [2]王蕾,胡春梅.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核心能力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6(10):97-99. [3]黄云清.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问题与对策[J].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2(01):66-68+79. [4]王莉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江南大学,20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