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
范文 张晓华
摘要:高校行政管理是高校本身实现高效有序运作,进而推动教育创新和学术科研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多年以来,国内高校行政管理处于一种低效、固化的状态,存在许多问题。在我国当前全面推动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应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性问题和现实困难,尝试提出改革完善的初步思路。
关键词:高校 行政管理 改革
1.高校行政管理概述
1.1高校行政管理的内涵
高校行政管理是指高校为了实现办学目标,依靠一定的制度和机构,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组织活动。其职能作用包括执行决策、参谋助手、统筹协调、监督检查、后勤服务等。高校的行政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运作的质量与效率,既是学校正常运作的基础条件,又是联系学校、师生、校友、社会以及国家机关之间的重要纽带和桥梁。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特征在于其既要符合现代行政管理的要求,又要符合现代教育的规律和需求,即具有行政与学术的双重特性。
1.2高校行政管理的改革
早在2006年,时任教育部长周济就指出,“管理能力和水平问题,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1]若干年过去,高校行政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仍是一个老生常谈、常谈常新的课题。甚至有学者认为: “内地的大学,是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研究生,三流的教师,四流的管理”。[2]高校的行政管理对内而言,是学校顺畅运作的保障;对外而言,直接关系到学校形象。学生和家长与高校最初的接触,往往是行政管理人员;一个行政管理一片混乱的管理学院,很难让人信服其专业水准和应用能力;近期网络上出现了一些高校错漏百出的告示牌,更是直接引发民众对该校文化素养的质疑。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高校本身以及社会发展都对高校的行政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行政管理改革显得越来越迫切。
1.3关于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讨论
随着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者越来越重视这一课题的研究和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看法包括:
朱德林提出:高校行政体制改革应贯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提出的“教授治校”理念,由教授、副教授组成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4]
张维迎认为:理想的大学的基本治理结构,理论上可以叫做“利益相关者(stake holder)治理结构”,不应该是我们简单讲的“教授治校”。[5]
郑茂雄认为“教授治校”不可行,“因为教授的时间和能力有限,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介入高校杂务容易导致‘角色混乱”。[6]
笔者认为,在高校学术管理上,应充分实现学者自治,减少行政干预,避免外行指挥内行;在高校行政管理上,“学者治校”(“教授治校”)并不是说只能由学者担任重要的领导职位(如牛津大学2006年任命了具有资深商业背景的约翰.胡德作为校长),而是应当确保学者在行政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和充分参与,在行政管理中保证学者对于教学和学术的的需求和诉求得到充分的表达和体现。就行政管理改革而言,必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人员等方面进行系统化的制度设计。
2.我国高校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2.1高校行政管理机制行政化严重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干预过多,影响高校办学自主性与自治性。行政干预既有来自国家机关的外源性的干预,也有来自学校本身行政管理的内源性干预。从高校招生、科研项目管理、实验室建设,到学位、学科的设置与评估,都受制于行政管理权力。学者对学校管理决策的参与度不高,其参与及影响缺乏制度保障,未能体现教育与学术的主体地位,与专家治校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影响了学术创新与办学特色的形成。
2.2行政管理制度滞后,基本照搬政府的“金字塔架构”层级管理
一方面管理制度没有与时俱进,跟上高等教育改革和现代管理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监督机制缺位,对行政管理贯彻落实情况和制度执行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严格的问责,国家机构常见的“帕金森定律”在高校中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诺斯古德·帕金森认为:“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行政人员会不断膨胀,每个人都很忙,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这条定律又被称为“金字塔上升”现象。[3]
2.3高校行政管理机构臃肿低效
(1)高校的职能部门按照政府机构划分,管理机构设置求大求全,机构之间的资源缺乏有效整合,编制有增无减,人员能上不能下。 管理机构设置重叠,人员冗多,职位的划分不清晰不明确,造成管理空白与相互推诿的现象并存,造成运作效率低下。
(2)高校的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官本位”现象。高校的行政管理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这意味着行政管理处于从属的地位。当行政管理的行为、安排与教学、科研冲突的时候,行政管理应服从于教学、科研。但是在实践中,由于行政权力直接作用于各项工作安排和管理,行政权力往往表现得高于学术权力,甚至出现学术权力服务、服从于行政权力的局面。具体体现在各种工作安排往往是从管理便利出发,而不是从教学科研的更好开展出发。
(3)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素质不高。高校在人事管理方面,既缺乏企业由利益导向形成的人才渴求与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又缺乏政府部门直接由法律法规规定的严格要求和程序,容易成为权力寻租的易发领域。加上行政人员待遇对优秀人才缺乏吸引力、后续培训跟不上等因素,高校行政人员大都缺乏相应的管理知识和行政能力,不能满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3.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改革的思路
3.1规范行政管理权力
行政管理权力的界限应当明晰,并保持谦抑。国家机关逐步将各项学术科研的立项审批权下放给高校,提高高校学术管理权力的自治性与独立性,以利高校自主形成系统的学术科研体系,为协同创新提供良好土壤。完善专家治校的机制,赋予高校在校领导选拔任命上的自主权,更大地发挥校董会、校务会、教师代表的作用,有利于避免可能出现的主要领导唯上不唯下,治校思路不持续等问题。
3.2转变行政管理的思路与观念
行政管理应尊重、服务于教学、科研需要,树立、形成以教学、科研为本位的观念和准则。这就要求改变以“便于管理”为导向的工作思维,做到“以人为本”,从“行政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7]。当出现行政管理需要与教学学术需要冲突的时候,如公用设施不足时,前者应确保后者的优先权。围绕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教学科研的便利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为教学科研尽可能地创造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3.3建立健全行政管理制度
管理观念与工作准则的转变需要完善的行政管理规章制度作为保障,而行政管理规章的制定又应遵循新的管理观念与工作准则。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充分听取教师、学生乃至校友、家长的意见,实现充分的诉求沟通和利益博弈平衡。对于可能直接对广大师生产生重大影响的制度应当进行听证,确保利益攸关者的知情权与参与权。充分协调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绩效考核制度,形成相互合作、互相制约、有效监督的管理机制。
3.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高校既是一个学术组织,又是等级管理组织,这就决定了高校的行政管理具有非常明显的专业化特征,应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科学。高校管理应该适应这一双重特性,建立制度公开和流程透明的人事招录任用制度,加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满足高等教育与行政管理的规律,提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重视高校行政人员的培养,建设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队伍。
3.5进一步发挥行政人员的优势与作用
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要求规范行政权力,但并不是说高校的行政管理权力不重要、行政管理人员可有可无;相反,科学规范的高校行政管理要求有高素质的行政管理人员。对于高校而言,学生具有高强度的流动性,而随着各个学校教师之间的交流力度越来越大,老师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与此不同的是,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长期保持稳定。这种稳定性可能带来职业倦怠、安于现状或路径依赖等负面影响;但如果善加利用,也可以成为传承高校办学观念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克服“官本位”、以行政为中心的官僚主义,一方面又要摒弃行政人员就是跑腿、传话、干杂活的观念,形成正确的执行/服务观念,树立更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不满足于作为基础性的后勤保障的提供者,而应进一步融入、参与校园精神的传承与大学文化的建设,将自己视为高校发展的责任/荣誉共同体的一员,完成从“管理者”到“服务者”与“参与者”的自我定位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周济.在教育部2006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丁学良.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诺斯古德·帕金森.帕金森定律.甘肃:甘肃文化出版社,2004
[4]朱德林.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刍议.商业时代.2009(21)
[5]张维迎.大学的逻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6]郑茂雄.从管理到服务:高校服务行政模式的构建.现代教育管理.2013(3)
[7]吴小绒、张伟坤.从“行政型”管理到“服务型”管理:高校行政职能部门管理观念的重构[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5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