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刍议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
范文 | 摘 要: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为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平台。本文从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建设出发,探讨高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专业建设 一、行企参与,共建多方育人体制机制 成立报关与国际货运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构建了多方育人体制机制;在委员会指导下,制定并完善了多项校企合作制度,形成了较为完善、规范的制度体系;改革内部管理机制,构建了校企信息沟通反馈、资源共享机制;完善了考核激励机制,将校企合作纳入考核奖励范围,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 1.构建多方育人体制机制,完善校企合作制度 在山东农村现代经营服务职业教育联盟的指导下,联合多家外贸企业、国际物流企业、报关企业等,成立了报关与国际货运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通过了报关与国际货运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章程。委员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校外委员单位已发展到17家。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其职责,召开了多届年会,并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座谈会,研究专业发展规划及安排具体事宜。 根据学院校企合作制度,在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相继修订和完善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校企合作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教师联系企业办法》《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企业导师聘任及管理办法》等4项校企合作实施细则及办法,明确了各方的权责,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体系,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热情明显提升,其中不乏大规模的企业。另外,合作企业均为国际物流企业、报关企业、外贸企业等,企业的工作岗位也与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契合度高,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为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2.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考核激励机制 多方育人体制机制,推动了内部管理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改革。每年组织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委员召开座谈会,探讨实习基地共建、学生实习就业、教师实践锻炼、企业导师聘任、咨询服务等,构建了校企信息沟通反馈、资源共享机制。与20家外贸外运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解决学生的顶岗实习、教师顶岗锻炼、聘请兼职教师与企业导师等问题;从企业聘请了20余名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和企业导师;数十名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了顶岗实习;12名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外贸业务、货代等岗位挂职锻炼,在服务企业的同时,积累实际业务操作经验,提高了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企业提供信用证业务咨询、报检平台业务咨询等服务多项。 二、工学结合,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根据专业特点及行业特点,实施了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专业调研结果及岗位分析,优化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以报关、报检、货代、外贸业务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实践教学体系;注重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专业课程的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开发了4部工学结合教材,建设了涵盖8门专业核心课程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加强了顶岗实习过程管理;专业课程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行数字化考试;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成绩显著;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創业能力,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教学监督与管理,引入麦可思对毕业生以及在校生进行第三方调查与评价,建立了多方参与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 1.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向外贸外运企业,培养从事报关、报检、货代、外贸业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专业特点与行业特点,实行了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面向的工作岗位主要包括报关、报检、货代、外贸业务四个岗位,根据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合作企业资源,实施了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完成专业人才的培养。校内导师主要指导学生完成专业课程学习与校内模拟实训;企业导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岗位认知、行业认知、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了解岗位工作范围、熟悉岗位业务内容,进行实际业务操作。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按照“职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四个阶段进行培养。 (2)以岗位为主导的双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 制定并完善《导师职责与选聘标准》《导师管理办法》《导师手册》《导师指导记录表》等文件,保障了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校企导师按照《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双导师制学生专业培养目标任务分解表》及导师任务书要求,采用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形式,通过面对面指导、电话指导、QQ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 2.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 根据学院《关于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工作的指导意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按照“专业调研—方案设计—专家论证—完善方案—审核通过—方案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及优化流程,建立了学校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机制。 召开了多次专业建设研讨会,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及业务骨干共同探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针对行业、企业的新动向、新需求适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论证。校企共同对专业面向的岗位进行分析,根据行业需求,取消了原有的跟单岗、单证岗,将专业面向的岗位调整为报关岗、报检岗、货代岗、外贸业务岗,细化了岗位的核心能力、知识要求与素质要求,在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根据岗位能力与岗位素质要求,优化了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后的人才培养方案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大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设力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 3.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成效明显 (1)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根据专业调研结果,召开了多次课程体系研讨会,对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构建了融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于一体、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报关岗、报检岗、货代岗以及外贸业务岗的能力、知识、素质要求为基础,选取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结合职业资格标准,开设了与岗位能力要求一致的课程,同时融合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业务员等职业资格证书内容,鼓励学生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了军事理论、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KAB创业基础、新鲁商文化案例解析、供销行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职场情商与职业精神等综合素质及行业文化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与岗位紧密对接。 (2)构建了突出岗位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职业认知→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的培养路线,构建了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项目包括认知实习、模拟实训、技能大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实践岗位主要为报关岗、报检岗、货代岗、外贸业务岗,实践教学时数占总学时的比例为53.26%,注重培养职业与岗位认知、业务流程的把握及岗位实操能力。 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将第二课堂的两条培养线贯穿始终,一是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和人文素养,主要通过参加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展会、专题讲座等活动实现;二是提升岗位职业能力,主要通过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企業参观、社会调研等多种形式实现,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顶岗实习更加规范 根据学院《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实习学生安全管理规定》等相关文件,制定了实施细则,为顶岗实习提供制度保障;根据实践教学体系,确定实习岗位;制定了毕业生的顶岗实习计划,顺利组织实施;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不少于6个月;制定并完善了《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顶岗实习手册》《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学生顶岗实习考核办法》等,加强了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校内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实习过程,定期检查学生的顶岗实习情况,解决学生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操作问题。完善了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实习企业、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学生顶岗实习成绩。 利用学院的实践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对顶岗实习进行全程监控。学生利用顶岗实习APP,将实习单位、实习岗位等信息录入管理系统,在实习过程中,实时签到,并填写实习日记、周记以及实习结束后的实习总结,也可以在线提问,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校内外指导教师通过系统评审学生的日记、周记,解答学生提问,查看学生签到信息等,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在系统平台上对校内外指导教师进行评价。 作者简介: 申华,男,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教育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