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休闲者户外空间行为分析与游览线路设计
范文

    刘一琳 张逸冰 何彦雨

    以北京北部目前最大的带状城市公园-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北土城段为例,通过亲自实地调查,对公园休闲者的空间行为进行分析,并进行游览线路的设计。

    一、北土城公园概况

    (一)位置

    元大都遗址公园沿城墙遗址与城市河道———小月河而建,西起海淀区学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黄亭子,折向东经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阳区芍药居附近,大体与地铁10号线北段重合。

    (二)规模

    全长9km,总面积114hm,目前的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北京城北最大的带状公园。

    (三)性质

    元大都遗址公园为北京城北一个重要的带状绿地,集保护历史遗迹,改善生态环境,休闲娱乐游览于一体。

    二、休闲者分析

    (一)休闲者种类分析

    据观察,公园内的休闲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年人和学生相对较少。

    查阅资料得出利用者构成比例为:男性占49.8%,女性占50.2%;按年龄段划分,19~29岁占9.9%,30~44岁占21.3%,45~59岁占28.8%,60岁以上占40.1。其中45~60岁及以上的中老年人累计比例达68.9%,占公园利用人群的大部分比例。

    (二)休闲者行为与环境的相关性分析

    游憩者通过不同游憩行为活动满足他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但不同的游憩活动需要不同的游憩空间,对场所周边设施、景观的要求也各有不同。将公园内休闲者活动类型按其环境需求特点分成移动型活动、空间固定型活动和空间随意型活动。

    1、移动型活动

    指如跑步、散步等随时移动的活动,此类活动所需单体空间面积较小,但总体活动范围较大,一般是令人愉快的散步道或跑步道,干净、空气清新,风景优美;山地车越野一般在小月河南侧坡度比较大的土坡;放风筝在平坦开阔的草坪,光线好、明亮,人少、不拥挤。

    2、空间固定型

    活动指如广场舞、踢毽子、下棋等活动空间相对固定的活动,此类活动所需空间有大小之别,如广场舞、广播操、踢毽子等就需要相对大面积的活动场地,而下棋、打牌、晒太阳等活动所需空间面积相对较小。

    3、空间随意型活动

    指如聊天等既可移动也可固定的活动,实际空间利用方式由利用者自行决定,对空间没有特殊要求。

    儿童游乐热闹方便到达的公共空间,娱乐设施较齐全,安全保障;演奏乐器、集体跳舞在公园入口或者交界口处,交通便利,临水的亭子或者树荫下的茶座,人气足比较热闹。形状规则,场地开阔;做操,打球,自由锻炼等活动在平坦开阔,临水区域,有树木遮阴,光线好、明亮,人气足、热闹,位置合适、方便到达,安静、不受人干扰,有建设器材。

    由此不难看出,不同的活动类型需要不同类型的活动空间,活动空间而又满足不同类型的活动特点。

    (三)休闲者的游憩动机及其行为特征

    公园内游人活动的游憩动机大致可分为健身、娱乐、休闲三种,其中健身类活动包括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武术、健身操等集体活动和晨跑等零散型活动;娱乐类包括很多活动内容,如山地极限运动、集体舞蹈、合唱、跳绳、等集体内容和双截棍、练习乐器等等零散活动;休闲类活动包括亲子活动、野营、散步、打牌、下象棋、看书、放风筝、练书法和休息、聊天等较为零散的活动。不同的人群都会涉及到这三种不同的活动类型,只是各有侧重。

    三、景区游览路线设计

    (一)线路设计

    整个公园东西向被北太平庄路分隔成2段,以北太平庄路为界限,西段景区相对密集,景观相对丰富;东段相对密闭,种植有大量乔灌木,形成相对郁闭的半开放空间。

    公园西段被小月河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北部面积较小,临近城市干道,以绿化种植和交通廊道为主。

    线路设计:此线路为环形线路,从北部游客管理处旁的楼梯开始,绕行一周后,从小月河南侧出,线路先北后南是考虑到地形的因素,前半部分属于地势较陡地段,需要消耗较多体力,而小月河南部地势比较缓慢,可以让游客稍事休息,减少体力消耗。

    除了地势区别,南北两部分的景观配置和步道设计也有所区别。

    (二)线路特征

    南半部分所选择的线路是沿河所建的便捷的直线形道路系统,坡度平缓,与城市次干道相连接。主要是方便行人快速穿越公园,这部分道路种植主要是以行道树为主;由于南部面积较大,靠近居住区,也是公园主要景观集中分布的区域,形成许多展示性的景观广场。在此游客多进行拍照和其他观赏性活动。

    北部土城遗址高三米左右,地面景观类型多变,坡面起伏较大,坡度较陡,私密性较强。周围树林环绕,可满足使用者对幽静环境的的要求,可进行家庭野餐、露营等活动。同时,由于地势起伏,有很强娱乐性,游客可进行越野自行车。

    (三)步道特征

    所选线路南、北步道由于地势、植被等不同,步道的功能与特征也完全不同。

    1、小月河南部步道特征

    小月河南部拥有两套道路系统,与城市道路相结合的直线形快速便捷道,使人们在最短时间内穿过公园;同时,沿河岸设计的流线型步道可供人体闲漫步,这条东西方向曲线形步道串联起公园的主要景点,是公园主要游览路线,沿这套道路系统的植物配置较为丰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本次设计的线路选择的是第二种,流线型步道,多为泥路和石路。其中有一段为科教步道,其两边设置知识牌,游客可在此休息停留。

    (1)交通功能:此步道作为慢速交通通道,游客可沿此进行徒步、跑步、观光等游憩活动。

    (2)造景功能:沿此步道行走,可观看不同种类植物,满足游客观赏以及摄影的需求。

    (3)导游功能:串联各重要广场及其他景点,有机组织景区交呈更迭;对风景进行筛选,有意识地设置指示牌,如放置一些树木的简介,使游客能够按照设计者的意愿、路线和角度来游赏公园内的景物。

    2、小月河北部步道特征

    北部由于地势原因,多为土质小路式观景步道,个别观景步道两旁根据安全需要设置护栏(如上文提到的线路入口处石砌台阶两旁)。

    (1)交通功能:此步道较为陡峭,交通功能体现在使得游客到达不同的小区域,进行私密性的活动,如野营、野餐、看书聊天等休闲活动。

    (2)造景功能:紫薇入画的主要景观集中在北岸主通道两侧,形成具有季节特征的景观步道。

    (四)设施配置现状及优化建议

    1、植物配置

    元大都遗址公园的植物造景,从场地实际情况着手,从遗址公园的主题入手,注重适地适树、植物的疏密搭配和色彩搭配、植物造景符合公园不同景区的主题、植物四季的不同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效果,甚至细抓每棵植物的姿态效果。但南面的景观就比较单一,主要是油松和铺地拍。

    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观花植物,例如山桃、杏花等,地被也可以更丰富些,种些乡土草花等。土城的保护在小月河南(即土城遗址这一侧)清理现有植被,减少灌木层次,在通透的乔木下,将土城遗迹的风貌,清晰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将现有的体闲活动场地及道路尽量移出土城,减少人为对土城的破坏。

    2、林下广场

    线路沿途有多个林下空间来满足周围人群的使用,根据各个节点景点主题不同所选择树种也不同从而形成多个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形成公共空间的刺槐林,也有形成小空间的油松林,多种不同的空间,为人群创造良好的交流和休憩空间。

    3、设计亲水界面

    拓宽部分水面,采取不同的生态河岸处理方法,亲水界面的营造将小月河北面的河道进行改造,设计成亲水界面,供人面南背北,欣赏土城。

    4、公共服务设施

    公园头尾两段作为功能布局重点地段,较均衡地设置了码头和商业、市政服务设施。细致的功能分区满足不同层次游客需求。

    然而,相对整个公园占地面积而言,设施的数量略显不足,并缺乏必要的遮阳挡雨的设施。

    5、安全设施

    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沿途防灾减灾功能基本齐全,具备了比较完整的防灾公园形象。比较合理地规划了各个社区居民安全避难的道路等,邻近社区的居民可以通过预先规划的避难道路安全到达预定的避难区域。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4 9: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