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汉彝翻译的教育影响研究 |
范文 | 摘 要:汉彝翻译自产生以后,涉及领域在不断的扩展,大到国家的重大政治会议,小到一个家庭的教育模式。本文从汉彝翻译的多个角度出发,试论汉彝翻译对彝区各种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汉彝翻译;彝区教育;影响;研究 1 概念界定 汉彝翻译:包括口头翻译和有载体的翻译。口头翻译指的是没有形成实物读本,只是在口头上以汉话为基础而翻译过来的形式,这种口译在彝区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直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对彝区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我们在研究汉彝互译的过程中不可忽视的语言交际文化。有载体的翻译大部分指把用汉文书写的重要著作、官方文件、学校教材、民间科普读物、民间内部资料等翻译成彝文后在社会各个层面使用的一种语言转换中介,这种有载体的翻译表现在一定的实物上,它是以具体的实物呈现在生产生活中,本文所指的汉彝翻译大部分指的是有载体的翻译。 2 极大地促进了学校双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汉彝翻译对双语教育的影响是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很有价值的一项重大成果,彝文教材编译的大部分工作就是汉彝翻译工作,除了彝语文教材、乡土教材等少部分外彝文教材编写都是以汉文出版的教材为蓝本翻译成彝文后出版使用,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历史、地理、政治等彝文教材的编译都是一个汉彝翻译的过程。这项工作在彝区双语教育发展中所体现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1.丰富和发展了教材建设的多元化。少数民族双语教材建设的编写是我国教材编写发展时史上的一项伟大创造,这是我国教材建设多元化的重要体现,目前由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编写,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彝文教材的使用在各级各类不同学校是随處可见的。 2.促进了高等学校的专业特色化发展。有了汉彝翻译这项工作后,对开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彝汉双语)专业的高校也提供了一定的办学思路,尤其是西昌学院彝语言文化学院和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安排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这无疑也是彝汉双语这项工作对高等学校专业特色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3.促进了彝区彝汉双语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为彝汉双语一类模式、二类模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彝汉双语教育模式的存在是要以彝文教材为基本教材才得到不断的发展的,在如今大小凉山彝区所使用的教材基本上都要经过汉彝翻译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汉彝翻译是彝文教材编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 4.为各级各类各种人才的培养做出了大量的贡献。汉彝翻译涉及到的领域也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中央民族语文翻译局彝文翻译室、四川民族出版社、四川省民委、四川省广播电视台民族频率、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四川省彝文学校、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凉山报社、凉山彝族自治州语委、凉山彝族自治州广播电视台,各个县上的语委、广播影视新闻界及学校等都有在汉彝翻译方面很有造诣的队伍。这些队伍的形成虽然不是全部得益于汉彝翻译,但这些队伍形成的过程中汉彝翻译这项工作还是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比如:这些队伍里很多人是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毕业的,这些人从小就开始接触汉彝翻译;有的人虽然不是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毕业,但是也会从小接触汉彝翻译;有些人攻读学士学位或者硕士学位时所读的专业就是彝汉双语翻译。以上所说的主要是涉及彝汉双语翻译的领域出现的人才,在其他领域如今也有很大一批得益于彝汉双语翻译而出来的人才,这里所说的得益于彝汉双语翻译是指:这部分人是通过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教育而升入大学,所以在其后来成为人才的时候可以说这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彝汉双语翻译的,因为在彝汉双语一类模式教育所用的教材里有涉及了不少彝汉双语翻译工作。 3 对彝族社区教育的影响 彝族是自古以来就重视社区教育的民族,古老的彝族大多以村落的形式聚居,大多是以家支为不定型的单位而居住于一体,也有少部分由于姻亲关系而聚居的。今天的大部分农村还是以村落的形式居住在一起,只是当今社会下的村落比早时具有现代化、科学化、城镇化的特点。相对于古老自发式的彝族村落,今天的彝族村落有更多的政府因素、旅游规划因素等。但不管是原始的村落还是如今现代化、科学化、城镇化的具有现代社会性的村落或者说是社区,都离不开社区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大多从古老的方式沿袭至今,彝族的这种社区教育是一种群体性的教育,这种教育大多时候出现在人多而且齐全的红白喜事场合,比如:奔丧、嫁女、娶媳、家支聚会(即为禁毒防艾宣传会)、老乡聚会、同学聚会、调解重大事故、村民自治大会等的场合。这种社区式的教育者主要是德高望重的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家支里比较有威望的人或者极具影响力的人。为什么说在这种社区式的教育里汉彝翻译对他们有比较大意义呢? 早些时候的彝族这种社区教育基本上都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于民间,而且基本上都不会出现汉语形式的教育。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教育的空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的教育都是以彝文或彝语为基础而进行的,可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懂彝语和彝文字的人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彝族社区式教育就采取了彝汉双语的形式来进行。比如在有些禁毒防艾宣传会、老乡聚会或者同学聚会上用的横幅基本上都是采取彝汉双语的形式,在我们社区教育里比如彝区村民自治大会所用的各类科普读物、有些脱贫攻坚文化村建设时所用的彝汉双语读本,其实就是汉彝翻译的产物。 4 对家庭教育的影响 彝族拥有教育经典著作《玛牧特依》,彝族对早期家庭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上,而如今的家庭教育模式里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涉及面比较广,近几年出现的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是对禁毒防艾的教育,这种教育既体现在社区教育也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在各种各样的教育模式中都有一定的汉彝读本为中介,汉彝翻译对彝区家庭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出版发行机构出版的彝汉双语读本进行教育。比如:《玛牧特依》、《妈妈的女儿》等彝汉双语读本。 2.用自编后作为内部资料而印刷使用的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彝汉双语读物来进行教育。 3.通过报刊杂志、影视新闻、广播电台等的汉彝翻译来教育家族内的人、教育自己的孩子、教育亲朋好友。 4.有些家长选取已经被翻译成彝文读本且对生产生活或者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书籍作为家庭教育的素材。 参考文献 [1]岭光电译.教育经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彝族历史文献编译室,1982年 [2]黄建明.彝族《教育经典》浅论[J].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3]温梁华.《教育经典》与彝族的古代教育[J].蒙自师专学报,1988年12月第五卷第3期 作者简介 吉玉琴(1970-),女,四川普格人,四川省凉山彝文教材编译室,本科,翻译,研究方向:彝汉双语翻译,彝文教材编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