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龙陵木城傈僳族文化旅游发展探究 |
范文 | 施荣连?奎晓亮?施建林 傈僳族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在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淀,发展傈僳族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文章以傈僳族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结合木城的地理区位、人文环境等现状,分析发展木城傈僳族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龙陵木城傈僳族文化旅游概况 木城位于保山龙陵县南部,怒江下游北岸,东与临沧相连,西与德宏相邻,南与缅甸隔江相望,国境线长19.71公里,是龙陵唯一的边境民族乡和少数民族贫困区。傈僳族是龙陵县的世居民族,因长年居住在深山之中,交通闭塞,目前仍保留以毁林开荒、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住房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条件简陋质朴,生产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完全保持传统的傈僳族原生文化形态。木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傈僳族在森林资源管理、野生动植物资源利用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方面较好的保护和开发意识,构成了木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原生性民族文化。 近年来,木城政府为发展民族经济,在木城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宣传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开展了如“梦幻土巴拉”民族民间文化专场演出等一系列旅游活动,为木城塑造了良好的旅游地形象和口碑效应,随着木城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木城傈僳族旅游发展空间也将得到进一步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重视力度不够,缺乏政策的宏观指导 目前,木城在发展本区域旅游业方面虽表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但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旅游的发展上重视力度不够,对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快速增长木城的区域经济还认识不到位,仍把开发农作物资源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手段,而木城由于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作物产量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经济增长缓慢。政府在旅游发展方面未出台相关规定、政策等配套措施,对如何发展木城旅游业、如何拓展旅游客源市场等方面缺乏宏观指导,既未制定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也未制定旅游发展的具体建设计划,表现比较盲目。傈僳族文化旅游在这种不乐观的旅游大环境下,发展面临困境,旅游资源开发缓慢。 (二)可进入性差,区位优势不明显 龙陵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木城地处其边远山区,主要交通设施为4级公路。由于地理位置偏僻,无论是从龙陵还是其他相邻城市通往木城的道路,沿途均是高山,地势险峻,加之路况较差,游客进入木城旅游时间花费长不说,在弯道较急的高山峻岭中行走非常危险,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木城地理区位的劣势和交通网络的不畅,客观上降低了游客进入木城旅游的需求,阻碍游客对木城的社会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渠道,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木城傈僳族旅游的发展。 (三)地方经济薄弱,资金引入信息渠道少 一方面,木城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水平较低,近年来区域经济虽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经济总量偏低、综合实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据2012年底财政统计,木城全年工农业总产值9865万元,财政收入偏低,政府财力严重不足,没有足够资金投入到木城旅游的发展建设上来;另一方面,木城在财政不足的情况下虽可通过吸引外资发展地方经济,但在外资的引入信息和渠道方面,由于政府对发展旅游的角色定位和角色转换的重视程度不够,吸引和利用外资认识不到位,对改善资金引进环境、拓宽外资渠道、创新引资方式等没有相应的政策措施,资金引入渠道不畅。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木城资金严重缺乏,傈僳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没有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下得不到合理的开发利用。 (四)旅游开发程度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傈僳族旅游由于资金、体制、观念等原因的制约,仍处于初层次的开发层面,基础配套设施跟不上旅游发展的需求,道路交通设施落后,餐饮、酒店标准低,接待能力明显不足,旅游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知识面窄、服务意识差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游客参观游览的积极性。 (五)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品牌影响力弱 木城傈僳族在多年的传承和发展中,在民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丰富多彩而又深厚的文化积淀,开展傈僳族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傈僳族未能获得广大游客的青睐,主要的原因是对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的挖掘力度还不够,缺少像傣族泼水节、纳西族洞经音乐、白族民居建筑等能充分展示文化内涵的载体。 傈僳族文化旅游在信息流、交通网络等的制约下,导致客源市场获取木城旅游信息渠道不畅,产品受众狭窄,加之傈僳族特色文化不凸显,旅游品牌形象的树立受阻,品牌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难以提升。 三、意见和建议 (一)政府应提高认识,从制度上引导木城旅游的发展 政府应充分认识到木城民族文化旅游对改善区域经济效益、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傈僳族是云南其他区域少有的民族,应深入挖掘其内涵,探索能体现傈僳族原生的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如民族歌舞、民族节庆、民族生产方式等载体将民族特有文化展现出来。同时,将发展旅游形成制度性、规范性的政策文件,通过政策进行宏观引导,实现傈僳族民族文化旅游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开展充分调研,了解那些经济欠发达但在短期内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区域,借鉴他们在资金筹措方面的成功经验,包括资金的筹措渠道、引资方式等。通过政府的政策引导、体制创新等手段,吸纳有意向到木城发展旅游的投资商们进行投资,多渠道、多方式拓展投融资渠道,发挥各级政府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包括民间闲散个人资金均应力争,切实增强资金引进实效,力求获得强大的资金支持。 在强大的资金保障下,科学规划和发展傈僳族文化旅游的同时,加强包括交通、餐饮、酒店、旅游商品、高层次旅游从业人员的引进等的建设,如在交通方面,将外界进入木城的交通网络列入旅游发展规划项目中,并优先建设,同时加快城市公路、主干线公路至傈僳族文化资源景区的旅游专用公路的 建设。 (三)科学规划,优化傈僳族旅游发展环境 科学规划木城旅游产业发展布局,将傈僳族旅游纳入木城旅游发展整体规划,制定傈僳族旅游发展的具体实施计划,保障傈僳族旅游发展的正确途径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应改善木城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探索采取转让、租赁、委托经营、管理公司经营等方式推动傈僳族旅游发展的改革,增强傈僳族旅游发展的活力。 (四)整合资源,突出特色,提升品牌知名度 作为滇西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龙陵木城傈僳族文化旅游应打破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利用与周边的旅游风景区较好的联系优势,通过与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大理风景名胜区等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进行资源整合、旅游服务整合、规划设计整合和销售渠道整合等多渠道整合模式,形成标准统一的旅游产业链。通过旅游产业间的紧密结合,打造与产业链相关联的其他资源形成鲜明对比的傈僳族特色文化产品,如推进傈僳族旅游村落建设、开展傈僳族文化节庆或演出活动,利用腾冲地热火山风景名胜区、瑞丽江-大盈江风景名胜区、大理风景名胜区的发展对木城傈僳族旅游发展产生的积极辐射作用,打造傈僳族旅游品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作者单位: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