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心理及应对策略
范文 李伟
摘 要: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厌学心理,这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漠视,承受了打击,变得畏学。同时,他们在唯学历论的大环境中对自己的高职学历不自信,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针对这种现状,高职院校必须从思想理念上帮助高职学生重塑信心,同时也要切实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生做”。
关键词:高职学生;厌学心理;应对策略
20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国部分城市率先创建了“短期职业大学”, 这可以看做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雏形。如今,高等职业教育方兴未艾,据统计,“截至2014年7月,全国高职院校共计1327所,占全国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2246所的59%”(1),大力推动了我国教育大众化的向前发展。但是,身处高职院校中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们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一个沉痛的现实,那就是在目前的高职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弥漫着一种厌学心理,他们不想学习,不爱学习,常常是被迫学习。在课堂上,我们时常看到这一幕:老师在讲台上唾沫飞溅,用尽十八般解数,学生却在下面睡意昏沉,神游四方。一方面是学生抱怨老师照本宣科,课堂乏味沉闷,另一方面是老师抱怨学生不爱学习,课堂难以推进。为什么会普遍存在这种尴尬状态呢?今天,本文将就这个问题加以讨论,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1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
首先,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途径主要是通过参加全国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他们被录取的分数线比本科院校低許多,在父母、老师、同学甚至学生自己的眼中,他们属于高考的失利者。他们没有主动选择高等院校的权利,完全是处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状态,最终不得已选择了高等职业院校,而这并不能给他们及他们的父母带来一种即将上大学的荣耀。背负着这样一种面子心理,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高职院校的期望值,就倾向于以消极的心态来面对即将到来的学习生活。
其次,高职院校有一部分学生在之前的学习阶段中形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他们进入高职院校也是因为一时发挥失常,虽然有虎落平阳之感,但也还比较容易把握住自己的学习心态,可以用“宁为鸡口,毋为牛后”来勉励自己奋进。但大部分学生用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到,他们从小到大在学校里都不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以唯分数论的教育气候下,他们很少得到来自父母、老师各方的肯定,给他们造成了心理上的阴影,产生畏学心理。久而久之,他们对学校、学习都表现出了反感情绪,于是厌弃课堂,厌弃学习,甚至和学校、老师之间形成了一种敌对关系,这种心理持续发酵,一直延续到了高职院校中。高职教育和中小学教育虽然有区别,但高职院校的课堂中依然充斥着填鸭式的教育,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考核也基本依赖于分数,这就使得本就不擅长于学习书本理论知识的学生们感觉这只不过是中学教育的延续,自己所恐惧的试卷、分数仍然像梦魇般困扰着他们。很多学生本来是希望进入高职院校后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景象,可事实却给他们泼了一瓢冷水,使得他们的厌学心理换了一个地方继续滋长。
最后,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实质上还是一个重学历的教育,社会单位用人也主要是唯学历而论,学历就像一根魔法棒使得人们对他趋之若鹜。尤其是对于高职教育,大家对他的误解更多。人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次高等教育”,不过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还认为他低于普通专科教育,甚至把他等同于中专教育。虽然,近些年来社会一直倡导能力本位,学历置后,但多年来人们的心理积淀却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学历的高低似乎直接决定了就业岗位的好坏。自从我国实行大学扩招以来,我国的教育大众化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但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即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个环保部门的就业岗位就可以使得几千人去竞争,找不到工作的研究生、本科生层出不穷,遑论在学历金字塔处于底部的高职学生。在以唯学历而论的现实面前,职院学生常常觉得心灰意冷,进而也失去了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认为学与不学,学好与学差一个样,最终到手的不过是一张高职文凭。
针对学生的这种厌学心理,高职院校的校方均予以了高度重视,于是狠抓学风建设、校风建设,早上早自习,晚上晚自习,不去教室学习,就派辅导员蹲点守候,这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可是在灯火通明,人员密集的教室中,谁能保证学生不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呢?说到底,这种围追堵截的学习方式是治标不治本,费力不讨好。对于学生的厌学心理,笔者认为应当像大禹治水一样首先采取疏导的方式。
2 高职院校学生厌学心理的应对策略
先入为主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模式,防患于未然则是一种有效的行为方式。针对高职学生的厌学心理,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好新生入学教育第一关。校方要在入学教育上让学生明白无误地了解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明显区别。《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通常把高等教育分为普通高等教育和特殊高等教育两大类,而把高职教育归为后者。这是因为相比较于普通高等院校的学术型、研究型教育定位而言,高职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实用型教育,而不以学历见长。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适合于地方经济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做出的一系列研究、规划、设计成果只有通过应用型人才的工作才能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所以,在从科学到实践的飞跃中,应用型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如果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并理解了这一点,就相当于打下了心理战中的攻坚战,让学生放下了之前的自卑心理和其它心理负担,就会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就业前景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不必再为学历高低而耿耿于怀了,而这无疑也推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有效防止了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
普通高等教育因为着力于培养学问型、研究型人才,所以大部分高校实行的是学问导向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就决定了学科知识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占有绝对地位。于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就是要系统、完整地掌握某门学科知识及结构,花大量时间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他们学习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书本,在必要的时候融入一些实践活动来检验学生所获得的理论知识。最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评价也主要是以书面形式为主。
如果把这种学问导向的教学模式全盘移植到高职院校,那么学生不仅学起来吃力,容易产生消极心理,更重要的是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格格不入。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我们必须把重点放在“实用”上,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达到一个直接目标就是“会做”,也就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不是一味纸上谈兵。所以,高职院校的教学应当以实践为主,实行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课程设置紧密围绕实践任务来安排。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基本上分为理论课、基础专业课和专业课三大块,并且按照由理论到实践的这个逻辑顺序来安排教学过程。学生一进校门就被安排学习大量的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不仅难以消化,耗费大量时间,还会让学生觉得毫无用处,乏味至极。其实,我们可以改变思路,学生可以先学实践知识,再学理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他们才会理解理论的指导意义,才会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任务。即使学生要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但主要时间还是应该花在实践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任务的完成上面。课程考核也不仅仅只是试卷形式的书本知识考试,而是通过工作任务完成的样本来予以评价。同时,实践导向模式的教学地点也不局限于课堂,还可以在实验室、校办工厂、校外企业,通过多途径、多方位的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可行的工作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实用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工作中所得到的成果的乐趣,以及对该成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在年轻人的这些心理力量的觉醒和强化之中,我看到了学校被赋予的最重要的任务。”(2)只有在这种以兴趣为基点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才能更有效地发现自己在学习上的不足,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把“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摒弃厌学心理,在学习中学有所获,学有所成,真正实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效果。
虽然高职院校学生的厌学心理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不骄不躁,对症下药,把握学生心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学主体和教学对象的积极性,学生一定会从厌学的轨道回归到好学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獻
(1)程宇 宋美霖.2014年全国高职院校数量变化趋势及分类比较[J].职业技术教育,2014(23):63
(2)(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8 技术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