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低碳概念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与问题研究
范文

    邹鹏鹏

    近年来,古镇旅游以其独有的历史韵味和文化体验吸引大量城里人前去观光。随着越来越多游客前往古镇游览,例如生态环境破坏,地域特色民族文化的衰变不可避免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基于此,古镇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备受各级政府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在旅游产业日益低碳化的背景下,本研究试图发掘一条古镇旅游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协同共进的途径,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双赢目标。

    一、引言

    依照一份权威研究报告的测算,未来二十年,我国旅游产业总收入将突破46443亿元人民币,约占GDP的7%。旅游产业毫无疑问会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版图中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近年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最富特色的代表,不少历史悠久的古镇日益受到各方重视和保护,有着很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古镇旅游最早出现于20多年前的“中国第一水乡”的周庄。在倡导低碳概念、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的当今,现有古镇旅游资源的非低碳化开发模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步伐,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势必要求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以低碳概念为前提。如何在追求低碳旅游的前提下,合理解决古镇旅游开发中的种种问题成为本文研究的核心所在。

    二、以往古镇开发中所遭遇的问题

    古镇是一个风景如画、景色秀丽、充满民族风与乡土气息的特色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髓。每年前来古镇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众多古镇依照其形态、类型和特色的差异,可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水乡式古镇,尤以江南周庄、乌镇、西塘等被广大游客所熟知。云梯式古镇,最为经典的应属位于石柱的西沱镇。盘龙式古镇因其整体形态类似于一条盘绕弯曲的龙而得名。山寨式古镇,选址多在险峰峡谷中,偶尔也有位于平地交通岔口的,主要出于军事防卫的

    目的。

    纵观我国各类古镇旅游的开发规划,大多都将重心放在游客的观光体验上,缺乏对古镇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因而造成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招致严重破坏,文化不断消亡等如下问题。

    (一)缺失对质量的要求

    在对古镇进行维修、整治、修复中,过于追求美观,营造古代风韵,而忽视了材质、用料的原真性。

    (二)古镇保护规划制定后的实际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

    尽管,我国很早就已经编制了各个古镇的保护性总体规划,但规划对实施过程中的监管、督查及定期评估等环节描述不够详细,权利没有得到很好的划分,考核的量化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从而给古镇旅游的开发经营者以可乘之机。这种急功近利的传统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对资源的耗费往往远超古镇自身旅游资源的承载限度,从而导致最终开发结果远没有达到开发规划的预期效果。

    (三)对民俗文化资源的过度开发,促使很多具有浓郁地方特殊的民族文化的衰落的褪变

    绝大多数的古镇开发都力图最真实地复原古镇原有风貌,特别在部分民俗差异较大的地区,体验式文化旅游成为古镇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诚然,这种新奇的饮食与习俗体验满足了大量游客的好奇心里,但也打开了古镇本地居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通道。

    (四)生态污染与破坏。以垃圾污染和水污染为重

    古镇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首先面对的就是垃圾污染,这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根据有关各方的统计,平均每位游客前往周庄古镇游玩的同时都会留下0.8KG垃圾,那么每年200万游客留下的垃圾总量将多么令人吃惊,难以置信。黄金周期间,很多古镇更是遍地杂物,污水横流。黄金周过后,当地政府为清理这些海量垃圾而不得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垃圾的泛滥,不仅对古镇旅游资源造成严重损害,更是严重威胁到游客的人身财产安全。据报道,重庆黄桷桠古镇就曾发生过垃圾意外爆炸事件,产生了极为不好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对古镇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亦会面对水污染这一更为头痛的问题。以云南丽江为例,昔日丽江古城河道清澈见底的河水,柔嫩的水草,嬉戏的鱼儿,再也难以看到。大量游客的涌入,大量生活用水的排入,使得河道几乎成为一个垃圾场,据相关检测报告,从黑龙潭往下到古城"每隔一百米"水质降低一个等级"到出城时河水已不能洗足了!无疑,这给古镇旅游资源的后续开发设置了严重的障碍。此外,卫生条件远远达不到要求,而且数量太少,游客们只好在当地村民自己搭建的简易厕所里方便,很是尴尬。特别是在黄金周等旅游旺季时,能够在古镇顺利如厕困难至极,甚至出现一厕难求,游客只好随处大小便,造成处处污秽,蚊蝇乱舞随处可见的奇景怪景。显然如厕不易已直接破坏了古镇的旅游形象,大量游客因此而对古镇游抱有较大顾忌。

    (五)文化污染与破坏,主要表现在古镇建筑文化和少数民族自身习俗上

    建筑是古镇最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尽管很多古镇仍旧保存了不少古建筑的韵味,但也渗透了现代的文明——砖墙、水泥柱和瓷砖。一些百年老屋因为保存不善,被居民拆除贩卖。这显然与周边古色古香的老建筑格格不入,破坏了古镇的整体视觉效果。当然,游客自身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也会一定程度上污染破坏古建筑原有风貌。在少数民族风情文化方面,也遭遇到类似问题。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体验是众多游客选择古镇游的重要动机之一。但现实中,我们却发现,有较多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被汉化。当地年轻人不愿意穿本民族服装,相反乐于穿着各种牛仔裤、韩版修身衬衫等。而一些颇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少数民族居住习惯也逐渐被汉化,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也日渐被内地的砖木结构或钢筋水泥结构的楼房所取代。例如,我们现在已很难看见纳西族最重要的民族风俗活动——东巴教,熟悉这一古老风俗仪式的老巴更是越来越少。重庆龚滩古镇的“摆手舞”也在新一轮旅游开发中变了味。

    三、古镇旅游开发模式向低碳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旅游产业始终被人们认为是“朝阳产业“、”无烟工业“,但现在则不然。2009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走向低碳的旅行及旅游业》中就已明确指出,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碳排放重量的5%。而国内传统的古镇旅游开发模式仍旧保持着高消耗、高污染、低收益的发展模式,这种粗放型发展模式的碳排放量更是远超国际一般标准。这无疑表明,停留在对历史资源保护,并对传统文化习俗进行合理开发的传统古镇发展模式已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古镇旅游向低碳化转型,从而实现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是未来古镇旅游发展的必然。具体实施措施如下。

    (一)提高宣传强度,扩大宣传范围,普及低碳旅游意识

    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合理运用新媒体等科技方式,制作古镇低碳旅游宣传片,从而多方位多角度传播低碳旅游概念。此外,本地接团导游在讲解古镇风貌的同时,也应热情讲解、介绍游客在进行低碳旅游时应承担的义务和这样做的必

    要性。

    (二)促进古镇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推广以低碳为导向的新型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

    要以促进古镇旅游产业发展为核心,带动周边其他产业协同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要注重对低碳概念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的推广,实现古镇与乡村互动的循环经济

    模式。

    (三)努力形成一种轻松自由的低碳旅游氛围

    经过详细且严密的调研后,地方政府应当根据调研所得资料、数据,制定开发低碳旅游,建设低碳古镇的专项政策。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积极引导当地企业向低碳生产方式转变,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四)多方筹集配套资金,积极建设低碳旅游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

    国内大多数古镇,地理位置偏僻,尤其抵触西南地区的古镇,因为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旅游资源的开放商过于追求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重视投入资金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很缺乏建设低碳旅游设施的意识。正式缺乏必要的建设技术,使得很多古镇的交通、宾馆等基础设施条件匮乏,低碳服务设施很不完善,综合接待水平较低。基于此,在未来古镇的深入开发过程中,政府应当多方筹措资金或者开展必要的资本运作,吸引有实力的资本参与到古镇的低碳旅游开发中来,实现古镇旅游开发模式的低碳化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旅游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3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