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
范文 | 罗艳玲 河南省拥有丰富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和社会人文旅游资源,但开发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开发、轻保护;文化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完善;文化旅游开发缺乏高层次人才。通过实施全面创新战略、差异化战略、品牌支持战略、旅游产业融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促进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 河南省地处中原,作为我国的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却一直未能成为我国的文化旅游强省。利用河南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具有吸引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产品,对于促进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升河南“软实力”以及中原经济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一)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分类 1、山水文化旅游资源 河南地处中原,位于我国东西南北的过渡带,地貌、降水、热量、水分、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在经纬度上的渐变性,形成了我省各地不同的的地质基础和地貌特征,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代表性植被和多样性的生物群落,为开发丰富多样、地域特色鲜明的自然生态文化旅游产品奠定了基础。全省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500多条,大、中、小型水库2430多座,水库总库容量达 502 多亿立方米。目前河南已发现温泉 66 处。另外,降水丰富,地势落差大,使我省的瀑布景观发育广泛,如焦作云台山瀑布、信阳鸡公山瀑布群、石人山瀑布群、白云山瀑布群等。 2、社会人文旅游资源 早在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原大地就是人类劳作、生息和繁衍之所,孕育了人类早期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和炎黄文化。从公元前21世纪人类历史上一个封建王朝——夏王朝的建立到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在河南建都立业。华夏儿女在河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造就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名人,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胜古迹,成为河南丰富的文化旅游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鸦片战争以来,中原地区作为兵家必争之地,一直是战争多发地区,河南人民曾经在此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革命活动和斗争,留下了许多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这些革命遗址和纪念地已成为重要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河南省文化旅游资源评价 1、文化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其历史文物古之多、时代连续性强而被誉为“中国历史天然博物馆”。据统计,全省共有各类文物古迹2800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41处,县、市级保护单位3614处;河南拥有约占全国总量的1/8馆藏文物,达130多万件,是我国馆藏文物最多的省。古人类遗址、古民居建筑、宗教寺庙、革命战争遗址、太极、少林功夫、乡村风土民情等种类齐全的文化旅游资源在河南省均有分布,类型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极大地满足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旅游需求,为促进我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文化品位高 河南的文化旅游资源大部分都具有悠久的历史,从距今60万年前的南召猿人,到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4000多年间,各个历史朝代在河南省都有大量的历史遗存和出土文物,是河南中原文化的有力见证。此外,河南的文化资源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很多都是全国之最,如华夏第一寺—洛阳白马寺、华夏第一文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华夏第一关—灵宝函谷关、华夏第一阙—登封汉三阙等,都是闻名全国的人文旅游景观。 3、文化旅游资源分布地域广、组合佳 河南省文化资源在全省各地、市、县均有分布。各类文化旅游资源以郑州市为中心,主要分布在开封、洛阳、焦作、新乡、平顶山、许昌、漯河、济源等地区。从总体上看,我省的山水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京广铁路以西,社会人文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沿黄两岸及其流域范围内的郑州、洛阳、焦作以及新乡四个地区的结合部。以上9 座城市地处河南中部,区域内共分布了14个县级市、33个县、340个乡镇镇,区域面积共 5. 87 万平方公里,占河南全省总面积的 35. 1%,总人口 4012. 5 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 41%。这种空间分布特点十分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另外,河南的社会人文旅游资源大多都与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复合存在,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还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二者相得益彰,从而使文化旅游资源的总体价值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大。 三、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现状 1、文化旅游项目、产品类型逐步多元化 近年来,河南省依托的“古、河、花、拳、根”等拳头文化旅游资源,培育和发展了一大批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有影响力、竞争力和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壮美中原、老家河南”的旅游形象日渐突出。此外,河南省文化旅游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历史机遇下,文化旅游不断发展壮大,各种文化旅游项目、产品正逐步推向市场,文化旅游活动日渐丰富,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也明显增强。 2、文化旅游的经济效益、市场需求正逐步扩大 据省旅游局统计数据,2013年河南省共接待游客4.1亿人次,同比增长13%,其中接待入境游客207万人次,同比增长8.7%,旅游总收共计3875.5亿元,占全省GDP的12%。“十二五”期间,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预计会达到10%,旅游消费将进入大众消费时期,休闲、度假会成为居民消费新趋势,这种趋势将会河南省旅游业迅速增长,成为我省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保证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此外,河南地省处中国人口最稠密中原地区,以郑州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区域内,分布着豫、陕、晋、冀、京、津、鲁、苏、沪、浙、皖、鄂、湘、赣等十四个省、市,毗邻长三角和环渤海两大经济发达区,总人口达七亿多,各省市年人均 GDP都已超过 1000美元,最高的省市甚至已经超过 3000美元。因此,河南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拥有庞大市场需求优势。 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旅游资源开发重开发,轻保护 从总体上看,河南省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保护意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轻保护、重开发的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倾向痕迹严重,景区内现代化建筑过多,破坏了文物古迹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节假日、旅游旺季时期,文化旅游景区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忽视景区的实际承载量,缺乏科学的评估以限制客流量,造成景区超载,人满为患。既造成了对文化旅游资源的破坏,也影响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无法营造出令人愉悦的文化旅游氛围。 2、文化旅游项目同质化现象严重 在文化同源、地理位置临近的地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容易被同质化,主要表现在:文化旅游活动内容雷同、形象定位相似、经营方式趋同,一些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挖掘不够,难以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要和不断提升的旅游审美鉴赏力。以乡村文化游为例,自2010年河南省启动 “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以来,乡村游日渐盛行。“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体验农家生活”成为绝大数乡村文化游的主要内容,游客能参与的活动仅限于采摘、垂钓或生态观光,乡村文化游商业化痕迹明显,导致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单一,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吸引力。 3、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完善 文化旅游产业链是指由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以及提供公共基础服务的企业和部门组成,以文化旅游资源为投入,向消费者提供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消费者对文化旅游地人文、景观、民俗等方面文化需求的链式中间组织。文化旅游产业链的构成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特色餐饮、交通住宿等现代服务业,影视传媒、影像音乐、文艺演出等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旅游工艺品研发、民俗地方特色纪念品等制造加工业等。由于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起步较晚,加之行政区域化、旅游市场壁垒过高形成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以及企业分割,使相关要素很难在不同地区、部门和企业之间自由流动,阻碍了旅游产业链的建设和发展,导致文化旅游产业链发展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与服务体系不配套,购物、娱乐、餐饮等环节薄弱;旅游产品文化挖掘不深入,文化旅游产品研发能力比较弱,总体上处于“门票经济”阶段。 4、文化旅游开发缺乏高层次人才 在旅游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旅游开发需要具备高端国际视角的经营管理人才、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技能人才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业态旅游人才。2012年公布的《河南省“十二五”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我省旅游人才支撑力不强,高层次人才缺乏是影响河南省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又一重大问题,主要表现为:旅游开发人才总量相对不足,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从业人员流失率高以及旅游人才培训机制不健全等。文化旅游从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一些高品味的文化旅游资源,由于旅游投资方、旅游地、当地居民知识和能力的欠缺,未能科学合理的开发,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由于缺少优秀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许多旅游企业无法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缺乏竞争力。 四、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战略 (一)全面创新战略 1、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根本要求,是一切创新的起源和先导。在文化旅游开发中,要求旅游经营者转变观念,要突破以经济效益为第一位的传统观念,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2、体制创新 河南省作为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但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还没有迈入旅游强省的行列。旅游经营管理体制僵化,难以适应现代旅游市场竞争成为制约我省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了河南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必须以体制创新为动力,打破行政管理的条块分割,加强旅游相关行业的相互协作,建立一体化旅游资源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培育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大型文化旅游企业和旅游企业集团;深化河南省文化旅游项目旅游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建立灵活的、多渠道的投融资新体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来。 3、产品创新 旅游产品创新是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和生命线,关键是通过对原有产品的重新设计、规划、组合而形成具有市场吸引力的新产品。河南省文化旅游产品的创新,要在生态理论的指导下,将静态文化动态化地展示出来,进一步深度挖掘资源的文化内涵,将生态环境与文化吸引力相结合,形成区别大众化的、具有“新、奇、特、优”品质文化旅游产品,并通过现代化的营销方式,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使其成为河南省的文化旅游精品。 (二)差异化战略 1、文化旅游产品差异化 河南省具有独特的中原文化,但河南周边的6省也同样是历史悠久,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是河南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竞争力量。 表1 河南周边六省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地区 战略措施 战略重点 山东 突出山岳、文化旅游主题,围绕孔府、泰山打造国际级别的旅游精品, 孔子文化 湖北 开发三峡为代表的长江旅游带,以及神农架、武当山等生态旅游 山水文化 河北 依托世界遗产景点承德和西部的北太行山稳步发展旅游经济 休闲文化 陕西 向秦岭、黄土地等生态文化、红色旅游方向拓展。 古城文化 山西 发挥古建筑、晋商民俗、宗教文化等旅游资源优势 民俗文化 安徽 突出山水风光和徽文化旅游资源优势 山水文化 由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周边省份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点集中在山水文化、古城文化、孔子文化、休闲文化、民俗文化方面。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来看,河南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根”、“源”,所以河南省应该重点突出“根文化”或“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塑造“中华文明之源”、“中华民族之源”的文化旅游新形象。 2、文化旅游服务差异化 文化旅游企业、景区通过提供差异化服务最大可能地满足不同游客的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需求,增加游客对我省文化旅游的的满意度和认可程度,树立我省良好的旅游形象。同时,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旅游企业要积极推进旅游信息化建设,开展智慧旅游,利用现代的新媒体,创新服务方式,为旅游企业经营者、旅游行业管理者和旅游消费者出游提供及时、高效、优质的旅游信息服务。 (三)品牌支撑战略 旅游品牌是一个地区旅游形象和旅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实现河南省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转变,就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不断创新品牌理念,全面构建旅游品牌体系。从河南省目前的旅游品牌来看,少林寺、龙门石窟等无论从文化的角度还是从自然的角度都是世界级的,虽然近几年知名度不断提高,但还没有成为国际化旅游品牌,对全省旅游尤其是入境旅游还没有起到应有的带动作用,其他景区、景点自不必说。因此,河南省文化旅游开发要实施品牌支持战略,就要进一步打造和强化“壮美中原,老家河南”的旅游品牌形象,不断地提升旅游服务形象品牌,大力培养旅游集团品牌,创建世界知名的旅游节庆、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品牌,进一步提升河南省的地域知名度与美誉度,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河南省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四)旅游产业融合战略 旅游产业融合战略是指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与旅游业相关的不同产业或旅游业产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产业边界逐渐模糊,进而催生新业态的过程。河南省旅游产业的融合,一是要明确融合途径,促进旅游业与文化产业通过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功能融合,构建出个性化、多元化的文化旅游产品,催生新的文化旅游业态,成为河南省旅游业和相关产业新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点;二是鼓励文化旅游经营企业在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交通、酒店、旅游教育培训、旅游产品规划与设计、旅游信息咨询等领域以合资、合作、并购的形式组建跨区域经营的现代旅游企业集团,增强我省旅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来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经成为旅游管理部门、旅游经营者以及广大旅游者的共识。河南省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前提下,注重旅游开发过程中生态安全,充分考虑旅游地文化旅游资源和环境对旅游开发的承受力,严格遵循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环境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实现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环保的绿色出行方式,引导游客自觉按照《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文明出行、文明消费。 河南要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就必须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开发。中原经济区建设为河南省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平台,文化旅游的从业者和经营者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加强生态环保意识,教育游客爱护环境,在全社会营造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氛围,使我省的文化旅游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继承和发扬中原文化、创建中原经济区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