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职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困境分析
范文

    郝秀杰

    幸福是指人们在创造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实践中,由于目标和理想的实现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幸福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反映。随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多元化影响,不少高职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没有做好职业规划,不能正确面对自我,“郁闷”、“无聊”、“烦躁”、“伤不起”等词汇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口头禅,幸福感越来越淡化,极少数学生不堪重负,心理失衡,甚至走向极端道路。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重要课题,必须对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进行深入分析和有效推进。

    一、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

    当前高职学生的成长恰逢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型期间,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交融给他们成了巨大的影响。与优秀本科生相比,部分高职学生意志力相对较差,容易受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具体来看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理想信念淡薄,政治素养低。部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关心国家大事,思想颓废,不思进取。没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言行不文明。诚信意识差,社会责任感淡化。其次,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由于不能正确面对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经济贫困和情感挫折等问题,尤其是学习和就业给他们造成的极大压力,使得他们的心理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心理承受力普遍较弱,存在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最后,学习动力明显不足。随着高校的连续扩招,进入高职院校门槛很低,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较差。

    二、影响高职学生幸福观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影响

    家庭是高职学生成长的摇篮、思想启蒙之所、情感依托地。家庭以亲情为纽带,是高职学生避难的港湾,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其身心的发展。研究表明,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能够赋予高职学生以良好的的自我调试能力,能够合理调节情绪,从容面对失败,不妄自菲薄,也不夜郎自大,不卑不亢、自信乐观。相反,父母感情不和、家庭关系紧张、情感缺失,会给学生造成巨大的伤害。如今相当一部分父母不会关注孩子的幸福观。

    (二)教育理念的错误

    大学之前的教育阶段,多数家庭给孩子设定的目标是高分、名校、好前途,而很少考虑孩子的内心幸福感受。有的父母不善于与孩子沟通交流,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孩子,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幸福感。到大学后,家庭的教育功能随着孩子的成长更是逐渐弱化,父母对孩子价值观、幸福观、行为方式的影响已逐渐减弱。

    (三)个人认知的弱化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特殊阶段,所面临的压力和困惑也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压力、适应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就业压力以及情感方面的困惑等,不少大学生在诸多重压之下出现了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这已经引起了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究其原因,除大学生心理和思想尚不成熟外,首先是自我认识不够,导致期望脱离现实,在无止境的追逐之中,幸福感也就自然降低; 其次是部分学生交往沟通能力不足,情商指数不高,不能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难以与人融洽相处; 再次是不少学生不能勇敢面对挫折,在挫折打压下,不能正常的生活学习。

    三、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路径

    (一)正确认知

    人生只有奋斗才是充实的,只有奉献才是幸福的。作为一名高职学生,如果掌握了一门技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人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造福社会,幸福自己。今天,中国制造在世界的地位日益提高,已经获得“世界工厂 ”的称号,全世界 70%的玩具来自中国,地球上50%以上的人穿着中国制造的鞋子。与此相适应,对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得空前迫切。我国飞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正是适应了社会发展。目前我国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 1.5%,高级工只占 3.5%,中级工占 35%,初级工占到 60%。高职学生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在未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正如古人诗中所写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对于在校高职学生来说,当务之急是抓住幸福的感觉,抓住学习的机会,好好学习,不断提升自己。

    (二)学校重视

    用“幸福教育 ”法教育高职学生,还应该帮助学生从理论上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深刻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幸福,不仅包含着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更重要的还在于通过劳动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创造。人的需要的满足,人世间一切幸福的取得,只能通过劳动来实现,舍此别无他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个人幸福的真正实现,不仅有赖于社会物质和精神生产力的提高,更有赖于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不可分离,社会幸福是个人幸福的基础。

    (三)社会关怀

    社会应当关心和维护每个社会成员的个人幸福,并盡可能地为个人幸福的实现创造有利条件;社会幸福高于个人幸福,每个人在向社会索取的同时也要有贡献,要想获得幸福,就要为社会、为他人创造幸福、高职学生一定要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才能不断获得幸福。企业要尽可能创造实习就业机会,运用“幸福教育 ”高职学生,要让高职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即一个人幸福与否往往并不由其财富和地位决定,而是与其主观感受密切相关的。

    参考文献:

    [1]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

    [2]仲亚琴,高月霞,朴松林等: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

    [3]史小力,李兰萍,张劲东:家庭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

    [4]李瑾,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探讨?载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版.

    [5]杨泰?刘占军等:《高校贫困生负面心态特点及教育对策》,载《高等农业教育》,2000年第5期.

    [6]张兰君:《贫困大学生焦虑水平与社会支持研究》,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第3期.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56: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