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应用型大学改革背景下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路径
范文

    李华

    人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与动物本能的生存活动不同,人不仅要生存生活,更重要的是要为自己的生存生活寻找支撑和意义。无意义的生活意味着自我的失落,意味着生命的萎缩。所以人总是在为自己寻找安身立命之本,充分实现自我。良好的哲学素养有助于大学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有助于大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人生价值的实现。

    一、大学生哲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各级学校思政课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培养什么人是前提。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由此可看出,学校在培养人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做到的是在学生中播撒真善美的种子、希望的種子。真善美是作为人的价值选择,是人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的大会上强调:“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生化人生境界”。青年的理想信念是支持其在人生之路上前行的源动力,理想信念的“质量”决定了一个人人生之路的“质量”,只有当一个人用哲学的思维认清自己才能树立自己的理想信念。现在一部分大学生没有远大的理想信念、没有认清自己,归根到底是没有哲学素养和哲学思维。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国家积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转为应用型大学”。应用型大学要依托地方区域发展和学校自身优势,推进产教融合,着力打造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技能型技术人才。从定位看,应用型大学要着力开展职业教育,着重对学生的专业应用性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更加强调对学生自然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和树立。但是只有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职业教育才有意义,学生才能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挥积极作用。无论何种教育,根本是在人、在学生而不是在知识本身。因此,大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必然成为应用型大学教育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哲学素养的内涵

    何谓哲学素养?对该问题的回答必须放在科学与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比较视域中来解决。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家孙正聿在《哲学通论》中讲到“在人类史上,人类主要有三种思考世界的方法,一种是神话的思维方式,一种是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三种就是哲学的思维方式”[1]。哲学既是一个专业,更是一种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

    首先,这种根本区别体现在研究对象的差异。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活”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关于作为类存在的人自身的终极问题—人与世界、人与他者、自己与自己的关系问题、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问题等。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各种具体的“死”物,包括把“活”人当做“死”物进行研究,如医学。

    其次,研究对象的差异决定了哲学和科学所采用的思维方法的差异。“活”人在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是“动”的、联系的,“动”就是过程性的存在。哲学必须是从动态的、整体的视角(具体指在思考任何问题时必须把自身之外的所有相关的他者纳入到自己的思考体系之中)思考自己与他者、自己与自己、自己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从而做出具体的选择。而科学研究的“死”物是“非动”的,因此“死”物是结果性的存在。科学必须是从静态的、部分的视角研究物本身。

    再次,哲学和科学两种不同的思维方法思考不同的对象和问题,所追求的结果必然不同。哲学的研究对象和问题的开放性决定了问题答案的开放性,没有确定的唯一答案。哲学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全人类在不断追问人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关于“自我”的“文化自觉”,即我们未来该走的路的方向在哪里。当然这只是方向,哲学不会告知人在路的尽头有什么具体的东西。人一旦沿着心中确定的方向努力走下去,其收获的就是他一路走过来他自己不断创造和生成的。这就是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奋斗就是幸福。每一个人、民族和国家未来的方向是不一样的,因此哲学问题的答案是不能被复制的。哲学思维只强调对问题的思考本身,从而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引导人认清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科学因为研究的是物,理所当然它获得的是关于某物的具体知识。知识具有确定性、唯一性、客观性等一系列根本特征。科学只关乎物和人的事实问题,只有哲学才关乎人的价值问题。

    最后,哲学与科学两种思维方法本身存在巨大差异。通过前面的比较,很容易理解哲学思维方法本身的动态性、过程性和包容性的特征。科学思维方法则是建立在主客对立的二元思维结构基础上的,其根本特征是“单向性”“非此即彼性”“征服性”“排他性”。

    科学思维方法帮助人类打开了理解世界的“知识窗口”,哲学思维方法帮助人类开启了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心灵窗口”。但是只有先打开“心灵窗口”才能更好的利用“知识窗口”去创造新世界。

    三、应用型大学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路径

    哲学素养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其实质是一个人对其生命生活真谛的领悟,不是知识的简单堆砌。因此,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不能求“短平快”,而只能是“润物细无声”的“慢工出细活”。

    (一)以批判的、开放的历史态度把握自身和现实世界

    学会以马克思主义批判的辩证思维来把握现实世界和人本身。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强调对现存事物肯定理解的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就是说所有的人和事、物都处在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一个人的思维要“动”起来,一个人的心胸必须呈开放包容的态势才能容纳万事万物。因此人必须不断实现思想观念上的更新,思想观念上的更新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在现实层面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必然是一种开放性的、生成性的、历史性的,是一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完善、自我更新的过程。在应用型大学中,更应该不断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解,这必然有助于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和提升。

    (二)自觉抵制功利主义的侵蚀

    当今世界,功利主义思潮蕴含在市场化的经济思维中,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的影响无孔不入,同时现代日益严格的科层管理体制、考勤体制更加深化了这种影响。其影响导致人更注重实践的结果而非过程,关注的是结果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忘却过程的正当性,因此社会上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现象时有出现。这就需要大学生必须提高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认清自己,只有认清自己才有可能坚守初心。因此大学教育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自觉抵制功利主义思潮的侵蚀,自觉形成一种“精益求精”对自己、他者、国家和民族有担当的、敢坐“冷板凳”的思想清流。

    (三)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必须对生活生命切身体察。切身体察就是把各种各样的学习内化成自己心灵的内在真切体验,内化成心灵变化、陶冶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寻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中国传统哲学归根到底是关于心灵成长的学问,而心灵成长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修养和实践。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培养学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文化自觉”能力。

    四、结语

    应用型大学学生哲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除了学生自身的学习之外,学校也应该采取各种积极措施来营造氛围,比如在学校多开设哲学类的通识课程,从上到下更新哲学观念,提升教师的哲学素养;对考核制度进行深度改革,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方式,实现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大学生。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项目(15SKS031)“应用技术大学改革背景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正聿.哲学通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单位:重庆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宋英俊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