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智能化变电站项目管理实践
范文 卢连晋+等
摘要:在电网中,变电站将用户与发电站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且保证电网的稳定运行。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更新,智能变电站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了电网建设中。本文根据具体的工程实践,说明智能变电站在项目管理中的情况,并针对工程实践面临的困境,分析过程管理的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 项目管理 标准化 信息化
0 引言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电网公司的智能变电站发展状况,得到较大转变,设备的标准化管理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智能变电站的项目管理实践仍处于“新兴加转轨”阶段,与新技术配套的制度及措施不到位、不完善的情况仍然存在。特别是传统的工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发展的需求。因此,针对当前应用的情况,基于现场实际进行分析,找出制约智能变电站管理中的问题,有效策划工程方案,实现项目管理的标准化、信息化。
1 概述
智能变电站是由智能化一次设备(包括电子式互感器、智能化开关等)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是智能电网的物理基础,也是调度中心的信息采集和命令执行单元。由于IEC61850的推出和应用,推动了智能变电站的标准化建设,使得各类二次设备以标准的方式建模和通信,实现统一的信息交互。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的一个重要节点。智能变电站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全站信息数字化、信息共享标准化、高级应用互动化”等重要特征。因此,工程建设也具有一定的特点。
2 智能变电站工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现场工作要求较高
由于当前电网建设市场竞争激烈,个别企业在传统变电站施工时,为降低成本,现场技术管理人员往往较少,容易造成安装质量不高,运行周期不长的现象。而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中,安装与调试相对于原来的施工管理来说,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的控制设备在制造厂内完成联调,运至现场安装后,接上光纤,增加少量的调试工作,就能够完成项目施工。特别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将保护测控装置就地化后,整个二次回路的联调均在制造厂内完成,现场调试时间能够大大减少,不但保证安装、调试质量,更能够有效缩短建设周期。
2.2 二次设备安装策略不到位
在当前的智能变电站的施工过程中,二次设备的设计与配置就与传统的变电站施工管理,有着明显的差别,由原来的集中化布置正向智能化、分散化、就地化发展。在进行施工时,就要遵循设计要求,具体新设备特点,调整安装策略。
在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中,要求各类智能组件室能够满足二次设备全天候检修及消缺的需求。由于要充分考虑无人值班,因此对于二次设备安装过程的质量要求,就显现更加迫切。包括测温光纤、防雷、设备健康状态自诊断技术的应用,都对安装管理有了更加苛刻的要求。对于重要保护设备的施工,要确保个别关键元器件的安装质量,防止潜在的设备缺陷。对于新设备的调试,尽量要求厂家提前介入。
对于安装质量的控制,现场的管理活动应当分为一次设备与二次智能设备的施工。对于一次的关键设备的安装应当是在厂家的指导下完成,特别是GIS设备的安装,尽可能缩短工期,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包括信号电缆采用屏蔽电缆,二次电缆与一次电缆分开敷设。特别是在电缆沟道的施工中,要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分别放置,光缆也要进行专门的通道。
2.3 现场工程管理方式有待改进
在智能变电站施工中,往往在安装与调试的工期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误区。由于智能变电站的施工组织设计并不能完全满足现场要求。因此,实时调整、改变必要的管理路线与活动,增加项目管理的动态适应性,以达到工程预期目标。
对施工企业而言,设备问题往往对于长周期的运行影响较大。安装时,应当尽量采用标准的施工工艺。以变压器智能组件施工为例,主变线圈温度、铁芯温度、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在线监测系统、电流、电压互感器的取样数据,能够有效反应运行过程的状态。而对于变压器的保护也是通过GIS来实现的。这样,在这类设备的二次转运过程中,避免出现较大的敲击震动,防止对设备的准确测量产生误差或是元器件损害。其次,在安装测量元件时,应用力平稳,确保牢固;另外,当安装连接时,应该按要求进行,注意施工顺序,在不熟悉设备施工时,有关技术人员一定要进行技术交底。
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条件下,施工管理尽量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充分运用网络对于现场的过程管控加以控制。通过对相应资源的协调与关联,促进在关键工序或是重要节点上,保持适度的竞争优势,促进质量环节的优化与控制。目前较多的施工企业并不重要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在实际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往往把信息管理当做是天气预报,信息通知,没有体现双向交流与沟通的过程。在智能变电站的施工过程中,要明确信息化管理对于精细化质量管控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水平不均衡的情况,显得更有现实的意义。
3 促进智能变电站工程实践的建议
3.1 坚持标准化的管理
智能变电站在功能上要求能够实时监测开关设备、电气控制装置、变电站辅助量,电量计量等参数,通过多路数据传递和报警通知。要实现此项功能,保护、监视和控制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且在一个分布式保护和控制系统内。作为项目管理人员,智能变电站的现场作业人员的专业能力也存在着持续发展的空间。
现有的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传统的变电站施工过程管理中,直接上升到智能化变电站的管理工作,系统的专业学习还有一定的差距。事实上,智能变电站的施工管理包括电、光、机械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的协同应用,任一个环节出现异常,都可能影响建设质量与工期。
智能变电站的安装作业人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应进行智能化变电站相关专业的培训学习,增加标准化的技术管理能力,提升个体的综合素质,达到能熟练地对智能设备进行安装工作,保证项目施工的关键节点,坚持项目管理的标准化,实现过程管理的可控,能控,在控。
3.2 树立信息化的管理模式
为了解决常规变电站信息分类繁琐、管理复杂的问题,智能变电站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根据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模式,经过与传统变电站的管理比较,总结出智能变电站信息建设管理模式的方法,结合设备厂家的生产技术能力与行业市场特点,与现有的变电站建设管理模式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建设过程风险的现状分析、测评和预防;制定积极的对策与方法,形成标准化的施工方案。
对于智能变电站的信息平台建设而言,要具备综合素质理念,适应标准化、智能化管理的要求。促进现有的技术管理人员在转型发展中,转变思想。另外,在进行智能变电站的劳务分包管理工作时,要着力突出对效益、安全、质量、工期风险的评估,制定预防措施,形成信息化、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在完善管理流程的同时,优化配置设备资源,通过运用标准化、信息化管理生产的原则,不断调整施工管理过程,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4 结语
作为智能变电站的工程来说,如果依然采用传统变电站的管理模式,势必出现管理滞后、效率低下的管理通病。只有转变管理思路,树立标准化、信息化的管理,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减少管理层间,完善管理流程,实现工程管理的升级转型。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