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建设研究 |
范文 | 薛晨浩 邹品佳 付春燕 闫丽英 摘 要:本文在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的介绍、对比基础上,分析了西部高校尤其是西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在课外实践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目标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师资队伍体系建设、校企合作体系建设、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优化思路。 关键词:旅游管理;课外实践;体系建设;西北民族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旅游管理专业跨学科课外实践活动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0YBJG-12)阶段性研究成果。引言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和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旅游管理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跨学科”“复合型”“技能型”“实用型”等人才定位在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多次提起。中共中央、中国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要“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比重”。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既是现代科技创新的重要出发点、高等教育的新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在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旅游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出旅游管理類本科专业具有明显的“实践性”特征,即旅游管理知识内容源自产业实践并服务于产业运营需要,并提出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人才应“具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国家标准》还规定旅游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专业课程模块除必修、选修课程外,还应包括实践课程,主要为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3个环节。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受到地理位置与经济环境影响,还存在诸如实践学时少、类型单调、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落后等问题,如何将专业课外实践建设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还需要借鉴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成功建设经验,形成具有西部特色、学校特色实践体系。一、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一)英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英国旅游管理高等教育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1]。20世纪60—80年代的快速发展期,旅游管理教育以独立专业学科在教育体系中确立,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促使旅游管理教育以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市场实践为主,知识体系是以商科和管理学科为基础,教学内容多为如果提升旅游经济活动效益。20世纪90年代,英国旅游管理教育呈现向商科以外的学科扩展趋势,涉及地理学、人类学、统计学、数学等,不再局限于经济与管理。截至21世纪,英国旅游管理进入教育质量提升阶段,对旅游管理课程体系进行整合,扩大了实践教育的范畴,萨里大学(University of Surrey)的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Schoo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甚至正在筹划建立学院的教学酒店,推动旅游管理实践教学的持续性发展[2]。 (二)美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美国旅游管理教育包括目的地管理、酒店接待业、休闲与游憩、节事会展管理等,以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融合为主[3]。除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外,美国旅游管理专业还开设了实操课和产业实习课。学生本人联系实习单位,达到规定的工作时间才能获得相应学分。在硕士录取和博士录取时也会参考申请人的行业经验,高校也会邀请业界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授,来指导旅游管理学科发展,学科与产业全方位、多层次进行融合。 (三)澳大利亚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澳大利亚约一半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体育、节事会展等专业,这些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紧密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动态调整,邀请业界精英担任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委员会委员,定期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评估,保证实践教学内容符合行业发展需要。鼓励教师将自己的最新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调研的积极性,确保学生可以学习到前沿的专业知识并应用于实践[4]。 (四)韩国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韩国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包括旅游政策制定、旅游资源开发、国际旅游发展、旅游经济振兴等,涵盖了休闲产业、航空旅游、酒店管理、旅游餐饮、博彩等专业。韩国旅游管理学科体系设置最明显的特征是紧密服务于行业发展,如开设的博彩、航空旅游、旅游公关、旅游商品设计等专业,均是由市场需求引致的专业调整,逐渐形成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此外,专业设置也呈现交叉趋势,如与管理学交叉的“旅游管理会计”“旅游商贸”专业,与语言学交叉的“旅游英语”“旅游中文”“旅游日语”专业,与信息技术交叉的“旅游信息管理”专业,与生态学交叉的“生态旅游”专业,与医疗、美容交叉的“医疗旅游”专业等,形成了多元化的专业实践体系[5]。二、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 截至2020年8月31日,在中国知网以“‘旅游管理+‘实践”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共检索出4 084篇文章(含报刊、学位论文),研究专业涉及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管理、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校企模式探索等,研究理论涉及协同创新理念、博弈论、多元智能理论、行为导向等,研究对象多以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研究体系[6-10]。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旅游管理专业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对课外实践体系进行了差异性建设。如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在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明确规定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实习、见习实习、毕业实习、科研实习、公益劳动等9项实践教学课程,共计21学分,涵盖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等课程类别,以“理论+实践”和“分散+集中”形式呈现,以满足培养要求中“跨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基础”。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根据培养方案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暑期第三学期实践纳入实践教学环节,每学年暑期(7~8月)为暑期第三学期社会实践,每学年的实践教学活动不少于8周(40个工作日),共9学分。实践形式分为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参加企业实践、指导老师课题研究、海外活动项目等,实习基地包括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内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与深圳华侨城、深圳会议展览业协会、洲际酒店、世界之窗等知名旅游企业合作。经过多年发展,暑期第三学期实践已经成为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大学生实践教学的主要模式,形成实践教学系统化和学分制,实践教学课程涵盖的专业范围广,实习行业和岗位多,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丰富,实践教学分工明细、沟通有效,实践教学检查方式科学合理、考核结果客观公正,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基地联系紧密、合作共赢等优势。 重庆工商大学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案提出要培养学生能在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教育机构从事“经营管理、策划咨询、培训教育、旅游服务”等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将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彻底分离,让学生有更明确的职业规划和努力方向。在培养过程中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国际交换生项目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旅游院校导游服务技能大赛、全国大学生红色旅游创意策划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酒店管理实践竞赛、重庆市大学生主持人大赛等各种比赛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三、西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从国外旅游管理专业实践体系和国内部分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介绍来看,国内外高校均重视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可以参与社会调查和服务(义工服务、志愿者服务),企业参观学习、考察与调研,企业生产实践,课题项目和学术研究,海外项目实习,田野工作,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与服务,相关领域论坛及各种实践活动等。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实践,从实践要求看,不仅要求学生对已存在的旅游现象进行解释和剖析,注重理论和研究视角的运用,还要对现象背后的逻辑进行分析和讨论;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对旅游行业动态、趋势的把握,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和专业实践操作能力,增进了学生对相关企业文化和业务流程的了解,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相对于上述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西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还存在学时少、类型单调、课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落后、实践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学生对现象背后的逻辑把握不够深入等问题。如旅游管理专业2018版培养方案中规定实践教学环节需修读17学分,其中课程实践教学3学分(创业基础、创新创业教育)、专业实习实训8学分、毕业论文(设计)6学分。课程教学环节中实践学时共计132学时,其中学科教育必修课程22学时,专业教育必修课程110学时,课程教学环节大部分学时在课堂上完成,学生能走进景区、旅行社调研的机会较少。虽然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教学实践及课程设计的内容,但当前多是在课堂上进行简易演示,而未进行系统、科学、有效的实践培训,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此外,实践教学内容未能紧跟旅游业发展趋势,无法迎合当前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目前,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对现象的讨论和分析上,学生走马观花式的调研很难形成完整的研究设计思路(如文献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问题分析-结论讨论),学生也无法深刻理解旅游企业的运营模式和管理关键。四、西部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优化 通过借鉴国内外高校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建设经验,结合西部高校及西北民族大学实际情况,本文提出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优化思路。 (一)目标体系建设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市场对拥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满足旅游业多样化需求,学校应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着重解决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从业率低、离职率高的问题,充分发挥实践教学活动价值,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强的行业,要求从业者具备语言、记忆力、想象力、理解力等技能,因此应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发现并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具备较高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二)课程体系建设 旅游管理专业应确立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教学课程目标,实践教学体系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要求实践教学课程应统一规划,针对学生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实践操作课程,使教学目标更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要求。专业课程体系应更加精细化,虽然旅游管理专业以培养“复合型旅游人才”为目标,但是学生在就业后明显感觉处在“什么都知道,又什么都不会”的窘境,因此应探索“2+2”教学模式,即大学前两年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后两年课程设置侧重不同的就业领域,旅游接待业管理、目的地管理、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等方向,优化学习课程,让学生根据兴趣和能力在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与策划、会展管理等方面选择更具有竞争力的领域,在求职时专业知识会更具有针对性。 (三)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首先,应提高专业认知,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时,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利用模拟教学、现场教学、课程实训等方式,使学生加深知识理解;利用实践课时带领学生赴周边旅游景区、酒店、交通线路等进行考察,由表及里的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专业的操作系统和管理环节,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注重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有机结合,课程实习可以设置在酒店、旅行社、景区、在线旅游企业,高校可组织学生参与并完成上述企业的若干工作项目,既可以使学生深刻认识旅游企业实际运作情况,又能调动学习兴趣,提升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实际应用性。毕业实习设置应更加精准化,西北民族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每年均安排至某星级酒店进行集中实习,但近三年毕业生中从事酒店行业的不到十人。针对此问题,毕业实习应按照课程设置方向和教学培养计划至少应分为酒店实习、旅行社实习、旅游景区景点实习三部分,根据个人职业规划方向选择毕业实习单位,增强与未来工作的联系性。毕业论文也可根据毕业实习的工作内容进行撰写,把专业知识与企业的实践有效结合,并且能激发学生在实习中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最后,应开展第二课堂建设,第二课堂是理论讲授、实践教学活动的延伸补充。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社团活动、社会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活动、扶贫支教等,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接触社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师资队伍体系建设 实践教学对师资队伍提出更高要求,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丰富的行业经验。首先,应强化教师的专业背景,旅游管理专业要积极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且有较丰富行业经验的人才,既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培养,又参加了旅游企事业单位的实践工作,对旅游专业的理论和实践认识会更加深刻。其次,应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目前“双师型”教师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双师型”教师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备旅游企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但目前高校中符合这一条件的在职教师数量极少,这就需要在职教师利用假期或者空余时间深入旅游企业锻炼学习,也可聘请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到校培训、指导。探索学校-企业双向人才交流提升机制,打通教师进入企业锻炼、企业技术骨干进入学校授课讲座的渠道,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管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质量。最后,职业辅导课程授课教师筛选,打破职业辅导课程由学院教师理论授课的规律,探索构建社会导师制,可邀请相关行业优秀校友分享职业经验,搭建在校生与校友的沟通桥梁,让同学们提前了解从事职业方向与相关职业要求。 (五)校企合作体系建设 首先,旅游管理应建立学校-企业-政府-公共组织多方协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专业应积极“走出去”,加强与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系,发挥专业优势,建立成熟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争取地方资源支持。其次,深化校-企-政-组的人才交流,学校应选派专业优秀青年教师定期到旅游企业考察学习、到地方管理部门挂职锻炼,了解行业的最新需求和管理经验;同时旅游企业、管理部门也应将现实问题反馈给学校,促使高校利用丰富的理论和科学研究经验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扩大企业的业界影响力。最后,学校-企业-政府-公共组织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不仅是简单地展开教学行为,也是深化多方合作、扩展合作领域,是保证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六)保障机制建设 首先,学校应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制度保障是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应制定校内外实践基地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条例,如关于旅游实验室、实训室的使用条例,旅游管理实践教学基地管理办法等,保障校内外实践教学设施有效地利用。其次,应健全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体系经费管理机制。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合规的经费管理机制,在专业实践经费的申报、分配和使用上应有充足的支持和完善的制度保障。最后,建立旅游管理专业课外实践的检查和评价机制。衡量专业实践教学质量标准是多方面的,学校可成立实践教学考核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旅游管理课外实践评估,在实践教学的不同阶段,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测评,了解学生是否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相应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参考文献 [1] S H Marion. The Purpose of Undergraduate Tourism Programmes in the United Kingdom[J]. Journal of Hospitality Leisure Sport & Tourism,2003(1):311-312. [2] D Airey. 40 years of tourism studies:A remarkable story[J]. Tourism Recreation Research,2015(1):6-15. [3] 楊旸,毛振兴.美国旅游管理学科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旅游学刊,2019(11):4-6. [4] P L Pearce. Australian Tourism Education[J]. Journal of Teaching in Travel & Tourism, 2005(3):251-267. [5] 张云耀,徐楠.韩国旅游学科发展及专业设置概况与特点[J].旅游学刊,2019(11):11-13. [6] 杨慧.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旅游管理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39-46. [7] 王斐斐.基于博弈论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管理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41-50. [8] 冯丹.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28-40. [9] 耿冬迪.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高职《导游业务》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6:33-42. [10] 李雪.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16:39-4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