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当代管理学的开拓者 |
范文 | 张文江 1955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周三多被分配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后改名吉林工业大学)教管理学。 1958年7月,周三多从哈工大毕业回到吉林工大后,与陈焕友、沈景明、吴鉷等几位老同学一起筹建了工程经济系。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发。一开始,学校党委就把他当做“党内新生的资产阶级分子”抛了出来,说他宣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反动的管理理论。一时间,批判周三多的大字报满地飞。后来,他被下放到鸭绿江边上一个人烟稀少的大山沟里,一待就是三年。 1980年,周三多突然接到江苏省委组织部的调令,要他去南京大学教管理学。尽管常州市委组织部不肯放人,但经过认真思考,周三多还是认为自己更加适合在高校重操旧业,于是婉拒了诸多领导和同仁的挽留,按时前往南大报到,这一年他47岁。 1988年4月,周三多晋升教授。从1960年任讲师到现在,整整相隔28年。 1988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南京大学决定在经济系与管理系基础上成立国际商学院。南大校长、书记出席全院大会并分别亲自宣读国家教委批文和校党委任命书,并特意强调主持工作的副院长周三多享有“三长级”,即与学校教务长、总务长、总会计师同级。不计个人头衔的周三多教授当场坚决请求学校去掉“三长级”待遇。三年后,周三多任院长,洪银兴、赵曙明、李琦任副院长,任广柱任党总支书记。 建院伊始,周三多教授遇到两大难题:一是办学经费问题,二是师资队伍问题。当时学校正处于“负债运行”状态,没有能力给商学院下拨开办费。然而,当时师资队伍青黄不接,还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如何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这成为萦绕在周三多教授心头的最大难题。 经过苦苦思索,他终于理出了一条建院思路:第一,领导带头搞好团结,不谋私利,一碗水端平;第二,照顾好老教师,在基本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尽快解决老教师的高级职称问题;第三,到全国各地搜罗有潜力的青年才俊,引进人才;第四,给现有青年教师足够的发展空间,指导他们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与此同时,狠抓学科建设,强化科学研究,经过七八年的努力,商学院基本建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学科群,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学者。 1993年,他带头创建了南大第一个应用学科博士点——企业管理博士点。 1994年,我校企业管理学科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周三多教授也荣获了企业管理博士点和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南京大学文科首席教授等称号。 1994年12月,周三多教授和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的《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一书在复旦大学出版。于1995年荣获国家优秀教材一等奖;之后被300多所高校广为采用,且经久不衰。一本教材经过近20年时间的市场竞争,仍能保持如此旺盛的生命力,拥有如此多的读者,在我国管理学界实属罕见。 1995年,正值南大商学院迅速崛起并已得到校内外普遍认可之时,周三多教授的第二届任期届满,且年龄已至62岁。他主动写了书面辞职报告,尽管校长苦口婆心真诚挽留,他仍然坚持:“行政领导职务不宜超过两届,这是我作为一个管理学者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在他看来,任期过长有四大弊病:1、变革激情减弱,前进动力衰退;2、容易因循守旧,缺乏创造性思维;3、总觉得老同事老部下老关系感情深,用起来顺手,不利于年轻人成长;4、组织内部矛盾会随时间积累,一旦矛盾爆发,大好形势可能逆转。1995年6月,周三多教授的辞职报告终于得到批准。 1995年11月,全国工商管理教育指导委员会给南京大学发文,要求成立全国工商管理硕士入学考试研究中心,负责“GRK”(“管理类学生入学综合考试”汉语拼音缩写)方案的组织实施工作。该研究中心隶属全国工商管理指导委员会领导,地点设在南京,并委托周三多教授负责筹建。 退下来后,周三多教授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绝不过问现任领导工作,对于有别于过去的新做法,要抱着包容和欣赏的眼光去看,绝不指手划脚。在他看来,一切都已过去,必须静下心来做现在该做的事:读书、教书、写书、做学问。1995年,出版了《孙子兵法与经营战略》,之后还出版《战略管理思想史》《论战略》《战略管理新思维》等多种著作。 回顾八十年的人生历程,周三多教授充满深情地说:“无论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无论在军队、大学、农村、工厂,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在台上、台下,处处时时都有许多关爱我、帮助我、教育我、支持我、信任我的人。我心中永远充满着对他们的怀念与感恩!” 这就是周三多教授,斐然的成就,独特的魅力,犹如一壶陈年美酒,历久弥香。 (标题为本刊所加,文章有删减) 责编:王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