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范文 莫莉 罗宏盈
摘 要:文本细读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提高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在新教学改革的大环境下,文本细读法的运用促使小学语文教师继续借鉴中外文本阅读的理论和方法,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人文素养 。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仍存在大大小小的问题。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整合理论和实践,有效地发挥文本细读法的最大就至关重要。
关键词:文本细读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策
基金项目:1.曲靖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与综合能力培养策略研究”(项目编号:QJQSKT2016YB04)成果之一
2.曲靖师范学院重点课程“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项目编号:ZDCK2016006)成果之一
1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存在的问题
1.1 文本的过度细读
文本细读在古有训诂法,即进行逐字逐句的解读,对每一词每一句都进行追本溯源。文本细读主要是从接受主体的文学理念出发,对文学文本进行的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的模式和程序。但由于教师自身理解的不当,一味地对文本进行了过度的细读,而忽视了接受主体小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即使拓展得再多,学生也无法有效地吸收。“审美想象的翅膀不可任意飞跃文本所不许可的界线,艺术的思辨要始终追随原作的情感波涛”。由于教师对文本的过度解读,课堂的容量被不断扩大,导致延伸的内容逐渐远离文本自身的意义,并未对文本进行有效地教学。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乌鸦喝水》一课,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得出乌鸦是通过让石子使瓶子里的水升高的办法喝到水的结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时又补充了石子的密度等知识。这其实是对文本的过度细读,忽视了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结构。既延长了正常的教学时间,学生又无法很好地理解这一知识,导致了无效的教学行为,使学生陷入了思维的困境,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过度的拓展延伸,只关注到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使课堂成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却有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之嫌。著名教育家沈大安认为要上好一节课,正确深入的文本细读是必不可少的。这也从侧面告诉我们文本的过度细读是不可取的。
1.2 文本细读表面化
与文本细读过度化相反的是文本细读的表面化。文本细读表面化颇有不求甚解之意,它是对文本的解读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入到其内涵。教师与学生这双方都只是浅浅地把握了课文的基本内容,教师并没有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已有的生活经历、体验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文本。这样,学生在文本细读后无法重新解构文本并形成自己的感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在把握基础阅读和检视阅读后,应适当发展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的能力。
曾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看到这样一种教学场景:如某教师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提出了以下问题: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问题学生很快能从文中找出来,这些仅仅是文本表面的信息。在《夸父追日》这一课提出的几个问题:谁在追日,为什么追日,怎么追日?设计的这些问题也同样是只要学生粗读课文就能找到答案。这样学生的深入分析、思考能力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发展,仅仅停留在低层次。
1.3 整体阅读代替个人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導通过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进行文本的阅读。教学中很多语文老师的确采取了多种方式来进行合作学习,如集体讨论、集体阅读等。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是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果,但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整体阅读的度,教师会忽略学生在阅读中个人的独特理解、感悟和体会,以整体的阅读代替了学生个人的阅读。文本细读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建立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自我内化,是需要个人的独特思考。
2 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起着连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被全国上下的从事文学教育工作的老师所运用,其中尤以王崧舟老师和窦桂梅老师为佼佼者。结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及名师的课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文本细读策略。
2.1 文本细读,推敲重点字词句
文本细读关注言语。对字、词的品味与推敲,发掘词语中隐含的意义,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充分地揭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抓住关键字词,细细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意义。这样有利于把握文本的主要内容和文本字里行间所要传达的情感。关键字词句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推敲、品味后才能在细读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深层次的价值,学生也能更快地理解文本。
窦桂梅老师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分别从生活现实、文化背景和童话角度三个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通过推敲重点字词句得出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接下来就根据窦桂梅老师《卖火柴的小女孩》的课堂实录,体会其如何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解读文本的。
2.1.1 读课题,解读基本信息
课题有画龙点睛之效,有时能从课题中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什么,课题即是题眼。那么,文本细读法从课题就开始了。窦桂梅老师先出示九岁的刘芊芊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下的诗后,引出课题中的“女孩”,板书并让学生读一读,读完后让学生加上“小”字再读,想想加上“小”字后带给自己怎样的感受。自然加上“小”字后感受就不同了,所以我们要细读“小”这个字。
这个“小”字细读后,可以看出:第一,女孩的年纪很小,还是个孩子;第二,女孩的身材很瘦弱,个子矮小;第三,女孩的家庭很贫困,她很贫困,社会地位低。最后补充完整的课题“卖火柴的小女孩”,这又给你怎样的感受和印象呢?窦桂梅老师这时又回归文本,让学生打开课本进行全文的阅读,读完后再谈自己的感受。
通过文本细读法解读课题,窦桂梅老师很好地把隐藏在课题中的丰富内涵都挖掘出来了。我们从课题中读出的信息就抓住了课文的一些关键点。
2.1.2 重视环境描写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一部写人的童话作品,里面有必不可少的环境描写。广义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童话的开头就这样直接描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当时的环境。一句话中的“冷”、“雪”、“黑”就简单地交代了,但我们仍有很大的空间去细读、研读文本。“冷”字交代了天气,“雪”字交代了季节,“黑”字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接下来,窦桂梅老师让学生分别再读冷,冷极了,加上“雪”和“黑”。通过这样的细读,窦老师让学生体会到冷的程度。并通過能不能去掉这句话引导学生感觉环境描写的重要性。环境如此恶劣,暗中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性结局。这有效地培养学生通过重点细读发现重点词后面传递的信息的能力。
2.1.3 理解人物形象
人物描写一般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有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有给过她一分钱。”窦老师出示这一自然段,让学生细读,关注到了: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是赤着脚,一双小脚是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引导学生感受到在这样寒冷的天中,小女孩的处境是多么悲惨呀;“兜着”、“拿着”“谁也没有买过”等动作描写强调了社会环境的冷漠,而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寒冷了,这对于小女孩来说是雪上加霜的。人情的冷漠更能毁灭一个人,正如《祝福》中的祥林嫂。
2.2 文本细读,重视情感体验
学校里的学习并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在教学时,教师要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细读文本、走进文本,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感悟蕴含在其中的情感。
“文本细读是一种方法,一种技术”。王崧舟老师一直是诗意语文的积极倡导者,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即细读把握文章的情感。《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已有许多教学上的阐述,但王崧舟老师另辟蹊径,演绎了不同的美,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富有诗意。
关键词句在文本中能准确表达文章的中心主旨,体现作者的情感。“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王崧舟老师紧扣住这一句中“不可估量”这个词语来细读。王老师指导学生读这一句话时让学生抓住这句话中的两个“不可估量”,体味其中的滋味,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痛惜、痛恨、悲哀的情感,通过细读生成情感,从而生成诗意语文课堂。另外,王老师也抓住“有”这个关键字,让学生通过文本细读体会到昔日圆明园的金碧辉煌、美轮美奂,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当圆明园毁灭后更能为圆明园付之一炬的悲叹惋惜之情添上浓厚一笔。王老师的文本解读是言以尽象,象以近言,是紧扣重点字词、立足文本本身的诗意文本细读。
窦桂梅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在这两个案例中运用了一定的策略进行文本细读。与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有异曲同工之路。批评家似乎是在用放大镜读每一个字,捕捉着文学词句中的言外之意、暗示和联想等,其步骤大致分为三步:首先是了解词义,然后是理解语境,再次是把握修辞特点。
2.3 文本细读,平衡把握整体与细节
一篇好文章一定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其中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不能稍有移动或增减。这提示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不能仅仅关注细节,而忽视了整体,否则会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的错误。深入作品就必须研读细节,感受作品深层次蕴含的魅力。所以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我们只有平衡把握整体与细节,才能更加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在意义和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
《燕子》一文中“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俊俏的翅膀,一条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这段话是对燕子外貌的描写,在通读全文后,可以体会到“我”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天的热爱,但如果不联系整篇课文仅仅从这段话解读的话,我们只能读出“我”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小学生正处于语文学习的起步阶段,对于语文的学习是有一定难度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仅能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还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有所提升,同时让学生学会了有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267.
[3]蒋成瑀.语文课读解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孙绍振.名作细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缪剑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细读方法的实践与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1:1.
作者简介
莫莉,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文学科教学论,曲靖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