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研究 |
范文 | 尹洁 唐芳贵 摘 要:目的 了解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方法 选用岳冬梅等人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和董光恒等人修订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湖南省某普通中学300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初中生的母亲更偏向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父亲更偏向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2)初中生较高频率使用关注计划、理性分析等情绪调节策略,较低频率使用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情绪调节策略;3)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一定的正、负相关关系。结论 1)当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依然遵循“严父慈母”的传统特征。2)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整体呈积极态势。3)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一定关系。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亚健康家庭环境下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15YBA051)阶段性成果。 1 前言 初中阶段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处在这个阶段的孩子因对身心各方面的高速发展尚不适应,情绪状态极不稳定,易引发各种冲突和问题。个体若长期处于波动不安、不适的情绪狀态,身心健康势必受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情绪调节。而在影响初中生情绪调节的众多因素中,家庭因素尤其是父母教养方式尤为重要。本研究拟通过调查研究,了解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策略现状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以期研究结果为家长完善教养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促进亲子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促进初中生人格统一、和谐发展。 2 研究设计 2.1 样本 本研究以湖南省某普通中学初一至初三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制作和发出问卷共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率为92%。 2.2 工具 2.2.1 父母教养方式评定量表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采用的是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由国内岳冬梅等人修订的中文版。① 2.2.2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CERQ)中文版的修订者是董光恒、朱艳新、杨丽珠等,全问卷包括9个维度18个项目,据检测此问卷的信度良好。② 2.3 程序 本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主要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父母教养方式的总体情况 由表1可知,在本次样本调查中,母亲更偏向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父亲更偏向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两者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2 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总体情况 从表2可知,在本次样本调查中,初中生较高频率使用关注计划、理性分析等情绪调节策略,较低频率使用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情绪调节策略,整体呈积极态势。 3.3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分析 表3表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中自我责备与父亲偏爱被试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接受与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反思自我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积极关注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偏爱被试、拒绝否认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关注计划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积极重评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理性分析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偏爱被试存在显著正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拒绝否认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灾难化与父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责备他人与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 表4表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中自我责备与母亲拒绝否认、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接受与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反思自我与母亲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积极关注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关注计划与母亲过分干涉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积极重评与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理性分析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母亲惩罚严厉、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灾难化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母亲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责备他人与母亲情感温暖理解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 4 讨论分析 4.1 关于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现状的讨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依然遵循“严父慈母”的传统特征,母亲更偏向情感温暖理解、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教养方式,父亲更偏向惩罚严厉等教养方式,这固然与我国自古至今一直沿袭的“男主外、女主内”家庭分工模式有关,同时也受男女性别差异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女性相对于男性更敏感、情绪感受性更强,因此母亲教养孩子既注重情感沟通,又容易关注担忧过度,父亲则相对简单粗糙,要求高。 4.2 关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现状的讨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较高频率使用关注计划、理性分析等情绪调节策略,较低频率使用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情绪调节策略,整体呈积极态势。发展心理学指出,个体一生会经历两次生长高峰期,青春期是第二次生长高峰期,初中生不仅在生理上高速发展,而且还历经社会化高速发展,身心各方面都开始彻底摆脱童年期的烙印而趋向成人。同时,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少年期个体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初中生正是专注于探索自我,由外至内了解自我的时期。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度慢慢降低,对强大和成熟的渴望日益增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懂得自我约束与蜕变成长,故往往能较常使用关注计划、理性分析等相对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虽然,初中生们也会使用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情绪调节策略,但总体而言,“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的情绪基调呈积极向上态势,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自我中心性较强,又注重同伴交往,珍惜同伴友谊,故使用灾难化、责难他人等相对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频率较少。 4.3 关于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关系的讨论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父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是有一定相关性的。首先,父母采用情绪温暖理解等积极教养方式,孩子能从父母身上得到安慰与支持,其自我力量、安全感会较强,遭遇消极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会较好,也能充满信心地选择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整心态、解决问题;其次,父母采用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等消极教养方式,孩子容易产生惧怕,不敢接近父母,做事谨慎小心,苛求完美,一旦失败就会很恐慌,害怕被惩罚;经常拒绝和否认孩子,更会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产生自卑心理。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巨变的关键期,自我认知不够准确,会渴望从父母那里得到肯定和信任,而自卑则会使青少年不仅容易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其各方面发展都会受不良影响。第三,父母采用过度干涉和保护的教养方式,会使孩子缺少勇气去独自面对问题,会更多依赖父母或朋友,也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同时会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比较难以主动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制定计划,解决问题,更难以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第四,父亲采用偏爱被试教养方式常常也能促进孩子采用一些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可见父亲给予孩子足够甚至偏多的关爱,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承担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五,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青少年情绪调节策略的采用关系较显著,可见母亲觉察、克制自身的养育焦虑,避免以爱为名,过度干涉保护孩子,从而导致孩子采用消极的情绪调节策略尤为重要。总体而言,研究发现,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采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父母消极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采用消極的情绪调节策略具有一致的相关性。 5 结论建议 5.1 结论 1)当前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依然遵循“严父慈母”的传统特征。 2)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整体呈积极态势。 3)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存在一定的关系。 5.2 建议 1)父母要给予青少年充分的温暖理解与关爱。父母要了解青春期个体心理发展特点及成因,耐心、积极地关注青少年的各方面,学会感受、理解他们的感受并给予高度重视;适时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帮助他们塑造充足的信心;要正面解答青少年的困惑与疑虑,及时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总之,要探索发展亲子关系中的朋友情谊,获取彼此的信任感。 2)父母要结合实际,提出适度期望。个性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父母需要细致地发现自己孩子的特别处、闪光点,积极理解并培养孩子的兴趣,提出适当、适度的期望,切忌越俎代庖,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施加沉重的负担。学习上,要学会做旁观者和支持者,引导孩子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给他们一个逐步上升的空间,帮助他们脚踏实地,扎实基础。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看待得失、乐观向上的良好心态,积蓄内在心理力量。 3)父母要学会放手,遵守亲子边界。青春期个体的独立意识日渐增强,独立思考能力也开始慢慢具备,父母要及时觉察自己参与孩子学习生活的程度,明确亲子关系的边界,尽快从参与者身份转变到旁观者和支持者身份。这时父母要做的就是成为孩子坚实的后盾,可以身教,也可以成为“潘多拉”神盒,在孩子求助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要不断自我暗示:“不历经风雨,怎能见到彩虹”,孩子只有学会独立,拥有足够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自信自强,才能更好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岳冬梅.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编.心理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1993,122-129. [2]张玉娜、冯娜娜、王晓莉.青少年认知风格与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N].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12). [3]Master Jc.Strategies and mechanisms for the personal and social control of emotion[J].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 regulation and dysregulation,1991:182-207. [4]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01:72-74. [5]邹玉龙.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01:145-146. 作者简介 尹洁(1980-),女,湖南祁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