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形势下基于现代学徒制构建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研究 |
范文 | 毕砚馨 引言 在工业革命发展的背景下,以往的学徒制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要求。因此,高校有必要引进新型的现代学徒制,使高校教育和企业展开新型的合作模式,确保高校毕业生符合行业的职业技术需求。其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也不例外。高校将高职旅游管理要求和现代学徒制相结合,把教学培养方案界定在培养技术突出以及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旅游管理人才,并借助高职旅游教学和公司培训、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融合的途径,构建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一、现代学徒制的相关理论回溯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学徒制”实际上并不新鲜。其中,“现代学徒制”是和传统学徒制相对而言的,目的在于提出以往学徒制项目中与当下社会所需不相适应的内容,从而培育出和新形式相适应的、社会所需的人才。目前,“学徒制”日益成形。因为各个国家地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存在差异,因此,现代学徒制也具有多样性的特征。不同国家地区把“学徒制”和本国的实际职业教育情况相联系,并将其运用到职业教育的培训中,从而产生了“现代学徒制”。具有代表性的有:澳大利亚实施的“新学徒制”、德国采纳的“双元制”以及英国推行的“现代学徒制”等。 反观国内,李克强总理早在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明确指出:开展校企联合式招生,培养联合的现代学徒制试点。这次提议可以视作国内政府部门首次公开表态要推行现代学徒制。具体而言,作为培养人才的一种模式,這种机制的特点在于“行业确定标准、校企联合培育、政府部门保障”。前提条件为校企联合,实施职业教育的核心宗旨是通过实干学会技术。徒弟在干活的过程中要学会技艺,有的还出现先干后学的现象,这种形式可以满足经济发展过程中对技术性人才方面的需求,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普及,变成职业教育中的一个核心发展模块。二、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模式现状 (一)校企联合的模式缺乏密切的关联性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具有独特性,高职院校通常都会和公司展开合作项目。然而进一步密切合作层面则相对比较薄弱。换而言之,依旧沿袭的是传统型校企合作方式,即在培养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时,依旧围绕高职院校这个轴心,核心场地依然是教室以及学校实训室等。公司干预的环节主要集中在如下几点:高职院校学生在入学时接受教育过程中涉及“参观公司”活动,实践课运用公司场所,到企业进行顶岗安排实习任务及其后续到公司就业等。显然,在开展专业化人才培养的流程中,主体还是院校,公司仅发挥接纳人才的作用。因为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全过程中,公司无论在参与方面还是密切对接方面,均存在缺陷,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出现了非对称问题,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对本行业以及公司职位的认知及能力方面捉襟见肘,甚至在步入职场后出现难以应付的恐惧心态。 (二)公司以短期性汇报观取代长远的育人观念 就以往的校企合作方式看,公司在强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方面的工作并不多,主要发挥的作用涉及如下的两个领域,即学生顶岗实习起到培训的作用以及学生就业时录用的作用。由于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公司出现的频率并不多,导致学生缺乏对公司的忠诚感以及职业的归属感,最终的结果是,即便学生到企业就职,他们也不会长久地在本公司从事本职业的工作,离职现象普遍化。此外,公司仅仅关注自身的当下利益,并未树立长远利益的眼光,未能就学生具体的职业发展制订长远的、系统化的规划方案,最终只是停留在“实习生底薪”环节。久而久之,从旅游管理专业的高职学生角度看,他们并不会形成强烈的职业认可感,对本专业也不会感到很满意,进而质疑院校教育的质量;从公司的立场出发,用人单位则会认为该专业的学生没有很好地在学校培养自身的职业素质,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没有形成鲜明的忠诚感;从高职院校的视角看,学校担负着来自学生与公司的多种压力,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以及建设旅游管理专业时面临重重压力,难以有所进展。 (三)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重理论轻实际 高职院校包括旅游管理专业在内的大部分教师通常在毕业之后直接无缝对接到新的一所高校任教,缺少一定的职场阅历,又因为在高校环境下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较长,导致教师对该行业最新发展情况的操作实践关注度并不高。同时,对于旅游管理专业职位要求的技术方面,无论是认知程度还是认知水平的提高,均未能引起足够的关注。此外,旅游业从属于国家相关部门颁布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中的一个核心项目,且呈现迅猛发展趋势,更新的速度明显超出高等院校提出的有关该专业高职学生素养的要求。现有的课程中,虽然高职院校普遍在加强实践教学,但是也存在实践多为模拟、缺乏实际操作的情况,甚至有的课程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三、构建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创新模式 (一)提高校企之间密切合作的关联度 在新形势下,要想切实地凸显出现代学徒制在校企合作之间的重要作用,就应有意识地提高校企之间紧密的合作关联性,构建密切型的人才培育体制。就高职旅管专业培养人才层面而言,院校不仅要了解旅游管理行业,还要了解相关企业,引进公司管理人员一起建设以现代学徒制为方向的育人组织,包括旅行社、风景区以及酒店等各种公司,根据职位技术以及人才所需等具体化的要求,和高职院校展开全方位合作,组建校企双方协同式育人机制领导团队,支持校企一同打造的“双师型旅管教学队伍”。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必须着重突出旅游管理学科的科学性建设,在安排课程和对以往教学模式加以改革时,应注意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培养方向保持一致。此外,就教学手段而言,根据现代学徒制在运作时的具体特点以及现实管理提出的要求,加强校企之间在建设、管理方面的合作,注重教学方式的科学性,尤其在新生始业教育、实践课以及顶岗实习等环节,更应有意识地将企业有机融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共同建设校企合作的课程系统模式,切实地体现出校企不同主体在培育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中各自的优势。校企双方应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与管理机制,紧紧围绕培养人才的教学大纲执行教学步骤。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校企双方在信息交流过程中涉及的人才定位以及培养人才的方向等问题,高校应及时做好互动式的反馈和修正等工作,系统化培养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确立全程式公司介入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育范式 企业不能只局限在短期的实训、实习等育人环节,还要树立长远的眼光,积极参与到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过程中,培养学生必备的岗位技能。具体而言,在招聘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时,公司应基于本公司有关用人方面的需求,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要求;在考核人才的职业能力方面,公司应积极地参与到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工作中,让公司在培养人才时具备一定的发言权。实际上,高职院校确立的职业化目标是满足公司对该专业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方面的能力要求。而要想实现上述的一系列用人方面的目标,就应确保公司全程参加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流程中,以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在这方面,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德国等一些职业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高职院校在招生时,并没有利用传统的学校招生方式,而是公司优先招生,其后再由公司推荐至公司认定的职业学校,基于公司确立的教学标准展开系统化教学。旅游管理这样更注重实践的专业可以参考上述模式。 (三)打造素质过硬的校企双师团队 在整个教育和教学的体系中,教师显然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双师团队是进行现代学徒制的前提条件。因此,校企双方应切实完善校企双方师资素质培养方案,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校企双师团队。由于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不同,同时,也都存在各自相对单薄的地方。因此,在打造校企双师团队时,可以利用对方的长处进行优势互补,在相互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素质。对于企业师傅而言,他们的优势在于具有突出的职场实际操作能力,尤其是对自己岗位的技术了解程度。然而,他们在具体理论方面的研究程度则相对比较薄弱。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定期地对他们展开系统化的理论培训工作,让他们能够将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理论加以整合。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他们在旅游管理方面的社会实践并不丰富。因此,企业师傅可以定期地对教师进行培训,利用自己和旅游管理相關的案例讲解,甚至采用具体化的场景再现方式展开演绎,让高校教师对抽象化的理论有形象化、深刻的理解。另外,在校企合作背景下,这种优势互补具有与其他类似方案的独特之处,即由于学校和企业形成合作机制,企业长期参加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育过程中,对高职院校及其教师都有更深的了解。在长期的合作互动中,能够形成更自然的默契感,使校企双师团队素质过硬。 (四)校企协同育人 首先,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岗位工作任务与岗位知识能力要求等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制定以企业为主导的项目课程体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校企双方从工作岗位任务入手,共同构建满足岗位用人要求的课程内容与评价标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知识技能与素质等目标,并包括授课模式与教学组织、实施计划等。根据课程标准展开课程设计与实施,并采取双师授课模式。双师共同承担课程教学,共同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与技术应用能力。四、结语 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应积极配合新的发展形势,尤其应尽可能地体现出“校企双方共同培养人才的主体性地位”。在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的合作背景下,企业积极地介入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育的整个流程中,和高校教师优势互补,使从学校走出去的毕业生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成为一名合格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技术性人才。在高职旅游管理校企合作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实现了教育资源优化与高效利用,学生素质与专业能力不断提升,能够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有利于推动行业现代化发展。为实现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应完善双师队伍建设的选拔与激励机制,注重企业师傅业务水平提升,确保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