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创新、协同创新与融通创新内涵的探究 |
范文 | 刘红华 【摘 ?要】论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在分析和查阅一定的文献资料基础上,分析并整理出创新、协同创新以及融通创新的基本内涵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等,以为促进多元主体间的创新融通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and consulting certain literature material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and sorts out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integration innov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each other through the literature materials metho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integr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关键词】创新;协同创新;融通创新;内涵 【Keywords】innov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tegration innovation; connotation 【中图分类号】F124.3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0)10-0064-02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各类组织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使各组织的资源、技术、知识等要素实现最佳的利用与匹配关系,需要转变运行机制,创新合作模式,以实现各类组织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最大化。 2 创新内涵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于拉丁语,它是指在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知识和条件,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并创造新生事物和方法,建立一种新的思路与观念,以获取最有益的成果。“创新”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新”包含有三层含义:第一层是指“更新”,即改变旧的事物与内容;第二层是指创造新的东西;第三层是指改变。狭义的“创新”是指突破旧事物,并在此基础上改变或创造新事物。创新最早被应用于经济领域范畴。它是在1912年由美籍奥地利哈佛大学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教授最先提出来的。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来未有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即将“创新”理解为“新组合”:包括采用一种新产品、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获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新供应源、建立新组织形式以及新模式等。熊彼特的物种新组合扩展了创新内涵。但有学者认为,熊彼特“创新”理论的部分内容,早在19世纪的马克思就曾定义过,与熊彼特定义“创新”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的创新理念更全面、更丰富,充满了人文关怀,突破了创新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分析范式,超越了“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追求经济价值实现的这一传统学术观点。“创新”还包含科学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深化与发展了创新理论。从广义上来看,“创新”其本质是实现人的有目的的创造性实践活动。三螺旋理论作为创新研究中的一种新范式,对理解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三螺旋理论是指政产学三方面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彼此相互作用,每一主体保持相对独立,即称为三螺旋。1952年由美国化学家罗伯特·科里(Robert B.Corey)和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与英国卡文迪实验室的詹姆斯·沃森(James Waston)和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最早提出DNA的三链模型,即DNA分子是由三条链缠绕在一起构成的螺旋状结构。随后,美国著名的哈佛大学遗传学家查德·莱万廷(Richard Lewontin)教授在其著作《三螺旋:基因、生物体和环境》中用三螺旋来隐喻三者之间的模式关系。他认为基因、生物组织和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同时都是因和果,生物组织在环境中可通过改变自身特征来适应环境,同时对环境产生影响和改变,而环境在生物组织的作用下不断变化和发展,三者处于一个动态的三螺旋之中,彼此之间互相独立,但又互为因果。此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普切斯分校教授亨瑞·埃茨科瓦茨(Henry Etzkowitz)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勒特·雷德斯道夫(Loet Leydesdorff)利用三螺旋模型成功分析了创新战略中的政学产之间的关系,并发表了多篇文章,介绍和宣传三螺旋理论。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三螺旋理论对国内外创新管理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螺旋理论模型描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中,政产学三个方面在创新中的彼此间相互作用与影响,并密切合作,呈螺旋上升的新关系。三螺旋理论阐释了政产学之间的最佳结构关系,将价值取向不同、运行机制不同的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强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效果,形成新的利益体,促进创新体系的不断提升,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螺旋理论中,产作为生产场所;学是作为新知识和信息系的主要来源,是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的生产力要素;政作为契约关系的来源,确保彼此之间的交换与相互作用,这三个主体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其各自肩负自身职能外,彼此相互合作与影响,打破了不同组织间的界限,形成了混合组织,衍生出新的职能关系,支持并促进其创新和发展。这里学是将知识转化为学习的目标,协助企业创新产品、服务、开发市场,发挥着产业的作用。企业为了提升员工的创新能力,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与合作经营。而政是通过法律、政策行使常规性管理职能,支持企业的发展。在这三螺旋理論中,政产学在互动融合过程中,每次螺旋产生的利益都会被大的螺旋体系接收和利用,使其螺旋体系的结构与功能进行不断调整、升级和优化,促进三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