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林业技术及其生态化模式探析 |
范文 | 郑桂平 摘 要:技术的进步,直接关系林业建设的水平。为配合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当前,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受我国林业建设压力大、技术起步晚等因素制约,目前生态化林业发展中仍存在一定问题,需要从制度、领导、技术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和提升。 关键词:林业技术;生态化;探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生态文明列入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之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对林业的创新性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化林业,提高林业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 生态化林业模式概述 (一)生态化林业模式概念 伴随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林业技术的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提升,并逐步发展为一个完整而科学的系统。生态化林业模式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生态化林业就是通过对现代化技术的使用,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广泛投入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之中,充分发挥森林的作用,满足人們的多样化需求。通过生态化林业模式的探索和建设,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协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进程[1]。 (二)生态化林业模式的优点 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较传统林业技术而言,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符合我国林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态化林业模式恰当处理了经济和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既具有较强的经济价值,也可以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符合林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要求; 第二,可以满足人们的生态文明方面的建设需要。通过生态化林业模式的建立,可以创建更加美好、宜居的生态环境,对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因此,生态化林业模式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 第三,可以实现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有效结合。生态化林业模式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生态化林业模式短期内效果可能不会明显,见效慢,但长远看来,可以对后期人类的生存环境起到预防与净化作用,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当前我国生态化林业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起步晚,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提升空间仍然较为巨大。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缺少统一、规范的协调与管理 生态化林业模式是一个整体、复杂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人可以完成的,需要由林业部门统一协调,并制定专门的实施计划与方案。当前,我国的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在统筹规划与领导方面缺少有力的引导,无法形成统一有效的行动。同时,生态化林业模式是一个综合性任务,需要各个部门、各个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但当前的建设部门之间沟通机制不健全,实际工作开展中各自为政的现象多有发生,制约了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作用的发挥。 此外,生态化林业模式建设过程中,监督及激励考核机制不够健全,直接导致了林业工作人员的生产积极性无法被充分调动出来,不利于生态化林业相关工作的有效展开。 (二)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保障 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需要通过健全的管理制度予以保障。当前我国生态林业建设过程当中,具体的管理体系、管理制度仍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层面,特别是一些法律法规亟待健全。这些方面的欠缺,直接降低了生态林业模式的建设质量与速度。 同时,林业生态模式的发展,需要在技术、设备等方面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持,我国目前生态林业技术的资金基础不够雄厚,也对生态化建设工作产生很大的制约作用。 3 生态化林业技术的建设要点 围绕当前我国生态化林业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建设生态文明和宜居环境的目的出发,后期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以生态化林业生产技术取代传统技术: (一)充分发挥政府等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及林业技术的提高,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因此,发展过程中,重视对政府林业管理部门职责和权利的明确,通过制定出清晰的权利与义务,保证政府部门的统率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同时,生态化林业模式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与协调,因此,在发挥主管部门统一带领的作用下,建立起顺畅的沟通机制,让财政、计划等部门联动配合,可以更好的推动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的落地。 (二)因地制宜,采取区域化经营管理策略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林业资源分布也极为广泛。不同地区的林业环境具有其不同的区域特点。因此,在建设生态林业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不同区域的生态差异,按照当地生态环境的客观情况,实行区域化经营管理的策略,避免一刀切等情况的出现。具体操作中,可以在充分考虑管理目标区域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将区域划分成林业生态区域管理单元。通过单元的划分,可以化繁为简,变大为小,逐步推进,将生态林业的建设落实到具体的范围内,这样一来,可以将有优势的资源和理论进行有效集中,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同时,单元的划分,更容易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保证权责分明,方便监督考核等工作的开展,能够极大调动林业建设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林业建设任务。 (三)按照功能及需求等的不同实施森林资源和林业的分类化运营 与林业资源存在区域差异一样,林业资源的品种区别也非常明显。当前,我国国内的森林种类十分丰富,每一种森林的功能也各有不同。因此,按照不同区域的气候特征、经济情况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可以在不同区域经营中,运用不同的经济、政治及法律等手段,对不同的森林品种进行区分与区别利用。一般可分为林区林业、农区林业和城区林业等类型[2]。这样的划分,更加贴合每个地区的实际需要,更有利于建设成本的降低,也更符合生态化林业模式的发展要求。 (四)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发展生态林业 我国传统林业的建设基本为天然林。但伴随着社会开发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天然林面积不断缩小乃至消失。为了保证林业面积,目前,国内林区基本以人工林和次生林为主。人工林的种植与管理都需要投入较大的力度,同时,推动人工林的自然化也是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林的自然化主要指在其发展过程中,要保证其功能越来越接近自然植被,产生天然的功效,弥补自然力不断减少的缺陷,保护生态平衡[3]。 同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林业生态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新机遇。遥感类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GPS技术等的发展,被逐步转化并被应用到林业的管理过程中,极大提升了现代林业的管理水平。 (五)通过发展相关产业提高生态化林业的质量与作用 生态化林业模式的发展,对资金、政策等方面的要求较高,再受到我国生态脆弱等方面的压力,我国生态化林业发展经济压力较大。为缓解这一压力,同时充分挖掘生态化林业的附加潜力,可以发挥森林资源的作用,发展旅游及绿色食品等相关产业。通过这类产业的合理开发与运用,可以有效缓解林业建设压力,同时,森林旅游等产业的兴起,也进一步密切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4 结语 生态化林业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强有力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因地制宜,采取区域化和分类化经营管理策略,同时,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也充分挖掘森林旅游等附加产业的潜力,全面协调,共同推动生态林业的发展,实现我国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余苏英.我国生态林业管理现状及改良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113-115. [2]李俊杰,孟林.浅析我国林业生态管理模式[J].综述与交流,2013,1:253-254. [3]孙福祥.对现代林业建设战略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6:142-14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