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引入 深化 激发 |
范文 | 王霞 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使得小学生的道德素质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一个教育问题。为此,教育部提出了“德育为首”的教学方针,而这也从侧面直接提高了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地位,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实施质量。针对这个问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及时实施了生活化教学改革理念,希望可以借助生活资源来深化学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及时将理论知识内化为个人品质。本文将从借助生活实例引入课程概念、借助生活体验深化学科理解、借助生活情境激發学科思考三个角度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该如何促使本课程回归生活。 长期以来,品德与社会课程都是以“副科”形式出现,任课教师习惯以理论传递来组织课堂教学,然后再划重点,给学生指定明确的识记任务,由此应付考试任务。渐渐地,人们发现这种理论教学方式并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育人功效,还会让学生产生不耐烦、不情愿的消极学习情绪,并不了解品德与社会课程对个人人生成长的积极作用,难以真正实现育人目的。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积极提出了生活化教学改革,旨在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来优化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思想启迪与精神熏陶作用。 一、借助生活实例引入课程概念 生活实例是指真正与小学生现实生活有关的真实案例,能够直接降低品德与社会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难度,促使小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与现实反思获得某种人生启示。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要积极开发生活资源,根据教学任务创编生活实例,以例子唤起小学生的生活回忆与情感记忆,促使小学生全面理解品德与社会理论知识,有效优化课程概念的讲解效果。 就如在“诚信是金”一课教学中,我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不守诚信的例子,如小摊贩用“假秤”少斤缺两,欺瞒消费者;学生本来与同伴约好周末要去游乐场,但是却无故爽约,导致同伴苦等无果;家长原本答应要带着孩子外出游玩,却因为各种问题而放了儿女“鸽子”,等等。这些实例都是小学生切身经历过的,所以他们很快便针对各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表达了自己愤懑与苦恼之情。借此,我就引入了“诚信是金”一课知识,用这些反面例子突出了诚信这一美好品质。 二、借助生活体验深化学科理解 有实践研究表明,以儿童为中心的探究、应用活动对小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更加深刻、持久,因为小学生通常会在实践体验中全面调动自己的感知觉能力,积极展开个人思考,还会主动为了解决问题而展开资料调查与分析、问题分析与解决等多个探究活动。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领域中,教师也应该通过生活体验来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促使小学生在活动体验中产生人生感悟。同时,将生活体验与理论教学结合起来,也是促使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回归生活的基本体现。 就如在“伸出我们的手”一课教学中,我就鼓励本班学生在周末时间到各个志愿者服务站做义工,通过多元化的社会服务劳动贡献自己的力量,体会为社会服务的幸福与辛苦。比如,有的学生选择到福利院照顾从小缺乏家庭关爱的孤儿,有的学生则到养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有的学生则到医护工作站负责照顾病人、整理病房卫生,等等。待实践活动结束之后,我就让学生们积极分享自己的体会,而大多数学生都从孤儿、孤寡老人、病人等弱势群体的生活不易角度出发,表达了自己的同情与关爱之情。然后,我认真表扬了本班学生的志愿服务行为,希望学生可以将这种活动延续下去,继续为社会弱势群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借助生活情境激发学科思考 虽然实践体验活动是实施生活化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每一轮综合实践活动都十分耗时耗力,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课时有限,难以随时组织实践体验活动。对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应该要积极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尽可能还原某个德育概念的具体发生环境,使得小学生在情境驱动中展开多维思考,由此发挥课堂情境的熏陶作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品德与社会课程知识。 就如在“我的绿色日记”一课教学中,我就通过一个动态的动画资料创设了教学情境,引起了学生对生态环保问题的关注。这个动画视频的初始画面是绿油油的森林,各种小动物都快乐地在森林中成长;渐渐地,树木越来越少,小动物开始远离自己的家乡,而取而代之地则是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最后,这个视频展示了随处可见的垃圾、恶臭的河水,等等。由于画面的刺激性很强,所以学生们很快便意识到“我的绿色日记”是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进而快速进入德育学习情境。 总而言之,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教育任务应该是优化小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师必须要从现实角度出发,全面开发生活资源,积极组织生活实践,保证小学生可以在生活启发下成长为有道德、有礼貌、有素质的优秀人才。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