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高职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教学的几点体会 |
范文 | 于 宁 摘要:面对“80后”、“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时代环境、新的技术条件下,已越发不能适应时代需要。如何面对困惑,寻求解决方案,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必须反思和解答的。本文拟对此问题提出部分看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困惑改革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境遇与困惑 (一)社会时代变迁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新一代大学生出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他们的成长经历无法避免地烙上时代发展的印记,自觉或不自觉地感受着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大学学习期间又正好赶上了社会转型期,面临着种种社会矛盾和压力,不可避免地会对大学生的观念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表现为:这一代大学生考虑问题更多地只顾眼前利益,缺乏远大志愿和理想;在判断问题时倾向于考虑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没有考虑或较少考虑能否利他、能否产生社会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关心“天下兴亡”,但“匹夫有责”的意识是比较淡薄的。 (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方式过于简单、教育内容远离生活的弊病,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外在于人的知识教学或知性训练 一直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中国传统教育方式的影响,教育是单向的,教育者所宣讲的内容不容质疑。在今天中国教育的实践中,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方式除了在课堂上讲解原理和理论之外,已经配备了先进的实验室或野外实践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实践就显得相对落后,即使有某些方面的现实例子也不是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在很多情况下,受教育者甚至还没有弄清楚思想政治课上的抽象内容,就被简单告知这些内容具有真理性,然后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在试卷上写下答案。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外在规范的灌输与被动认同,而不是启发个体的理性自觉。 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普遍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教育的过程忽略或不尊重这些想法,只能使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简单、枯燥的灌输方式只能让他们产生厌烦、拒斥的情绪,使教育和考核都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三)方便快捷的网络信息,使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严峻的挑战 8O后大学生正经历着信息化时代,信息媒介由平面的报纸、书籍向立体式的网络空间、数字平台转变。所以,对掌握先进科技的大学生来说,获得信息的速度非常快、方式非常便捷,视野大大地拓宽了。但是,在获得信息的手段极大丰富的同时,并不是所有信息都是科学的、健康的、客观的。一些负面的或夸大社会矛盾的言论往往以奇怪的字眼或方式呈现出来,铺天盖地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吸引了好奇心较强的大学生群体;相比之下,带有育人性、塑造性寓意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单调而乏味。在各种各样信息的冲击下,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性内容不那么认同,判断变得片面、思考进入误区。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较大的困扰。 二、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评价 由于对上述问题的应对不够充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对象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已经出现了一些不好的苗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政治热情与理想信仰淡化并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大学生亲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实惠,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程度提高,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热情高涨,能较客观地分析问题,能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注意到,部分学生当中存在理想信念淡化的倾向,缺乏对理想信念追求的信心和动力。 (二)关注社会发展与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并重 对于我们倡导的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多数的大学生持认同态度,只是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呈现一定程度的增强态势。从价值主体看,大学生比较注重自我价值实现,主要表现崇尚自我,注重自身利益的追求和自身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从价值取向看,功利主义色彩浓重,推崇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的合理的利已主义。也存在部分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演变成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把金钱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为达目的不惜采用一切手段。 (三)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不统一 1.社会责任感强但社会公德意识亟待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在某些方面同社会对大学生的期望不相符合。其中环境意识和公共生活意识差是比较突出的两点。 2.重视心理素质但挫折承受力较差。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一般心理上都尚未完全成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个体心理是否健康,挫折的承受力和调节力已经不再是针对某个个体的要求,而是一种社会的要求。 三、反思与回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 (一)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资源体系 统一调配和使用思想政治教育现有资源。要整合校内教育资源,要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不断改善条件优化手段。 (二)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创建高层次、高品味、高质量的校园文化环境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高校应该把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从而使教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首先,在校园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要注意结合地方文化特点和学校办学特色,加强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建设,比如校园布局、建筑雕塑、园林设计、名言警句宣传栏、教室壁挂等,通过净化、绿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来熏陶和感染大学生的爱国爱校、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文情感。其次,在校园的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上,高校要在大学生中间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各项文化活动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三)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理论宣传教育、热点探讨评论和信息采集反馈三位一体的民族精神培育网络基地。在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占领网络教育阵地,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创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就内容而言,可以设立理论政策学习、时事政治介绍、先进事迹宣传、文化传统教育等民族精神教育网页。要加强大学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督力度,及时清理校园网络上传播的色情、暴力等黄色信息,令人消极颓废、言语污浊的灰色信息,反党、反社会主义、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破坏民族团结、制造国家分裂的黑色信息,教育大学生“拒绝信息垃圾,争做文明网民”。◆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