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本科实验教学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摘要: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学校的生存发展,实验教学则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高校实验室建设和本科实验教学的现状进行思考,为进一步搞好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本科实验教学提出思路和建议,即“科学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扩大交流”。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建设本科实验教学 1.前言 高校的实验室是实验教学的载体,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学校的生存发展,实验教学则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拓宽学生思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实验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所具有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在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结合高校实验室现状,对高校实验室建设和本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为进一步搞好专业实验室建设和本科实验教学提出思路和建议。 2.高校实验室建设和本科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验室建设中轻规划、轻管理 (1)实验室规划不到位。大多数高校按课程设置实验室,实验内容单一,学生在实验室里学到的实验操作技能缺乏实际价值。(2)实验室管理体制不合理,管理机构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不受重视且水平不高,各实验室的管理模式仍然脱离不开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的框框,存在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不健全不合理,实验人员岗位职责不明确,奖罚激励体制缺乏等问题。(3)仪器设备闲置、重复、浪费严重。随着高校建设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维护”的现象,仪器设备的维修和设备的维护存在管理上的盲点,缺乏有效监管,完全依靠实验室人员的自觉性。多数高校对大型仪器设备没有实行“统管统用”,大型仪器共享性不强,普遍存在利用率低的情况,造成设备闲置浪费。 2.2 实验教学运行效果不佳 (1)缺乏系统的实验教学计划。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实验课一直依附于理论课,实验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全部由理论教学老师根据自己的教学计划来安排。(2)教学课时数少。随着近年来高校扩招规模的膨胀,实验条件与学生规模更不相适应,有些实验只能用演示实验代替,在一定的程度上削弱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缺乏实验教学考核标准。在高校教学中,很多实验课不独立考核,不占学生的学分或占很少的学分,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重视。老师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评定,也只能依据最后的实验报告。而实验报告中的不确定因素太多,学生对报告单中一些问题往往不加思考,照葫芦画瓢,不懂装懂。 2.3 实验队伍结构配置不尽合理 由于在实验室管理体制变革过程中,实验室与教研室脱离,致使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产生一定分离;加之长期以来,对于实验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忽视了实验教学的作用,造成实验技术人员不稳定、流动性大、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往往把实验教学当作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对课堂理论知识的验证,实验教学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导致实验技术人员队伍业务素质和整体水平偏低。 3.高校实验室建设与本科实验教学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科学规划、加强管理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高校实验室的重要性。要转变观念,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传统观念的弊端,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应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验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的保证。同时也要认识到,高水平的实验室承担着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培养优秀的科技人才和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等任务。 (2)科学制定实验室规划,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科学制定实验室建设3-5年规划是实验室工作的首要任务。规划的任务是把目标与方法、需要与可能、技术与经济、当前和长远等诸多因素统一起来,以最少的投资、最高的效益来规划实验室建设。制定实验室建设规划要和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紧密结合,要根据学校、院系的实际,做出详细的定性定量分析。在考虑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及利用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突出实验室特色。 (3)理顺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有利于实验室建设在管理上合理化,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的综合效益,更好地培养高素质人才。加强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深入研究实验室的设置、隶属关系和管理方式,设置不同层次的实验室,进一步明确和强化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积极探索并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验室发展的管理模式,及时发现实验室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加强制度建设,实验室要理顺和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并落到实处,规范实验室的日常管理。 3.2 深化改革,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改革实验课程结构,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建立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结合的实验教学模式;明确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实验教学目标,建立健全独立、完整的实验教学体系。加强综合性训练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2)改进实验教学手段、方式,建立健全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实验教学方法是影响实验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网络化教育手段以及虚拟实验室的出现,给实验教学方法带来重大变革,可以在原有实验手段的基础上加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仿真技术,扩大学生实验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同时学校应建立完备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促进实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3)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以开放式教学取代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做到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使实验教学模式从学生“被动式”实验向“主动探索式”实验转变。利用开放性实验项目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来开设一些能够综合利用各学科知识,并具备创新精神的实验项目,同时还可以把实验教学搬到校外,这样不但能使学生主动接触实验仪器设备,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分层次教学,培养出具有较强实验能力的尖子学生。 (4)建立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通过打破课程界限,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优化整合,将实验课从理论课中分离出来,单独设立课程群实验课,作出统筹的教学计划,设立独立的学分,并建立严格的实验考核与成绩评定体系,将有效地增强实验指导教师的责任感,提高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3.3 优化实验室人员结构 实验室技术人员是实现实验室为教学服务的根本保证,是决定性因素。建立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实验队伍是实验室建设管理的关键,也是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和考核制度,制定和规范考核奖惩制度。重视优化实验队伍的年龄结构、能级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和人员结构。把优秀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学历人员充实到实验室工作中,建立合理的人员梯队,使高、中、初各级实验人员各司其职,相互配套,彼此配合,形成高效能的“集体力”。 4.结语 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不仅是制约学校发展、提高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反映一所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本着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并重、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科学发展、注重素质教育的原则,提出了“科学规划、深化改革、优化结构、扩大交流”的思路,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不断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积极努力地把高校实验室建设为高水平的教学、人才培养、科研中心以及技术开发中心的重要基地。◆ 参考文献: [1] 刘作鹏. 浅谈高校实验室管理与建设[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1). 基金项目:西华大学重点科研基金项目(NO.Z0720401) 作者简介:付成华(1978-),女,湖北襄樊人,汉族,讲师,主要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