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础会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
范文 | 郭剑媚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118-03 摘要:文章以会计信息为主线,重新构建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结合“微课”的概念,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新设计。按照关键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供学生先行进行分小组自我学习,针对重难点再进行后续的深入讲授和提高;设计平时考核的具体内容;针对不同类别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微课 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 基础会计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的课程,是会计专业和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課程的基础,其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后续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有着重要的影响;该课程同时也是学生形成会计职业技能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对于刚刚接触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讲,学习效果往往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之初,很难形成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缺乏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无法形成专业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方式。本文在对基础会计课程内容进行逻辑重构、合理安排顺序的基础上,结合“微课”和“翻转课堂”,针对不同内容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期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教学内容逻辑重构 基础会计教学内容的逻辑一般都遵循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按照“科目和账户设置、复式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账簿登记、财产清查、会计核算组织程序、会计报表”这样的先后顺序排列。这样逻辑的优点在于有助于学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理论和基本流程,但对于初学者而言,很多专业基础概念抽象,专业理论知识难以理解,往往掌握了核算流程而无法掌握每个流程中具体的工作内容。 以会计信息为逻辑主线,结合会计日常实际工作,对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逻辑重构。在重构过程中,既考虑理论上的衔接和逻辑性,又考虑初学者的接受能力,把基础会计教学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会计基础理论、会计信息初步处理、会计信息整理输出。 (一) 会计基础理论(见表1) 会计基础理论内容,按照罗列的顺序进行讲授。其中第7部分的内容,在介绍时只做简单的讲解,后面在会计信息初步处理部分时,对此部分内容重新进行回顾讲解,做到温故知新,前后衔接。 (二)会计信息初步处理(见表2) 会计信息初步处理内容,其中第9部分到第12部分属于纯理论的内容,第13部分内容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内容。此部分内容建议最好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利用项目实践落实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及记账凭证的填制与审核的知识要点,同时间接检测了学生借贷记账法掌握的情况。 (三)会计信息整理输出(见表3) 会计信息整理输出内容,第14和第15部分内容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建议在会计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授课,讲授和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为主,利用项目实践落实账户设置和登记、财务报告编制的知识要点。第16部分内容也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此实践部分最好能在企业财产清查的时候进行视频制作,让学生对此部分的实际操作进行观摩。第17部分内容也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实践结合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进行。 二、教学模式设计 (一)教学方式设计 根据“翻转课堂”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为“课上”和“课下”互换,先由学生“课下”结合教学视频先学习,然后教师“课上”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进一步拓展学习。这种方式既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又可以为教学内容的深化、学习难度的提升匀出时间。具体做法如下: 1.教学视频制作。对逻辑重构后的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判别,看其教学内容为纯理论还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若是纯理论的教学内容,先罗列出每个章节的知识点,然后按照知识点制作教学视频。教学视频的制作结合“微”课的教学理念,每个视频所包含的知识点不宜多,一般以1—2个为宜,教学视频讲解时间一般以45分钟左右为宜,知识点之间要具有相关性,同时逻辑清楚。若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按照会计信息生成和输出环节罗列知识点,在讲解这部分知识点时要理论教学结合操作演示,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2.课堂教学方式设计。课堂上,教师先按照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拓展学习;然后根据学习小组提交的难点及讨论记录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第三,对学生习题练习中错误率较高的习题进行评讲;最后,通过课堂提问或小测试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形式上,除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外,还要重点安排会计实务操作及随堂的操作错误纠正。 (二)学习方式设计 基于自主学习模式和互助学习模式,先由学生自由组合结成学习小组,每小组以5—6人为宜,要杜绝“搭便车”现象;其次,根据“三段记忆法”理念,同一个学习小组的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先利用课余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的学习,此为第一次记忆;通过每个视频后布置的基础习题,对内容掌握程度进行测试,此为第二次记忆;未掌握的内容,通过个人重复看视频,阅读教材和教辅或小组讨论进行进一步落实,此为第三次记忆。通过三次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学习的效果。小组学生应记录每次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遇到的难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讨论,提升对知识点认识的深度。每个小组集中本小组的学习难点及讨论记录,于上课前一天上交给任课教师,便于教师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难点。 学习的另一方面是做练习,习题的好坏很重要,习题要紧扣知识点,题目灵活,贴近实际工作。习题难度要逐层递进,分为基础习题、能力提升习题和核心素养习题三部分。自主学习结束时,视频后附基础习题,用于检测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课堂教学结束后,布置学生练习能力提升习题,用于检测课堂教学的效果;章节结束后,布置学生练习核心素养习题,用于检测学生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三)考核方式设计 课程考核一般采取期末闭卷考试结合平时考核成绩,平时考核成绩的考核项目没有统一的规定,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所授课程的特点,自己规定平时考核的项目。为了紧扣学习效果,多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本文对基础会计课程的考核方式中的平时考核项目进行了设计,考核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自主学习情况。这部分的考核主要依据网络学习平台上的相关记录,包括视频的在线学习时间、练习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记录等数据。第二部分,课堂学习情况。这部分考核主要依据教师课堂教学的相关记录,包括学生课上回答问情况、能力提升习题和核心素养习题完成情况、与教师交流情况,以及会计实务操作完成情况等。第三部分,项目实训情况。按照会计核算的流程,设计分项目的实训作业。主要包括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日记账的设置和登记、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错账的查找和更正、未达账项的查找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利润表的编制。每个实训项目按照学生完成的态度、完成的质量、完成的情况等给与计分。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一)会计基础理论 會计基础理论内容的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这部分教学内容应当培养学生对会计专业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建立会计专业的基本逻辑和思维方式。具体做法:通过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日常生活的实践经验,培养其对会计基础概念和理论的理解;以贴合学生生活的会计问题为教学起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利用已有的实践经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思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最后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会计信息的初步处理 这部分内容以复式记账原理和借贷记账法为重点。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其内在联系;其次,可以通过视频的录制,生动、形象、直观地展示记账过程、要求、规律,充分提高学习者的注意力,降低学习的难度。最后,给学生展示记账凭证实物,让学生通过模仿顺利地接触会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 (三)会计信息的整理输出 会计信息整理的过程就是登记会计账簿的过程,会计信息的输出过程就是财务报告编制的过程。这部分内容实践性非常强,因此提倡结合实践教学法和理论讲授相结合。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将凭证、账簿和报表分发给学生,让学生边学边练,教师手把手地教,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最后,利用为期一周的基础会计综合模拟实训,将一整套制造业企业的经济业务让学生按照会计核算程序从头至尾地完成,教师从旁指导。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所学的全部知识系统地加以应用,加深了理解和记忆,对会计工作有了初步认识和体验,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础会计作为会计学科的入门课程,对于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内容讲解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归纳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要做到勤思考、勤分析、勤归纳、勤练习,为将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后盾。J 参考文献: [1]初国清.基础会计教学内容重构及教学方法探讨[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3,(2). [2]王飞.基于微课的基础会计教学构想[J].财会月刊,2015,(3). [3]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 [4]邓雪雅,蒋昕,韩露.对基础会计教学思路的思考[J].商业会计,2013,(11). [5]许燕萍.基础会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J].商业会计,2012,(18). [6]吴节.基于微课的高职基础会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错账更正”为例[J].商业会计,2016,(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