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信息查询系统的分面导航设计研究 |
范文 | 邱明辉 〔摘 要〕[目的/意义]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者在信息查询系统分面导航的设计和评价中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却一直处于分散杂乱状态,不能很好地指导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方法/过程]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根据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框架,从系统、任务、用户等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分析综合。[结果/结论]由此组织成一个支持信息查询系统分面导航设计的知识体系并就其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關键词〕分面导航;信息查询系统;系统设计;可用性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10.012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10-0078-07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Despite th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evaluation of faceted navigation in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 in the past 50 years,very little systemic analysis has been made on the research findings.Due to the discreteness and the isolation of the current research findings,it is very difficult to make use of them to guide the design of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Process/Method]This paper applied literature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method to analyze and summarize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in terms of systems,tasks,users,etc.according to the context framework that affects usability of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Results/Conclusion]A knowledge system that supports faceted navigation in 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 would be set up and some relative suggestions will also be put forward. 〔Key words〕faceted navigation;information search system;system design;usability 近半个世纪以来,研究者们在信息查询系统的分面导航功能(以下简称分面导航)设计和评价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却很少有人对此进行过全面的分析和总结,导致这些研究成果一直处于分散杂乱的状态,不能很好地指导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针对目前的情况,本文利用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框架,把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有关分面导航设计和评价的研究成果分析、综合、组织成为一个体系,并就分面导航的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1 相关研究 传统的信息查询系统如图书馆的OPAC虽然没有分面导航,但往往在查询前需要限定内容范围或语种范围,这实际上就是具有初步分面导航的设置,也就是说信息查询系统其实早就有分面导航了。分面导航整合进信息系统后,不仅增加了查询的方法,丰富了查询的表达性,而且提高了查询的效率,优化了查询的用户体验。下面大致从技术和使用两个方面对信息查询系统中分面导航的研究成果展开回顾。 1.1 技术方面的研究 从技术方面研究分面导航的重点是如何生成分面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起,研究者们就开始研究查询结果的自动分类及自动聚类问题[1]。Scatter/Gather系统是一个开发得比较早且进行过交互测试的自动聚类系统,Cutting等[2]的研究表明,自动聚类虽然在速度、准确性方面存在问题,但受试者能够识别自动聚类生成的最相关类目,在信息查询上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类似地,Kki[3]在研究Findex自动聚类系统后发现,当排序不能很好地处理查询结果列表时,自动聚类生成的类目能在限定查询结果范围上发挥有效的作用。 有很多研究是关注如何利用现有的分类系统生成分面体系。如Mcgrath[4]针对如何把图书馆目录中的LCSH标题词应用于分面导航的问题,在系统设计、标引方法和标题结构等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在FRBR原型系统的研究[5]中,则探讨了如何把MARC记录中的字段转化为不同分面的方法问题。 有不少研究则是关注如何呈现分面体系。如Sandvold[6]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提炼出带多选框的分面查询、带单选按钮的分面查询和列表交叉选择分面查询3种分面查询设计方法,对如何设计组面内选项的关系、组面内选项的数量及组面内选项的显示提出了具体的指引。Lemieux[7]总结了组面深度和宽度、组面及其选项数量的关系,他认为,由于屏幕空间有限,当组面数量比较多时,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组面及其选项都显示出来。 1.2 使用方面的研究 分面导航在帮助用户理解信息空间、选择查询主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Wilson[8]在考察用户使用mSpace系统后认为,分面有助于用户理解馆藏结构,构建更具有表达性的检索式。Capra等[9]为美国劳工统计局网站设计了普通主题界面、简单分面界面和图形化的分面关系界面3种界面,要求用户分别利用这3种界面完成简单查询任务、复杂查询任务和探索查询任务3种任务,从中测试各种界面对任务的支持情况和用户与界面交互的感受。研究表明,分面可以帮助用户缩小查询范围,把握信息的总体概念;用户们虽然接受分面界面,但仍喜欢熟悉的普通主题界面;自动分面查询并不一定适合各种情况,但其效率和效益优于人工标引的结果。 分面导航在信息探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Kules等[10]测试了受试者视觉驻留在OPAC界面搜索区、分面区、结果记录区、面包屑区、导航链接区、排序区、提示区和选择框区的情况,发现受试者花费在分面区的时间大概相当于花费在处理查询结果时间的一半。受试者认为分面有助于查询主题条理化,也有助于深入探讨某一子主题。在查询的某些阶段分面区可能与结果记录区同样重要,甚至可能更重要,例如要从中选择一子主题作进一步探索时,受试者常常在分面区上比结果记录区上驻留更长时间。 当查询结果记录数量庞大时,分面导航能有效地帮助用户找到所需要的信息。Dellit等[11]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利用分面体系进行探查;可以沿着导航路径找到更多相似的结果;可以在浏览的基础上明确查询主题。 以上只是从技术和使用两个方面列出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有关信息查询系统分面导航设计和评价中的一小部分研究成果,还有其它更多的研究成果一直都是处于分散杂乱状态,没有很好地组织起来用于指导信息查询系统的设计。 2 研究框架、方法和概念 2.1 研究框架 在本人以前的研究[12]中,把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因素分为系统、任务、用户和环境4个方面,即为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框架(见图1)。每一方面的含义如下: 2.1.1 系统 系统是指信息查询系统,是决定信息查询系统性能的最主要部分,在本文中特指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分面导航,包括分面来源、分面体系、分面呈现等因素。 2.1.2 任务 任务是指用户与信息查询系统交互的目的,是研究信息查询系统性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任务的目的、主题、结构、维度、阶段等因素。 2.1.3 用户 用户是指信息查询系统的使用者,是研究信息查询系统性能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年龄、性别、知识、经验、专业、职业、生理状况和教育程度等方面,重点是用户具有的专业知识、系统知识、查询知识、认知能力等因素。 2.1.4 环境 环境是指除系统、任务、用户以外影响信息查询系统性能的其它方面,主要包括物理、气候、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 为了把长期积累下来的与信息查询系统分面导航有关的研究成果组织起来,本文利用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框架,根据研究成果中有关分面导航对情境因素的不同影响,着重从系统、任务、用户3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综合。由于有关分面导航对环境因素影响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将在另文论述,本文不作研究。 2.2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调查法和文献分析法收集、分析与分面导航设计和评价有关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了OPAC、发现工具和数字图书馆等信息查询系统中与分面导航有关的内容,从研究对象看包括了分面导航的技术研究和使用研究的内容。本文采用文献调查法把这些研究成果收集起来,然后采有文献分析法分析分面导航对情境因素的不同影响,利用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框架综合为系统、任务、用户3个方面。 2.3 相关概念 分面导航又叫分面查询、分面搜索,是指在信息查询系统中呈现分面体系或分面体系中的一部分,帮助用户从组面、亚面或类目出发导航到所需要的记录,方便用户缩小、扩大查询范围或改变查询方向的设置。其中:分面又叫组面,是按照一定特征或维度对某一主题领域进行划分得到的一组类目,每个组面可以划分为若干个亚面,每个亚面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类目,由此进一步细分下去,从而形成由组面、亚面、类目组成的按照一定规则排列的分面体系。由一个组面划分出来的全部亚面称为该组面的选项,由一个亚面划分出来的全部类目称为该亚面的选项,本文中把组面选项、亚面选项或类目选项简称为组面内选项,把组面选项、亚面选项和类目选项合称为组面及其选项。组面的划分必须遵循分类原则,同一个组面的选项其概念外延应尽可能互斥,组面内选项都继承了所属组面的特征,每个组面、亚面或类目都以概念明确、含义清晰的语词作为标识,所有的组面、亚面和类目组成一个连续的、完整的分面体系。值得注意的是,在分面体系中允许同一个概念归属于不同的组面,由此可以增加查询的入口,方便用户从更多途径查找所需要的信息,但应避免出现一个概念的信息分属于不同组面的情况,因为需要选择多个组面进行查询会增加漏检的可能性。 3 系统因素 3.1 组面及其选项的来源 3.1.1 直接来自元数据记录 如作者、主题、出版时间、载体类型、入藏时间、能否通过网络获取、当前是否在馆等组面都可以直接从元数据记录中来[13]。 3.1.2 由元数据记录转化而来 比较常见的是把元数据记录中的分类号或主题词映射到相应的组面中,如把MARC的6XX字段中的形式复分生成读者对象类型组面;把MARC的某些代码转换成组面,如利用043字段生成文献内容的地理位置组面,041字段生成文献语种组面,048字段生成乐器或声部组面,008字段生成语种、内容特征、载体形态、文学体裁、读者对象类型等组面[14]。 3.1.3 通过数据挖掘得到 目前在数据挖掘基础上主要采用自动聚类和自动分类两种方法得到组面及其选项[15]。自动聚类是根据一定的算法把具有某一相似特征的信息聚集为一组,其优点是能够自动聚集相似的信息,自动赋予类目标识,及时反映新趋势新方向,特别适用于处理文本信息;其缺陷是聚类不够准确,标识不够直观,不能很好地揭示出层次结构,分面体系不稳定导致缺乏预见性等。自动分类是以人工方法构建分面体系,然后以自动方法为信息赋予类目标识,其优点是层次清晰,类目标识准确,可以预测组面结构,易于在不同层次类目间转换;其缺陷是采用自动方法赋予的类目标识不够准确,由于预先设置了分面体系,不能及时地反映新趋势新方向。有研究者[16]认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一个设计良好的分面体系与自动分类相结合,其性能要优于自动聚类的结果。 3.2 组面及其选项的呈现形式 3.2.1 组面及其选项的层次结构 组面及其选项的层次结构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一个层次的平面型组面,即在组面下列出所有的类目;另一类是多层次的等级型组面,即在组面下列出亚面,在亚面下列出类目,必要时还可以细分下去,如CNKI的文献分类目录组面、超星数字图书馆的图书分类组面都超过三级类目。等级型组面能够比较专深地表达信息需求和类目内容,但会占用比较多的屏幕空间,增加用户的记忆负担,因此,组面的层次不宜太多,尽可能采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3.2.2 组面内选项的关系 组面内选项的关系即同一组面下的亚面或同一亚面下的类目的关系,可以有单选列表、多选并列列表和多选交叉列表三种形式。单选列表式是指在组面标识之下以列表形式列出所有的亚面和类目,选择其中一个选项后,系统以该选项进行查询并显示出满足条件的查询结果。为了便于识别和区分,有的系统还会在选项前设置单选框,这是在信息查询系统中比较常见的表达组面内选项关系的方式。多选并列列表式是指在组面标识之下以列表形式列出所有亚面和类目,每个选项前设置一个选择框,选择同一个组面、亚面或类目下的一个或多个选项后,选项之间构成逻辑“或”的关系,系统以此进行查询并显示出满足条件的查询结果。多选交叉列表式是指在组面标识之下以列表形式列出所有亚面和类目,选项间概念不一定互斥,每个选项前设置一个选择框,选择同一个组面、亚面或类目下的一个或多个选项后,选项之间构成逻辑“与”的关系,系统以此自动查询并显示出满足条件的结果记录[17]。在设计组面内选项的关系时,由于多选交叉列表式相对比较少见,如果系统中已存在多选并列列表式时,应慎重采用多选交叉列表式的设计。 3.2.3 组面内选项的排列 为了便于浏览和选择选项,组面内选项应按用户熟悉的、可以预测的顺序排列[18],比较常见的是按字母顺序、数字顺序、时间顺序、语义顺序、符合条件的记录数量或选项的点击次数排列。 组面内选项的排列应采用简洁直观的分栏格式,不宜采用紧凑格式。如Flamenco菜谱系统的界面为了节约屏幕空间,根据组面内选项的长度自动计算出栏目的数量,在有的组面下显示一栏选项,有的组面下显示两栏选项,保证在每个组面下显示统一的栏目数量,以便于用户浏览和选择。由于每个组面下只能显示有限个选项,Flamenco一般只显示最重要的或最常被点击的选项,其它选项则要点击“more…”时才显示出来。又如eBay的界面中每个组面下通常只显示出4个选项,除价格组面下的选项按价格区间的升序排列外,其它组面内的选项大都按字顺排列;有趣的是艺术家组面下的4个选项既不按知名度也不按点击次数排列,而是从姓名首字母为L-M的艺术家中选取4个选项按字顺排列,这一排列方法能否提高可用性值得關注[19]。 3.2.4 组面内选项的数量 组面内选项的数量不宜太多,尽可能在一个界面内显示出来。有研究者[20]建议数量控制在50个以内为宜,这样用户不必为浏览、选择选项而滚动屏幕,也无须记住过多的选项内容。当组面内选项的数量比较多时,为了节省屏幕空间宜采用伸缩/隐藏显示法,在缩略显示时选项控制在7±2个之间,其它选项在点击“显示更多”链接时显示出来。当组面内选项的数量庞大,采用以上方法也不能有效解决问题时,应考虑增加组面的层次[21]。 当进入组面、亚面或类目的层次越来越深时,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记录数量会越来越少,这时候有些选项下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记录数量可能为零。为了保持分面体系的一致性,对于查询结果记录数量为零的组面选项仍然要显示出来,这类似于操作系统中的快捷菜单,有些命令选项虽然不可用但仍会显示,只是采用灰颜色以区别于正常的选项。在eBay中当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记录数量很少时,如少于10条时,再用组面内选项提炼查询结果已没有意义,这时虽然仍会显示出组面内选项,但点击选项后不再执行查询操作。 3.2.5 组面及其选项的显示 由于屏幕空间有限,当组面及其选项数量比较多时,全都显示出来既不现实也不必要。例如,如果把组面放置在查询界面的两旁,则需要翻屏才能浏览全部组面及其选项;把组面放置在界面的上方,则需要翻屏才能浏览查询结果。而用户在浏览查询结果界面时更关注的是能立即浏览查询结果,任何包括翻屏在内的操作都会增加用户的负担。因此,在查询界面中显示的组面及其选项数量不宜太多[22]。 另外,由于用户的需求往往集中在有限的几个组面,把组面及其选项全都显示出来不仅会浪费用户浏览的时间,也会增加用户记忆的负担。mSpace系统的做法是根据用户的需求,开始只显示出用户们感兴趣的有限个组面及其选项,其它组面采用伸缩/隐藏显示只呈现组面标识,当点击组面标识后才显示组面内选项,与此同时,在面包屑导航条中按照选择的次序显示出被选择的组面及其选项[23]。另一个例子是eBay在设计面包屑导航条时,原打算用显眼的黑色粗体字,组面标识下的选项用灰色正常体字,后来修改为组面标识用正常体字,组面标识下的选项用黑色粗体字,用以删除组面选项的文本标识“Cancel”也改用图片标识“”。这些细节性的修改不仅能更直观地显示出组面之间的关系,也能更好地理解已选择的组面选项之间的关系;而改用图片标识“”表示删除组面选项的操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标识的含义,避免误把文本标识“Cancel”当成是组面选项[24]。 3.2.6 可视化设计 界面元素的排版布局具有提示作用,能直观地指引用户该做什么、如何去做,因此界面可视化的重要程度不应低估。在分面导航中呈现的信息应在排列方式、放置位置、留白比例和文字的字体、字号、粗细、颜色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既要尽可能多地呈现信息,又要便于区分各种界面元素;组面及其选项的标识要易于识别,易于理解,并且能明晰选项的层次关系;不仅能把用户感兴趣的、点击次数多的组面及其选项呈现出来,而且能与面包屑导航条、查询结果记录列表相结合,把已选择的组面及其选项、可选择的组面及其选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来,在这中间一些细微之处的设计需要反复权衡。例如对于呈现在组面及其选项后面符合条件的记录数量,需要考虑记录数量的字体是用正体、粗体还是粗体,组面及其选项与记录数量是分栏显示还是不分栏紧凑显示等细节问题。当然,最合理的方案应该是在综合考虑上述问题的同时,界面呈现的信息尽可能多,还不至于让用户感到迷茫混乱[25]。 3.3 分面导航的设计原则 3.3.1 慎重考虑宽度与深度关系 在设计分面导航时应慎重考虑组面及其选项的宽度和深度。当类目的数量一定时,通常情况下拓展宽度要优于增加深度,因为同层次的选项比较多时便于用户浏览和计划下一步的操作;而层次比较多时则会使用户一直处于紧张的探索状态,产生难于控制系统的感受。 也有研究者把分面导航中组面的数量与其在网站中所处的位置深浅结合起来考虑。Endeca的方案架构师Tomlinson认为,对处于网站浅层位置的分面导航,设置的组面数量可以少些,组面内的层次可以深些;对处于网站深层位置的组面导航,设置的组面数量应该多些,组面内的层次应该浅些[26]。 3.3.2 支持组面及其选项之间的灵活转换 分面导航要支持用户在不同组面或同一组面内不同选项间的转换,重点是要解决组面及其选项比较多时界面过于拥挤、标识容易混淆的问题,以及用户在多个组面或组面内不同选项间转换时迷失方向的问题。常见的一种方法是当鼠标点击某个组面选项时,显示出该选项下所有等级的类目,其优点是能够显示出所有类目,便于用户从中选择合适的选项,缺陷是当选项数量庞大时需要翻屏才能完整浏览,也不利于选择多个选项。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伸缩/隐藏显示法逐级呈现出从组面到被选择选项的所有类目,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包括展开时如果选项数量过多同样也需要翻屏才能完整浏览,而且用户在不熟悉分面体系时很难选择合适的选项。Flamenco菜谱系统对第二种方法作了改进,它采用逐级呈现分面体系的方法,在查询界面左侧分栏纵向列出组面及已选择的类目,在其下列出该类目所有的选项及符合条件的记录数量,当鼠標指针指向一个选项时,显示出该选项下一级的所有选项,即系统可以同时呈现三个级别的类目;在查询界面的右侧分组显示出查询结果,同时,所有被选择的组面及其选项显示在查询结果上方的面包屑导航条中。 3.3.3 与关键词搜索无缝整合 分面导航如何与关键词搜索相结合成为信息查询系统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27]。有的系统缺乏灵活性,如在执行关键词搜索后可以通过分面导航限定查询范围,但再次执行关键词搜索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查询。这要求系统不仅可以随时进行分面查询,还可以随时进行关键词搜索,并且选择的组面及其选项与执行搜索的关键词将整合显示在面包屑导航条中;用户可以继续使用分面导航或关键词搜索以缩小查询范围,也可以取消已经选择的组面及其选项或关键词限定以扩大查询范围。分面体系还可与关键词搜索的查询词提示功能结合起来,当用户在查询框中输入关键词时,系统能在查询词提示列表上显示与该关键词相关的组面及其选项。这样的设置能减轻用户的记忆负担,帮助用户选择最相关的查询词构建查询式[28]。 3.3.4 与面包屑导航条紧密结合 分面导航与面包屑导航条结合起来后,利用分面导航进行查询的导航策略、搜索用过的关键词都可以通过面包屑导航条反映出来。如在Flamenco菜谱系统的界面中,面包屑导航条把分面导航、关键词搜索和查询结果浏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29],用户利用分面体系连续导航时,导航策略显示在面包屑导航条中;用户在查询过程中可以随时使用关键词搜索,搜索用的关键词也显示在面包屑导航条中;用户在面包屑导航条中可以随时去除某一组面选项或关键词,以扩大或缩小查询范围;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记录显示在面包屑导航条之下,用户可以从中选择合适的记录或者通过面包屑导航条修改查询策略。 3.3.5 与查询结果的处理相互配合 信息查询系统中的分面导航必须与查询结果的处理相互配合,一方面可以灵活地扩大或缩小查询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探索馆藏资源和学习查询知识。如在English等[30]应用Matrix View软件构建的建筑图片库网站中,整合了分面导航和关键词搜索功能。其中,分面导航位于查询结果概览界面的左侧,一共有9个组面,每个组面分为两行,第一行显示出组面和已选择的类目,第二行是当前类目下的所有选项,当用户点击其中一个选项后执行分面导航操作,把查询结果限定在该组面选项。为了便于用户处理查询结果,系统在呈现组面及其选项时要求:当查询结果记录数量不超过50个时,组面及其选项同上分成两行排列;当记录数量在51~500之间时,组面及其选项仍分成两行,但当前类目下的选项按字顺排列;当记录数量超过500个时,组面及其选项仍分成两行,但当前类目下的选项按字顺排列,并增加首字母索引。这样设置的查询结果概览界面把分面导航、关键词搜索与查询结果处理结合起来,直观易用,能有效地探查大型馆藏资源。 3.3.6 查询结果记录数量可以预览 在整合了分面导航的信息查询系统中,要求在选择组面及其选项后可以预览符合条件的查询结果记录数量,具有这一功能的系统支持动态查询[31],能即时显示符合条件的记录数量,能根据记录数量及时调整组面及其选项,以扩大、缩小查询范围或改变查询策略。这一功能还可以帮助用户尝试和理解查询方法,避免下载一些不必要的信息,减轻网络的负载,特别适用于缺乏查询知识或系统知识的用户,同时能使用户获得控制查询过程的感受。 4 任务因素 4.1 支持需求不明确的查询任务 分面导航能够提供有用的线索帮助用户了解信息查询系统的收藏范围、内容结构和组织方法;无须输入文本信息,通过点击鼠标就可以选择或放弃组面及其选项,使用户在探索中逐渐明确信息需求和查询方法。因此,整合了分面导航的信息查询系统有利于用户完成开放性的或者目标不明确的查询任务[32]。Wilson等[33]测试了用户使用Newsfilm Online Archive网站的分面导航和关键词搜索查询影视剪集的情况,发现受试者使用分面导航的次数是使用高级搜索和布尔查询次数之和的五倍;使用分面导航的次数和使用关键词搜索(简单搜索、高级搜索和布尔查询)的次数基本持平,这两种功能还经常交替使用。此外,受试者认为分面导航中呈现出多个组面有助于用户理解馆藏结构,也有助于用户构建查询式。测试还表明,分面导航能够支持探查行为,但受试者并非在不熟悉系统时会倾向于使用分面导航、在熟悉系统后会倾向于使用关键词搜索,实际情况是受试者熟悉系统前后使用这两种功能的次数是基本持平的。 4.2 支持中前期阶段的查询任务 分面导航有助于用户明确查询任务,非常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查询任务的中前期阶段。English等[34]测试了受试者使用Epicurious菜谱系统的简单搜索(没有分面导航)、高级搜索(具有分面导航)和浏览(分面导航)3种界面执行查询任务的情况,发现分面导航在构建查询式和处理查询结果方面与单纯的关键词搜索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还发现具有分面导航的高级搜索界面和浏览界面对处于不同阶段的任务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分面导航适合于高约束查询任务(选择多个组面选项或使用多个关键词的任务)的初始阶段和低约束浏览任务的中间阶段。受试者利用高级搜索界面完成任务时,由于界面中列出了所有的组面及其选项,可以激励用户选用更多的约束条件,还可以把分面导航和关键词查询结合起来,方便用户探索馆藏内容和查询方法,非常适合处于初始阶段的高约束查询任务。受试者利用浏览界面完成低约束浏览任务时,用户选择其中一个组面选项后进入查询结果界面,这时呈现的所有组面及其选项为用户揭示出馆藏的概况,用户可以选择在查询结果中搜索,也可以选择组面及其选项缩小查询范围,还可以点击“返回”按钮返回上一个步骤的界面,非常适合处于中间阶段的浏览任务。 5 用户因素 5.1 与用户的偏好保持一致 分面导航的设计应注意与用户偏好保持一致。用户们普遍喜欢简洁明了的查询界面,如谷歌的简单搜索界面只有一个查询框、一个搜索按钮就成了经典,而对整合了多种功能的高级搜索界面,则会因其界面复杂而不敢轻易使用。有研究[35]表明,把精心设计的分面导航整合到查询界面后,用户们对其评价要高于一般的简单搜索界面。谷歌的简单搜索界面从原来不设置分面导航,到现在增加图片、地图、新闻等类型组面,这一全球最大搜索引擎的变化也表明,用户们对分面导航的作用是肯定的。 5.2 与用户的认知模型保持一致 分面导航的设计包括如何设计组面及其选项、赋予组面选项标识、设计交互方式等都要关注用户的认知模型,尽可能地与用户预设相吻合。如使用分面导航和关键词搜索都可以限定查询范围,但把两种功能结合起来时就会让很多用户感到困惑,不知道是应该选择组面选项进行浏览还是直接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如在Epicurious菜谱系统中查询Sandwiches菜谱时,受试者就不能区分究竟是按菜式组面(Type of Dish)的Sandwiches选项进行浏览还是在查询框中输入关键词Sandwiches进行搜索;又如查询Kosher(合乎犹太教礼仪的食物)菜谱时,这属饮食禁忌组面(Dietary Consideration)的选项,有用户就直接采用关键词搜索得到一道以“Kosher Salt”为原料的菜谱[36]。因此,在设计分面导航时组面及其选项的含义应通过一定的方式揭示出来,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用户的认知模型,否则就可能让用户无所适从。 5.3 支持用户的查询行为 为了便于用户表达信息需求,探索馆藏资源,提高查询满意度,设计分面导航时必须对组面及其选项的设置和排列进行全面的考察[37],通过用户测试、分析使用日志、比较竞争网站等方法,了解用户的查询入口和行为方式[38];了解各组面及其选项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了解各组面及其选项的排列方法对用户完成任务的影响。当组面及其选项的数量比较多时,宜采用伸缩/隐藏显示法,把重要的组面或组面内选项显示出来,把不重要的隐藏起来。 5.4 支持用户可控制 分面导航支持用户可控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采用用户熟悉的分面体系,使组面及其选项、查询结果记录以用户熟悉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前述自动聚类的分面体系,虽然能自动聚集相似内容的信息,自动赋予标识,但用户们对自动聚类的结果并不满意,他们更喜欢使用人工制定的可以预期的分面体系[39]。二是用户在浏览分面体系、在多个组面及其选项间转换以及在与搜索、浏览、排序等功能结合起来使用时应该有一种系统受控制的感受,不致迷失方向[40]。这要求组面及其选项的显示不要过于拥挤,尽可能在一个界面上显示出来以便于用户浏览选择;组面及其选项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次序性和可预测性;通过已选择的组面选项、显示查询式、面包屑导航条等方法帮助用户明确目前所处的位置。 6 总 结 6.1 设计分面导航必须遵循分类原則 要设计一个具有分面导航的优秀的信息查询系统必须遵循分类原则。分类原则包括要根据用户的信息需求设计组面及其选项;对每个组面、亚面、类目的划分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逐级进行;下一级类目具有上一级类目的属性;同级类目的外延要尽可能互斥;类目标识的意义要明确,不致出现多义或歧义现象;同一组面内类目的深度和宽度要综合考虑,拓展宽度优先于增加深度;同一内容可归入多个组面或组面内选项时,要么固定归入某个组面或组面内选项,要么同时归入多个组面及其选项。遵循上述分类原则设计的分面导航,能保持分类体系的一致性和稳定性,支持用户可控制,避免使用户始终处于紧张状态,陷入无尽的探索之中。 6.2 组面及其选项的设置要科学地选择元数据 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分面导航效果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后的元数据质量。前面提到,组面及其选项一是可以直接来源于元数据;二是可以从从元数据转化而来,因此,能否科学地选择元数据决定了以元数据为基础的分面导航的有效性和可用性。有些用户本来对分面导航很感兴趣,但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元数据字段或值,在一翻摸索后只好放弃选择,继续使用更直接的关键词搜索方法[41]。如何科学地选择元数据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一是选择著名的、系统性强的元数据系统,如LCSH、MeSH、中国图书馆分类法、DC、MARC、RDA等;二是根据分面导航的内容和用户使用习惯选择合适的元数据。 6.3 强调书目控制的重要性 要充分发挥分面导航的作用必须强调书目控制的重要性。这里的书目控制主要是指著录规则规范化和著录内容规范化。自从20世纪90年代FRBR模型提出来后,主题标目和分类标目的分面化,RDA取代AACRⅡ,名称规范档、题名规范档和其它各种规范数据的建设,这一系列适应网络环境下书目控制需要的研发成果表明,书目控制不仅应该存在,而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这些成果都可以应用到分面导航中,成为充分发挥其功能的保障[42]。一个典型的事例是由于著录规则实施不统一,有的机构著录由内容类型和媒体类型组成的一般资料标识,有的机构则不著录,结果在分面导航中就会影响内容类型组面或媒体类型组面的查询效果。类似地,著录内容不规范也会影响分面导航的质量。例如,由于作者名称著录不规范,在搜索James Joyce的信息时出现在作者组面的选项就可能有Joyce James、Joyce、James Avery、Joyce,J.A.等形式,用户需要逐个选项比较甄别,不仅浪费时间且容易造成误选和漏选[43]。 6.4 采用可用性工程化方法 分面导航设计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细节,因此,在设计分面导航时必须采用可用性工程化方法。首先,要理解各类用户的认知模型,即用户是如何与信息查询系统及分面导航进行交互的;其次,要针对不同类型的任务,把分面导航与关键词搜索、查询结果浏览紧密地结合起来;再次,要重视用户测试,在具体情境下考察用户是如何理解分面体系,如何与组面及其选项进行交互的。此外,设计分面导航既要遵守可用性原则,又要打破陈规旧律,因为从本质上说界面设计不只是科学,更是艺术[44]。总之,分面导航虽然是一个好工具,但如果不遵循可用性工程化方法进行设计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会增加用户的认知负担。 参考文献 [1]Dumais S T,Furnas G W,Landauer T K,et al.Using Latent Semantic Analysis To Improve Access To Textual Information[C].In: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ACM,1988:281-285. [2]Cutting D R,Kargerl D R,Pedersenl J O,et al.Scatter/Gather:A Cluster-based Approach to Browsing Large Document Collections[C].In:Proceedings of SIGIR92.New York,NY,USA:ACM,1992:318-319. [3]Kki M.Findex:Search Result Categories Help Users when Document Ranking fails[C].In:Proceedings of the SIGCHI Conference on Human Factors in Computing Systems,2005:131-140. [4]Mcgrath K.Facet-Based Search and Navigation With LCSH: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J].Code4lib Journal,2007,(1):23-23. [5]Libraries Australia LibraryLabs FRBR Prototype Demonstration System[EB/OL].http://ll01.nla.gov.au/index.jsp,2016-09-15. [6]Sandvold V.3 Quick Design Patterns for Better Faceted Search[EB/OL].http://www.thingsontop.com/3-quick-patterns-better-facet-design-889.html,2018-05-25. [7]Lemieux S.Designing for Faceted Search[J].Km World,2009,18(3):14-15. [8]Wilson M 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xploratory and Keyword Search[C].In: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ACM,2008:52-56. [9]Capra R,Marchionini G,Oh J S,et al.Effects of Structure and Interaction Style on Distinct Search Tasks[C]In:Proceedings of the 7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ACM,2007:442-451. [10]Kules B,Capra R,Banta M,et al.What do Exploratory Searchers Look at in a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C]In:Proceedings of the 9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ACM,2009:313-322. [11]Dellit A,Boston T.Relevance Ranking of Results from MARC-based Catalogues:From Guidelines to Implementation Exploiting Structured Metadata[EB/OL].http://ll01.nla.gov.au/InfoOnline2007Paper.html,2016-09-15. [12]邱明輝,杨敏,司徒俊峰.影响信息查询系统可用性的情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7,(3):70-77. [13]Sadeh T.User Experience in the Library a Case Study[J].New Library World,2007,109(1/2):7-24. [14]Libraries Australia Library Labs FRBR Prototype Demonstration System[EB/OL].http://ll01.nla.gov.au/index.jsp,2016-09-15. [15]Hearst M.Clustering Versus Faceted Categories for Information Exploration[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4):59-61. [16]Hearst M.Clustering Versus Faceted Categories for Information Exploration[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4):59-61. [17]Sandvold V.3 Quick Design Patterns for Better Faceted Search[EB/OL].http://www.thingsontop.com/3-quick-patterns-better-facet-design-889.html,2018-05-25. [18]Hearst M.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s[C].In:ACM SIGIR Workshop on Faceted Search,2006:1-5. [19]Hearst M.Uis for Faceted Navigation:Recent Advances and Remaining Open Problems[C].In:HCIR 2008: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Workshop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Redmond,Washington,USA,2008:13-17. [20]Sandvold V.3 Quick Design Patterns for Better Faceted Search[EB/OL].http://www.thingsontop.com/3-quick-patterns-better-facet-design-889.html,2018-05-25. [21]Hearst M.Uis for Faceted Navigation:Recent Advances and Remaining Open Problems[C].In:HCIR 2008: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Workshop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Redmond,Washington,USA,2008:13-17. [22]Lemieux S.Designing for Faceted Search[J].Km World,2009,18(3):14-15. [23]Wilson M 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xploratory and Keyword Search[C].In: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ACM,2008:52-56. [24]Hearst M.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s[C].In:ACM SIGIR Workshop on Faceted Search,2006:1-5. [25]Hearst M.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s[C].In:ACM SIGIR Workshop on Faceted Search,2006:1-5. [26]Lemieux S.Designing for Faceted Search[J].Km World,2009,18(3):14-15. [27]Hearst M.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s[C].In:ACM SIGIR Workshop on Faceted Search,2006:1-5. [28]Hearst M.Uis for Faceted Navigation:Recent Advances and Remaining Open Problems[C].In:HCIR 2008: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Workshop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Redmond,Washington,USA,2008:13-17. [29]Hearst M.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s[C]In:ACM SIGIR Workshop on Faceted Search,2006:1-5. [30]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Hierarchical Faceted Metadata in Site Search Interfaces[C].New York,NY,USA:ACM,2002:628-629. [31]Plaisant C,Shneiderman B,Doan K,et al.Interface and Data Architecture for Query Preview in Networked Information Systems[J].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Systems,1999,17(3):320-341. [32]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Flexible Search and Navigation Using Faceted Metadata[R].Technical Report,University of Berkeley,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2003. [33]Wilson M L.A longitudinal Study of Exploratory and Keyword Search[C].In:Proceedings of the 8th ACM/IEEE-CS Joint Conference on Digital Libraries.ACM,2008:52-56. [34]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Examining the Usability of Web Site Search[J].Management,2002:1-10. [35]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Flexible Search and Navigation Using Faceted Metadata[R].Technical Report,University of Berkeley,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and Systems,2003. [36]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Examining the Usability of Web Site Search[J].Management,2002:1-10. [37]Berry S,Lease M.Design Considerations for Faceted Search:Literature Review and Case Study[EB/OL].http://design.unideal.net/annotator_assets/images/FacetedSearchFinal2.pdf,2018-04-20. [38]Lemieux S.Designing for Faceted Search[J].Km World,2009,18(3):14-15. [39]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Examining the Usability of Web Site Search[J].Management,2002:1-10. [40]Hearst M.Design Recommendations for Hierarchical Faceted Search Interfaces[C]In:ACM SIGIR Workshop on Faceted Search,2006:1-5. [41]English J,Hearst M,Sinha R,et al.Examining the Usability of Web Site Search[J].Management,2002:1-10. [42]Chew Chiat Naun.Next Generation OPACs:A Cataloging Viewpoint[J].Cataloging & Classification Quarterly,2010,48(4):330-342. [43]Emanuel J.Usability of the VuFind Next-generation Online Catalog[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11,30(1):44-52. [44]Lemieux S.Designing for Faceted Search[J].Km World,2009,18(3):14-15. (責任编辑:郭沫含)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