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与反贫效应的耦合路径研究
范文

    摘要:贫困问题是历史性问题,解决贫困问题是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争议的重大举措之一,也是稳定社会秩序,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的必要路径,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甘肃牧区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位置偏僻,地貌复杂多样且多数地区被群山峻岭环绕,加上自然气候等因素,该地区在历史上属于有名的贫困地区,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不仅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必要条件。本文首先对甘肃牧区扶贫开发的现状及意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及反贫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的反贫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实践中的扶贫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反贫效应

    一、甘肃牧区扶贫开发的现状及意义

    (1)甘肃牧区扶贫的现状

    由于受到甘肃牧区自身的地理位置、交通、气候等方面的因素影响,给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例如,本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基础设施落后、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财政收支不平衡、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等。党中央十分重视本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不仅给与了大量的资金支持,还投入了大量的物力、人力,以此来确保扶贫工作真正取得实效。本地政府结合本地区的客观现状,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了科学的扶贫对策,不断促进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提升,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优化扶贫开发路径,实现本地区经济的和谐全面发展。在本地人民、政府等共同的努力之下,牧民的生活水平较以往相比取得很大提高,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众收入持续增长,贫困人口数量逐年递减,扶贫成效已经凸显。在扶贫工作取得成效之际,本地政府和民众也总结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对今后扶贫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意义重大且深远。

    (2)甘肃牧区扶贫的意义

    甘肃牧区扶贫是相应党中央扶贫工作要求而进行的,扶贫工作的开展意义十分重大。首先,是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表现,我们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人民群众最迫切的问题,甘肃牧区扶贫工作的开展符合我们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更是贯彻和落实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体现。其次,甘肃牧区扶贫能够提升民众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解决民众的贫困问题,能够让很多的民众享受到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成果,也能够让民众从心里滋生获得感和满足感,促进生活质量的提升,享受美好幸福生活,安居乐业,反哺社会。第三,甘肃牧区扶贫工作的开展能够稳定社会秩序。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和改善,促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意义是十分明显的。第四,甘肃牧区扶贫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民族团结,实现民族繁荣。甘肃牧区属于多民族的省份,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提升不同民族民众的生活质量,能够使他们切实感受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和价值,能够明白祖國统一和繁荣对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使他们从心理上自觉拥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二、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及反贫效果分析

    (1)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的分类

    结合甘肃牧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和地理位置等因素,本地区的扶贫开发模式也有自身的特殊性。笔者通过调研发现,本地区的扶贫开发模式主要有六种,即种植产业、养殖产业、以工代赈、误工培训、贴息贷款、特色旅游。在甘肃牧区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主要就是围绕这六种模式进行的,六种扶贫模式的产生是总结扶贫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实现全方面、多角度的扶贫,以此来保证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和进行,取得丰硕的成果。

    (2)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评估

    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主要有六种,下面对每一种扶贫开始模式进行逐一评估:

    1、种植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甘肃牧区主要种植的有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种类齐全,物种丰富,成为当地民众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种植产业进行扶贫开发,给与民众一定的良种补贴、肥料补贴以及必要基础劳作工具的提供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民众的生产问题,提升民众种植的信心和积极性,提升民众的收入。然而,在实施该种扶贫模式上需要充分调研,了解民众真正的需求在哪里,真正的困难有哪些,针对民众的具体需求为依据,集中力量解决存在的问题,使该种扶贫开发模式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2、养殖产业扶贫开发模式:甘肃牧区的养殖产业十分发达,也是扶贫工作的开展的关键所在,此外,养殖收入也是当地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该种扶贫开发模式主要从降低养殖风险和补贴的角度进行支持牧民,一方面,想方设法降低牧民养殖过程中承担的养殖风险,例如,病害、自然灾害等,可以通过保险等方式予以解决或者给与免息的贷款等手段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对于养殖户而言,根据其养殖的规模进行补贴,提升养殖的积极性。

    3、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模式:该模式指的是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工程,受赈济者参加工程建设获得劳动报酬,以此取代直接救济的一种扶持政策。在甘肃牧区,该种扶贫开发模式意义重大,和其他模式相比,一方面能够进一步完善本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另外一方面还能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民众的收入,有助于人们早日脱贫。该种模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起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4、误工培训扶贫开发模式:该种模式具有保障的性质特点,能够提升就业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能够确保被培训的人员能够在其岗位上能够顺利完成各项任务,这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意义重大,能够改变贫困人口的观念和意识,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5、贴息贷款扶贫开发模式:该种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个体户等从事商业活动的市场主体而言的,在从事经营过程中,当它们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政府给与其贴息贷款,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开展,减轻存在的经营压力,降低市场经营风险。这对于扶贫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大的积极意义,能够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保障扶贫工作取得成效。

    6、特色旅游扶贫开发模式:甘肃牧区自然景观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有着世界上著名的旅游景点。结合本地区的客观现状,有针对性的开发本区域的旅游资源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客观上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本区域人们的收入,促进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三、甘肃牧区扶贫开发模式的反贫作用机理

    (1)不同扶贫模式在甘肃牧区实践效果分析

    鉴于甘肃牧区的客观现状,需要采用多种扶贫模式共同保障扶贫工作的开展,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种植和养殖的扶贫开发不仅促进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繁荣,还极大激发了民众的种植和养殖积极性,能够及时摆脱贫困的束缚。以工代赈扶贫开发模式不仅促进了甘肃牧区基础设施等不断完善,也在客观上创造了就业机会。误工培训扶贫开发模式促进了整体劳动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问题。贴息贷款扶贫开发模式减轻了企业等从事商业活动市场主体的经营风险,提供稳定了资金保障,有助于本区域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特色旅游扶贫开发模式不仅使甘肃牧区潜在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人们的收入,降低贫困人口的数量。

    总而言之,贫困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引起贫困的原因有很多,解决贫困问题也不能靠单一的手段予以解决,需要综合分析甘肃牧区的客观现状,找出本区域贫困的病灶,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策略,优化本区域的经济结构,激发本区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此外,单一的扶贫开发模式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要采用多种扶贫开发模式,全方面、多角度确保扶贫工作取得成效,真正使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提升,真正解决贫困问题。

    (2)甘肃牧区扶贫开发策略的优化发展路径

    1、积极实施生态保护,创造良好环境

    甘肃牧区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保护本区域的生态环境,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还是招商引资,发展本区域经济的重要保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第一,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政策,这不仅是响应国家政策的体现,也保护了本区域经济发展优势,能够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二,对矿产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做好适度开发,加强管理。实践中,对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区域应当加强修复工作,保护生态平衡,种植草木。第三,积极探索农牧村以电代薪的用能模式,加大太阳灶、沼气池、节能灶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快实施农牧村清洁工程,加大农牧村粪污垃圾处理设施和环保公厕建设力度,改变农牧村面貌。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目前,甘肃牧区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公共服务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阻碍扶贫工作的开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抓住国家“一路一带”战略发展机会,争取国家给与的政策优惠,大力发展本地区的优势产业。第二,重视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挖掘自身潜力,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人们生活条件的提升,为扶贫工作开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第三,促进公共服务设施利用率的提高,加强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其应用的价值和功能。

    3、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扶贫机制

    扶贫工作要想取得成效需要建立多元化的扶贫机制,多个机关和社会组织等应该团结起来共同努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强与重要企业尤其是央企的联系和沟通,给与它们良好的投资的投资环境,争取更多的投资,促进本地区的发展。第二,二是加强检查督促。对州县帮扶单位要加强督促检查,及时通报帮扶情况,对好的帮扶经验和做法及时交流推广。第三,加强执行领导联系点制度。州和县两级要继续实施帮扶联系点制度,充分发挥该制度的优势和作用。第四,完善督查、考核评价以及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4、提高农牧民素质,加强人力资源开发

    民众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贫困问题的解决意义十分重大。不仅能够促使他们转变思维方式和思想理念,还能以自身的智慧解决存在的贫困问题。一方面,应当重视培训的带动作用,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制度,对农牧民进行加强知识培训,促进其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文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提高初等教育的普及率,有針对性地进行职业培训,开发贫困地区人力资源的潜力,这些将成为反贫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新星.民族地区产业扶贫及其政策研究[D].吉首大学,2012.

    [2]李继文.湖南省农村扶贫开发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

    [3]谷彩兰.试论甘南州开发式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10.

    [4]高飞.我国政府农村扶贫政策研究[D].燕山大学,2010.

    [5]龚晓宽,王永成.财政扶贫资金漏出的治理策略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6).

    [6]全承相,贺丽君,全永海.产业扶贫精准化政策论析[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5,31(1).

    [7]周雪瑛,赵利.甘肃贫困人口的分布、成因及其扶贫对策[J].生产力研究,2015(4).

    [8]杨智.甘肃民族地区农村待脱贫人口特征与思考——以临夏回族自治州 Y 镇贫困户为例[J].西北人口,2014(1).

    作者简介:

    扎西央宗(1991-),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学与旅游文化,甘肃省甘南州夏河县人。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Yxm201904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2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