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视角的大学生求知模型“无知—未知—已知—真知”之应用
范文 摘 要:高校新生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心理知识、心理能力与心理素质皆有了较大的提升。基于此,特引入“无知-未知-已知-真知”之求知模型,并阐析其理论内涵,揭示其应用与推广价值,以期理论指导实践,使课程教学效果及心理健康教育成果最大化。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视角; 求知模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校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扬帆起航”特色成长辅导室(湘教通〔2017〕21号文件,立项编号:17C33)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关于思想提升辅导(思政教育),学业发展辅导(学习指导)模块之探析])。
当前,各大高校所有大一新生必修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通识教育类基础课程,其普遍开设与精心教授,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与承受挫折等心理能力的增强,及心理知识、心理素养与心理品质的拓展与提升。而人之一生,纵观全程,自其胚胎成熟,直至出生成长、成人、成才、成功,乃至最终“成仁”,所经历的人生之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种得失成败、各种心路历程,或获知、或获情、或失意、或失行…… 如此种种,其心理状态之调整,心理导图之完善,莫不囊括于“无知-未知-已知-真知”这个求知模型之中。如是,该求知理论模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之应用与推广价值可见一斑。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之指导思想
人的灵魂是思想,而思想的基础是心理,不断提升心理素质应当成为当代大学生的首要追求。因此,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意义重大,任重道远,这也完全符合党中央、教育部确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即:应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注重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精神为指导理论,以心理学基本知识为基础理论,并借鉴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关注大学生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
众所周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落实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尤其需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严格遵循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系列活动精神,大力构建现代高校的“大思政”与“大学工”之良性格局,积极引导学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学子“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言之指导精神,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此,“无知-未知-已知-真知”这个学习求知的理论模型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教学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则显得更加突出,更为重要。
二、“无知-未知-已知-真知”之内容阐析
“无知-未知-已知-真知”,从其内容而言,主要包含四个阶段与三个过程,四阶段即无知阶段、未知阶段、已知阶段、真知阶段,三过程即“无知-未知”之求索(立志)过程、“未知-已知”之求知(拼搏)过程、“已知-真知”之求真(突破)过程。
(一)四阶段之实然解读:
1、“无知”阶段:这是一个阶段,也是一种状态,处于这种情形下的个人是懵懂的、茫然的,甚至是麻木的,他们无目标、无方向,自然也就无痛苦,好比天地玄黄、混沌未开……他们对于某一领域的知识,或某一业界的行情,或某一历程的见闻,从未涉及、从未了解、从未关注;此刻,他们对于它们而言是无知的,他们不仅不知道,而且还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未知”阶段:经历了漫长的“求索”过程之后,时空转换,状态重生,譬如拨云见日、清风沁心、醍醐灌顶、清澈空明,这个阶段的个人,其认知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与提升,他们觉醒了,有意识了,知道了自己不知道,出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他们凝神聚力、动力强劲,确立了可行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孜孜不倦、绝不懈怠!
3、“已知”阶段:经历了艰辛的“求知”过程之后,筚路蓝缕,以启圣殿,牛刀小试,硕果初尝,此刻的他们异常清醒,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虽然他们知道了自己知道了,但是深知自己目前所获得的知识还远远不够多、不够深,也不够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他们的追求,强身健体、磨练心志是他们的目标,一切还有待磨砺、充实与完善!
4、“真知”阶段:经历了突破性的“求真”过程之后,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大浪淘沙,问鼎高峰的他们知道了自己真正知道了,掌握的知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更加接近真理了,理性透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此刻的他们致力于将各种知识上升为理论,应用于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也在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良性发展,臻于完美。
(二)三过程之应然测意: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之人生三种境界(读书三境界理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北宋晏殊《蝶恋花》)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蝶恋花》)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疾《青玉案》)此第三境也。窃以为,“求索-求知-求真”之学习三过程与王国维先生之读书三境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似可遥相策应,或收异曲同工之妙!
1、“求索”过程:从“无知”到“未知”,从混沌茫然到清澈觉醒,这是一个历尽无穷试误与不尽劫数,以致思维洞开、思想顿悟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即如屈子所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求索之路,孤寂彷徨,前路未定,方向未明,然使命在肩、须臾不忘,遂惆怅立志、确定目标,是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第一境也!
2、“求知”过程:从“未知”到“已知”,这是一个艰苦奋斗、拼搏付出的过程,也是一个磨练心性、增强本能的过程,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时,沉浸其中者,尽管会很苦、很累,或许还会很痛,但他们一定是快乐、幸福的,因为他们有方向、有目标,并能为之顽强拼搏、倾力付出,即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第二境也!
3、“求真”过程:从“已知”到“真知”,这是一个最能体现“工匠精神”,力求精益求精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的过程。真之一字,至善至美,于教于学,莫过于此!诚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者,旨在攻坚与突破。在于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融会贯通,举一隅而能以三隅返也!如此,则德可立、功可立、言亦可立,犹至“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第三境也!
三、“無知-未知-已知-真知”之实践应用
关于现代高校学生“无知-未知-已知-真知”之求知理论模型,具体应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课程设置和授课计划的每一个专题与每一个章节,诸如大学期间生涯规划、学习心理、人际交往、恋爱心理、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格发展、生命教育,以及压力管理和挫折应对等内容的学习与掌握,都可以运用“无知-未知-已知-真知”之良性循环的求知理论模型来指导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调动自身的心理因素(通常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以及兴趣、爱好、动机、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促进心理课堂的师生互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使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形成合力、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力争在每一节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上,都能最大程度的实现以思想点燃思想,以灵魂触碰灵魂,以自由呼唤自由,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以博爱成就博爱;并能真正使心理课堂的教、学过程更多的呈现出一种生命积极向上的情态,引发学生内心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给予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生命形式以足够多、足够真、足够美的关注、尊重、接纳、满足、善待和成全。
参考文献
[1]胡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8):210-211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李明华(1983-),男,湖南邵阳人,高等教育学硕士,二级心理咨询师,湖南外贸职业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