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路径研究
范文

    林春树

    【摘 要】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公允价值计量可操性、市场基础等问题成为争论的主要焦点,也是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面临的主要挑战。通过深入分析公允价值存在的问题、改革的重点与难点,提出“资产组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有效性以及实现路径。

    【关键词】 公允价值; 计量方法; 资产组估值技术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4)07-0028-04

    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加快了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研究,2011年5月颁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与披露新规则。我国财政部也于2012年6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以期扩大我国公允价值适用范围,实现我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与国际趋同。但是公允价值计量可操性、市场基础等问题仍是当前争议的焦点。为此,笔者基于IASB、FASB以及我国相关公允价值准则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我国后金融危机时代完善公允价值计量的解决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一)国际背景

    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计量准则面临重大挑战,是否继续采用公允价值已成为全球会计界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2008年7月9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在华盛顿召开“公允价值”圆桌会议,针对公允价值会计与审计标准对金融机构与上市公司带来的影响展开激烈辩论。2008年12月30日,美国证券交易监督委员会(SEC)向国会提交了《关于是否暂停采用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研究报告》,认为公允价值以及市价会计不是导致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倒闭的原因,因而不应当暂停现行公允价值以及市价。但是金融危机也对公允价值计量施加了压力,要求采取额外措施,如放宽金融机构对金融工具分类的标准等。2009年4月24日,G20(2008年11月、2009年4月)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原金融稳定论坛)呼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改进金融工具准则、降低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复杂性,并根据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采取一些行动。2008年9月,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

    综上所述,在新时期国际复杂背景下,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正面临巨大挑战与机遇。

    (二)国际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

    1.复杂性

    现行金融工具计量体系是一个个补丁不断充实、重重叠叠的复杂体系,如1995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1999年发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2005年发布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披露》,取代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当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主要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的终止确认;二是债务工具与权益工具区分问题;三是过于复杂。

    2.定价问题

    美国美洲银行CFO约瑟夫·普赖斯在发言中指出,SFAS 157号准则的应用异常艰难,特别是对于抵押债务证券的建立更是举步维艰,因为要找到最佳观测值必须在“统一证券识别程序委员会”(CUSIPS)几千个代码中建立复杂的数学模型。根据SFAS 157号准则,公允价值计量分为三层级次。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与SEC对三层级次研究报告如表1、表2。

    根据SEC调查研究报告反映,金融机构45%的资产和15%的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90%以上的计量是集中在第二层级与第三层级。由此可见,存在活跃交易市场所占比重极小,大部分是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计量技术确认公允价值,这就需要主观判断。因此,定价问题往往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3.审计与信息披露问题

    2002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发布国际审计准则第545号公告《审计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IAS 545);2003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发布的审计准则第101号公告《审计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SAS 101);2006年我国发布了《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虽然审计准则及指南都对公允价值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与意见,但是在实践中对公允价值的确定以及公允性问题都面临重大挑战,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复杂程序。如果审计人员缺乏对公允价值相应的判断与把握能力,将面临巨大“不公允”的风险。

    4.有效性问题

    据欧盟上市公司对IFRS与公允价值运用有效性调查研究报告反映,有60%以上的企业认为采用IFRS对统一证券市场起到确立作用;有30%左右的企业采用并完全理解;在没有采用IFRS的企业中,对公允价值计量有认识的不足50%。基于上述调查数据,公允价值计量有效性并未受到足够重视。

    (三)我国公允价值计量面临的主要挑战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相比,被普遍认为更具决策相关性。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实现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趋同,财政部于2014年1月发布了《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诸多挑战。

    1.公允价值计量的资本市场基础不成熟

    我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许多资产还未能形成活跃市场,未建立起市场平等交易的价格形成机制,特别是许多行业仍以国有资本垄断为基础,导致能源、原材料等价格扭曲,不能真实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与市场供求情况。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美国股市市值占GDP比重为130%,日本、印度、韩国等国家约为100%,东盟国家约为70%~80%,而我国这一数据仅为8%。由此可见,资本市场发育不成熟,多层次金融市场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是影响大范围应用公允价值的重要因素。

    2.公允价值计量实际操作难度大

    新会计准则仅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进行了规范,而且规定内容相当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系统掌握价值评估技术与方法,而且需要作出更多的专业判断。特别是市场交易不活跃或缺乏市场报价的情况下,需要运用现值技术进行估值。这些从理论层面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上存在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以及折现率等无法确定问题。因此,基于现值计量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等原因,公允价值计量全面应用与推广面临重大挑战。

    二、问题分析

    (一)公允价值的层次与计量方法现状分析

    公允价值计量方法在国际会计实践已有20多年,是当前和今后国际会计准则计量方法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体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经济舞台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今后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与方向。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最早提出公允价值“层级理论”。FASB在2006年发布了SFAS 157准则,对公允价值三个层级分类、计量作了明确规定,详见图1。

    根据图1,第一层级是存在活跃市场,以市价为计量基础,可靠性最强;第二层级是存在可观察数据,以可观察的相似资产或负债报价为基础,可靠性较弱;第三层级是不存在可观察数据,即计价不可观察,只能通过估值技术进行分析、测算、评估,可靠性最弱。

    (二)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性问题

    新古典学派创始人马歇尔(Marshall)提出“均衡价格理论”,它是市场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值是由商品的供求状况决定的,即商品的市场需求曲线与供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均衡价格是市场供求自发调节形成的,不受市场参与者控制,因此最为“公允”。

    通过图1可知,第一层级是以市价为计量基础,最为“公允”,但在现行市场条件下,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5%;第二层级是存在可观察、可参照对象,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50%;第三层级是不存在可观察,只能应用估值技术来实现,这类资产或负债所占比例约为45%。

    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是一种专业的科学计量技术,一般比较难以理解,所采用参数多,数据模型较为复杂。正如著名投资家巴菲特(Buffett)所说:“如果我拿起一份年报却读不懂一条报表注释,那么我可能不会——不,我肯定不会投资这家公司,因为我知道他们根本就不打算让我读懂。”

    由此可见,公允价值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资本市场成熟程度、有效性;二是简化第二、第三层级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三是有效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三、完善思路与实现路径分析

    (一)完善思路

    总体思路:通过引入“资产组”概念,应用“市盈率估值法”和“市净率估值法”,实现公允价值第二、第三层级计量方法有效简化。

    概念分析: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应用指南》,“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资产组应当由创造现金流入的相关资产组成。有了“资产组”概念,可以测算出这一“资产组”产生的净收益和净资产。

    数据获取:市盈率、市净率可以参照资本市场同类行业平均市盈率、市净率。根据现行股票、证券等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每个季度、每个年度均需披露企业的财务信息,包括市盈率、市净率,这就解决了市盈率、市净率等数据可获性问题。

    (二)实现路径

    假设P为市值,R为净收益,B为净资产,E为行业平均市盈率,U为行业平均市净率,则资产组估值技术实现路径如图2。

    由图2分析,通过“资产组”概念,利用现行资本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净率,把第二层次、第三层次的资产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核算单元,运用“市价=市盈率×每股收益”及“市价=市净率×每股净资产”原理,测算出“资产组”的市值,再根据“资产组”构成推算出每项资产的市值。

    (三)案例分析

    M电力公司经营火力发电业务,拥有19-1#、19-2#以及19-3#发电机组,于2013年5月拟将19-1#发电机组转让给Z集团。M公司整体发电总容量为19.2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8亿千瓦,其中19-1#发电机组容量为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为2.7亿千瓦。为此,M公司委托X公司进行19-1#发电机组资产评估,为M电力公司资产转让提供价值参考。

    X公司对M公司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如下:

    1.资产组确认

    公允价值估值对象为19-1#发电机组资产,因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基本上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资产组,可以将其认定为最小资产组合,作为一个独立单位的核算单元。

    2.公允价值基准日

    根据M公司资产评估业务约定书,估值基准日为2013年6月30日。

    3.资产组预期利润表(表3)

    4.平均行业市盈率

    根据2013年5月24日《证券时报》披露“上市公司行业平均市盈率统计表(2013.5.24)”,电力行业相关数据如表4。

    5.资产组公允价值确认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M公司19-

    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确认如下:

    由P=R·E公式,推出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为65 587.02万元。

    由此可见,M公司19-1#发电机组资产公允价值估值为65 587.02万元,交易双方以该价格转让是公允的,有效降低了第二层级、第三层级估值复杂性。

    (四)风险评估

    利用市盈率进行资产组公允价值确认,其一般风险评估及识别方法如表5。

    综上所述,运用“资产组”估值技术,能够有效简化估值过程,相关数据具有可获得性、客观性,大大降低估值的主观性与复杂程度,是一种有效的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也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的重要补充。

    【参考文献】

    [1] 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9(9).

    [2] 王岩.马克思的商品供求关系模型及价格理论探讨[J].海派经济学,2010(3).

    [3] 李唯.巴菲特公司治理实践与思想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 戴正宗.公允价值 大势所趋[N].中国会计报,2008-07-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4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