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施问题导学,引领自主探究 |
范文 | 李凡亮 【摘要】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也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推进,促进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在阐释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高中数学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导学;自主探究 为了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许多教师采取高效课堂,这种高效课堂表面看来似乎达到了“教师少说、学生多做”的要求,但在高中数学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除了学生无法自主探究出本节课程的知识外,教师还面临着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问题.因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阐释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以“问题”为导向,以精心设计的数学问题情境为开端,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组织学生发现和解决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提高数学知识、技能的目的.也就是以学生已学知识、经验为基础,将新知转化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在不断探索和解决过程中实现知识、方法、情感的全面发展.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收获知识、方法以及技能的基础上,促使学生产生自豪感和成就感. 二、高中数学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策略探寻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先讲授知识点,再讲解例题是传统教学惯用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一直使学生处于陌生知识的学习之中,不仅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也易使学生误认为学数学就是不断做题.而“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自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阶段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启发性 问题情境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由于高中学生分析能力普遍欠缺,因此,所设情境应具有强烈的引导性. 2.针对性 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应该明确,不能模糊不清或有歧义,要让学生一目了然地理解所设情境要说明的问题. 3.新颖性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所设问题情境应比较新颖,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最大限度地避免“老生常谈”事例的发生. 4.互动性 为了避免部分学生不善于表现、含蓄腼腆、不敢上台板演等现象,应设置一些互动性的情境,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例如,在講解“两分法”时,笔者穿了一件崭新的西服,并把购买价格提前告诉某一名学生,要求其他学生在0到2 000元之间竞猜西服的价格,然后要求提前告知价格的那名学生提示猜高了还是猜低了,直至其他学生猜对. 类比上述游戏方法,要求学生思考在[a,b]内如何求出零点的近似值,通过这种情感体验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两分法”的兴趣,深刻理解“两分法”产生的背景和内涵. (二)质疑探究,建构新知 问题的探究是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关键,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教师应合理设置问题,层层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同时,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建构得出的新知结论并不正确,此时,教师应及时完善,得出最为严谨的新知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在质疑探究、建构新知阶段,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具有适用性 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因此,设置的问题应难度适中,既要兼顾学困生,又要考虑学优生. 2.问题具有明确性 如果教师是为了问题而提问题,或者是问题的设置过于随意都会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所提的问题应该明确. 3.问题具有层次性 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问题,更加注重问题之间的连续性,避免问题毫无联系,杂乱无章. 4.问题具有悬念性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疑”中生“趣”,教师应设置一些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趣味故事,使学生带着一种神秘的情感参与教学. 例如,在讲解“基本不等式a+b2≥ab(a>0,b>0)”时,笔者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 问题1:这个结论如何证明,谁的方法最多最好? 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的提问,不仅促进了学生从几何图形、代数等角度理解基本不等式,而且激发了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究. 显然A、B两名学生的结论不一致,A生应用单调性进行求解,B生应用基本不等式进行求解,似乎上述两种解法都有道理,但结论却不一致.此时,教师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织学生探讨交流,找出B生解法错误的原因,深刻理解基本不等式等号成立的条件. (三)引申应用,巩固加强 在新知应用和巩固阶段,许多学生常常面临着不会应用新知的问题,如果对这些不会应用的问题加以练习,则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新知.在该环节中,设置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了求解问题需要做哪些工作.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线索,常常需要将问题再次进行转化,即通过分析求解的问题找到解题思路. 二是条件能推出什么结论.公理、定理和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结合所要解决的问题加以分析题目应用条件,推导出可能的结论. 三是解决该问题具有哪些注意事项.教师应及时提醒学生应用知识时具有哪些注意事项,如果忽略注意事项,将会出现什么类型的错误结果. 四是解题过程中出现挫折怎么办.面对做题过程中难以做下去的情况,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审视做题的思路、计算过程是否有错误,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例如,在讲解数列{an}的通项公式的过程中,笔者设置了以下例题. 例1 已知数列{an}满足an+1-an=n,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C生:由已知条件an+1-an=n可知,{an}的后项减去前项等于n,因此,可通过套用通项公式进行求解. 显然,题目中已经给出了数列{an}的递推公式,但等差数列的定义是后项减去前项等于一个常数,而题目中后项减去前项是一个变量,通过分析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其正确解法是对n进行赋值,然后进行累加,最后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进行化简即可得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例2 已知数列{an}满足an+1-3an=2,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D生:刚才学会了应用累加法求解数列通项公式,一看到上述题目,马上应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累加法进行求解. 然而采用上述解法后不难发现,等式左边剩下第1项和第n项无法消掉.此时,笔者提出问题:可不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求解?经过笔者的指导,在等式an+1-3an=2中,若将等式右边的2变为0后,则该式就变成了一个等比数列. 为了构建等比数列,不妨设an+1+x=3(an+x),解得x=1,也就构建了{an+1}的等比数列,进而得到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上述两种题型均给出了数列{an}的递推公式,在题目的条件上非常相似,对于已经学习过等差和等比数列相关知识的学生而言,依然存在着不知如何应用的困惑.因此,教师应及时帮助学生分析题目条件,引导学生正确思考.例题1相邻项的系数相同,并且差值是一个新的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而例题2相邻项的系数不同,并且差值是一个常数的递推公式,由于题目条件不同,则选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及时总结,避免类似问题不知如何区分,不知选用哪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现象发生. 综上所述,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将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不仅有助于推动学生数学学习活动开展,也直接影响着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推进,促进教学重心由“教”向“学”转变,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信,随着高中数学“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不断应用,定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