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王维《渭川田家》对比技巧的运用 |
范文 | 摘 要:王維是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他多才多艺,不仅精通音律,还擅长绘画,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对其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王维对绘画提出了“水墨最为上”的观点,他把绘画中的水墨画,视为最高的境界。他所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深受绘画影响,把绘画中的对比手法巧妙运用到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中,不施色彩,不事雕琢,一首首诗如同一幅幅画,清幽淡远,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命感。 关键词:色彩之对比;动静之对比;虚实之对比 王维(701-761),是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卓有成就,还长于书法绘画,精于丝竹音律。因此,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与绘画等艺术相互渗透,正如苏轼所评价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苏轼作为一代大家,在文学、书法、绘画艺术上具有很高的造诣,对王维诗画评价如此之高实属难得,足见王维的诗画艺术成就之高。《渭川田家》是王维晚年创作的一首田园诗。估计此诗作于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后期,是作者隐居蓝田时游览渭水两岸农村有感而作的一首诗。明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右丞妙于田家,此是其得意作。”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王世贞曰:田家本色,无一字淆杂,陶诗后少见。”可见前人对王维这首田园诗的评价有多高了。 “诗中有画”,充分说明王维的诗具有很强的立体结构感,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这种超强的立体结构感,得之于他纯熟的绘画技艺巧妙用于诗中的效果。中国画讲究构图,在古代又称为“经营位置”、“章法”、“布局”等,构图过程是绘画的诸技法因素构成的过程,而对比手法是绘画艺术表现的主要技巧手段,也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技巧。对比即是矛盾,在绘画上它表现为形式的对比,因为绘画是通过形式而体现内容的,比如黑与白、动与静、强与弱,疏与密、虚与实等的对比,通过对比使画面产生了生命力和感染力,达到绘画作品的形式美。而王维的这首田园诗深受绘画构图技艺影响,完美地运用了对比这一技巧,完成了一幅田园画精品,堪称其诗中之美画。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所运用的对比技法。 1 色彩之对比 中国传统山水画初期遵循“随类赋彩”的法则。到了隋唐,山水画虽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随着儒道思想的影响,士大夫审美趣味的改变,抑制色彩的观念便逐渐盛行,王维在他的《山水诀》中云:“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自他提出“水墨为最上”的观点后,水墨便逐渐取代色彩的地位。王维创造的水墨画法,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作渲染,画面意境清幽淡远,这种画法也运用到了他的诗作中。 在《渭川田家》这首诗中,整个画面以青白两色作基色,色彩素淡,诗中画面的背景色就在下面这四句诗中: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夕阳西下,余晖映照着灰色的村落,深深的村巷里牧童正驱赶着一群牛羊回家。野鸡在田野里鸣叫,成片绿油油的麦苗正在抽穗,翠绿的桑叶已经变得稀疏,蚕宝宝吃足了桑叶正准备吐丝作茧。诗中的“斜光”和羊群的“白色”,在暮色中十分醒目,渲染了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句中麦苗、桑叶的“青色”,渲染了春意盎然的田园生机,农作物的“翠绿”与蚕身透明的“白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春天应该是鲜花盛开,色彩绚烂的,但诗人在整首诗中没有描绘春天鲜艳繁杂的色彩,而是运用“青”“白”两色,浓淡相间,显得宁静而幽远,使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以“青(绿、翠、碧)”,“白”两色作基色, 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邢桂州》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白石滩》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野望》“深巷斜晖静,闲门高柳疏。”《济州过赵叟家宴》等,青白对比,化纷繁喧闹的世界为宁静,化绚丽多彩的自然为素淡,他的审美情趣及当时的心境使得诗意宁静,淡远,空灵,充满了禅家的寂然意味。 2 动静之对比 王维特擅长营造一个寂静的世界,然而再给予这个寂静的世界以生命的律动。他创作的这首田园诗一开头便把大背景设定在落日之下,整个世界开始“回归”于宁静,但在宁静的暮色气氛中,却充满了动感,充满了生命的感觉。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照”“归”“念”“候”“雊”“眠”“荷”“语”,这些动词使诗中所构建的画面具有了动态的连贯性,动和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静态的墟落与动态的斜阳相对比;静态的灰白穷巷与动态的回归牛羊相对比;静态的野老与动态的牧童相对比;静态的眠蚕与动态的野鸡相对比;浸没在暮色中的绿色田野与质朴纯真的农夫相互之间热情的话语相对比。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画面充满了真实感和生命感,一幅“田园暮归”图在静美中充满了活泼泼的生机,却自始至终又给人以和谐闲适之感,禅的意味本不是空寂而是内心生活中的生命感觉,这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和审美情趣息息相关。暮色中的农家生活,色彩看起来似乎是单调和孤寂的,但画面中展现出了一系列有动感的生命,并让这生命在这自然本色的画面中静静地流淌,让人悄然感知到诗人内心充满的那份欣然喜乐,和从中获取的那份心灵的宁静、放松和安逸。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总是能营造出一个个寂静世界,然后在寂静的世界里给予强烈的动静对比,以静衬动,以动衬静,让读者在这幽静的世界里怦然心动:“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夜静群动息,时闻隔林犬”《春夜竹亭赠钱少府归蓝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他的一首《鸟鸣间》更是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空旷寂静的春山夜晚中充满了生机,如果没有一颗宁静的心,怎能感知这安详静谧世界中生命的律动和一片生机呢!这与诗人闲适、孤寂的心境和所追求的佛教精神——“空”的境界是和谐相融的。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纯用白描,自然清新,宁静恬淡,生机盎然,达到了诗画合一的艺术境界。 3 虚实之对比 在中国画中有“阴阳相生”、“虚实相生”之论法。它是一对矛盾,有虚则实存,有实则虚生,这样才能达到生动自然,使画面具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生命力和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气势。 诗画相通,王维把绘画艺术中的虚实转换艺术手法运用到了诗歌创作之中。“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从实处着眼,虚处留意,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达到意外之意,画外之画的“虚境”。在《渭川田家》这首诗中,他以素淡的朦胧暮色作为画面底色,把自然纯朴的景物加以组合描摹,在对自然景物描摹时,只突出景物的某一实景,而把更多丰富的景物用虚化的方法处理,达到虚实互换的艺术效果,从而向我们展示出一幅清幽淡远的农家“暮归”图。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首两句诗人视觉由远及近,描写了夕阳斜照下的村落和穷巷牛羊晚归的景象,首句是整首诗的大背景,统摄全篇,境界开阔。这两句虽实是写景,但有村落必有人家,有牛羊必有牧童,对人物进行了虚写,让人产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余晖映照下的村落十分宁静,却充满无限的生机:小村炊烟袅袅,勤劳的农妇们正忙着做晚饭,等待着放牧牛羊的孩子和农田干活的丈夫归来,暮色的小村充满了浓浓“归家”的暖意。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年老力弱的老人这时在做什么呢?正靠着门扉望着远处,心心念念牵挂着放牧晚归的孙儿。这种散发着浓烈泥土芬芳的朴素情感,深深感染了诗人。在这黄昏的时间里,一切都在“思归”,一切都是那么的纯朴而温馨。这也包括: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诗人视听觉并用,虚实相间。在寂静的田野里,正在抽穗的麦田边传来一声声悠长的鸣叫声,让人联想到野鸡呼朋唤友急于结伴归巢的情态;白胖胖的蚕宝宝吃够了嫩嫩的桑叶正在睡眠脱皮,让人联想到它们不久将吐丝作茧营造自己的安乐窝。这些虚实相间的景物描写,都预示着农夫们辛苦忙碌后即将等来的丰收成果,字里行间充满了诗人轻松和欢悦的心情。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诗人再一次由景写到人,田地干活的农夫们辛苦了一天,荷锄回家,路上相遇,免不了相互招呼,谈什么呢?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语依依”三字凸现了农夫之间话语气氛的亲切自然,甚至乐而忘归。他們之间这种如自然般的纯正朴实而温暖的情谊实让诗人羡慕啊。以至于诗人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喊出了:“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如果说诗的前八句从各个角度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暮归”景象,让诗人颇生“羡闲逸”之情,那么最后一句则深刻点出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与企盼。眼前的农家“闲逸”生活图景深深触动了诗人内心,不免联想起自己在朝为官的坎坷,政治抱负无法实现的苦闷,隐居乡间独享清闲的无奈。故满心惆怅发出了“式微”的呼喊:什么时候自己才能回归一心向往的地方?全文从内容上进行了对比。这种对比起到了反衬的作用:暮色降临,人人皆有所归,享受那其乐融融的生活;而诗人独独离乡别亲无所归,独自在外过着孤单寂寥的日子;人人皆有自己生存的位置,而诗人奋斗一生至今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诗人吟诵《式微》一句,由实到虚吟出了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反照出他此时隐居乡间的矛盾心理。 虚实转换的艺术手法,把自然界中最优美、最动人的画面,用精致疏淡的手法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充分想象的空间,充分感受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无穷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陈玉英,高级讲师,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