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
范文 | 董世红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中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化运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走出去”过程中,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本文从企业战略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希望能够给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企业 国际化 经营战略 走出去 1.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的意义 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未达到规模化与集约化的水平,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还面临着众多挑战,经营战略的选择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战略选择的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应如何利用有利因素,提高国际竞争力。 2.企业国际化经营理论基础 2.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 亚当·斯密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生产者所掌握的生产技术的绝对差别即绝对优势。国际营销的动因之一也在于发挥别国很难相比的有利生产条件。比如我国的纺织品、手工艺品、箱包等就具有绝对优势。 2.2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 在大卫·李嘉图看来,国际贸易的基础不限于生产技术上的绝对优势,只须各国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技术上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拥有比较优势,是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 2.3 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资源配置学说 赫克歇尔·俄林认为:国际产品可分为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果两个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相当,产品成本的差别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差。 3.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条件分析 3.1 劣势分析 技术和创新能力。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创新的时代。欧美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技术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其在技术研发上的大规模投入;二是其先进的技术创新机制。而这些,都会使其技术优势更具有隐蔽性和难以模仿性。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与欧美公司相差近6倍之多,由于投入不足导致技术水平较低,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品牌和规模。品牌是企业的形象。中国企业的品牌重视度和品牌塑造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很大。2002年,全球前100名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规模都在74亿美元以上,而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规模小,存在大量的重复投资现象,这使得本来就没有规模竞争优势的中国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管理制度。21世纪以来,跨国公司纷纷进行了企业管理制度上的变革和创新,运用了很多新的理念和方法,例如:组织结构扁平化、生产组织网络化、由刚性组织向柔性组织转化等,使组织能够很快的适应新的先进的管理理念,这些都提高了其国际竞争力。反观中国企业的管理结构还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知识管理、组织文化等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公司治理结构。跨国公司一般均为上市公司,公司日常经营管理由总经理负责,总经理由董事会任命并向董事会负责,董事长领导董事会并代表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的经营目标就是为股东创造更多的利润。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明晰,责权利清楚,而中国企业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公司投资理念。跨国公司追求为股东负责,投资效益最大化的原则,所以其充分利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以石油行业为例,国际石油公司如埃克森等均是上下游一体化的跨国公司,公司的盈利能力、抗风险能力很强,当油价高时,上游的油田全力生产;当油价低的时候,油田限产,下游的炼厂和化工厂全面生产,这样无论国际油价如何变化,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3.2 优势分析 比较成本优势。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拥有充裕劳动力资源,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坚实依靠。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好我国具有的各种比较优势,特别是比较成本优势,促进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后发优势。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晚,在一定程度上也构成了竞争优势,即后发优势。通常后发优势产生于三种技术模仿创新模式:一是技术引进型。此方法能使企业短时间内缩小与国外企业的技术差距。二是产业合作。即利用本国在某些方面的独特优势,加入到其价值链中,如贴牌生产。三是启发型。即通过学习国外企业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自主研发。 市场优势。我国人口众多,加之近年来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巨大。强大的市场消化能力,为我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张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化竞争中,中国企业有优势也有劣势。中国企业要利用优势,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大胆的“走出去”,积极的融入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 4.国际化经营的战略选择及对策 4.1 战略选择及思路 行业选择。我国企业在考虑国际化行业选择时,应当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资源开发为重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应当以制造业为中心,同时也要加强农业和服务业的国际化。 我国制造业在三大产业中处于主导地位。首先,制造业规模庞大,2001年我国制造业增长占GDP的一半以上;其次,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产业竞争优势。所以在国际化的过程中我国必然要选择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另外我国是农业大国,加快农业的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通过在国外建厂以及其他的农业合作项目,能有效的转移中国的劳动力,同时也能提高农业人口素质。 区位选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初始位置选择十分重要,由于我国企业国际化起步晚,所以要将重点放在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同时还可以考虑选择与我国关系友好的国家,这样会降低企业的国际化风险,通过积累经验提高我国企业的竞争力,为进一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做准备。 主体选择。在选择企业主体的过程中应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 第一,企业规模。一般来讲,企业的竞争力与企业的规模是成正比的,大型企业相对于小型企业具有产权结构更加明晰,管理理念更加先进,生产规模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优势。所以我国在选择国际化主体时应当优先考虑实力雄厚的大中型企业,让他们作为中国企业的先行者。 第二,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经验。我国某些大中型企业,如中石油、华为等,已经走在大多数企业的前面,先行向国际化迈出了步伐,并且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经营经验和市场基础。 第三,政策方面的支持。由于外国大型跨国公司的实力强,在竞争中,我国走出去的企业还处于劣势地位,所以政府应当给予这些企业从政策、贷款到税收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帮助这些企业做大做强。 4.2 对策 强化国际化经营意识。在经济全球化愈演愈烈的今天,大型的跨国公司仅将核心技术保留在自己手中,对生产制造环节进行外包,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形成了难以复制的规模优势。因此我国企业应当加强国际化经营意识,大胆的“走出去“,寻找吸引力较强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扩张。 切实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独有的、经过长时间积累下来的、能够帮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和超额收益的核心能力。而中国企业还缺乏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第一,加大研发投入,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我国大多数企业技术依靠进口,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研发方面有大的投入和提高。只有加强自主研发,才能改变我国企业以廉价的成本优势赚取微薄利润的现状,提高国际化经营的技术含量,以争取企业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 第二,加大品牌塑造力度。品牌已成为企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跨国公司均以品牌的树立及维护作为企业获取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我国企业应当在品牌塑造方面加大力度。 第三,促进管理理念的创新。随着企业内外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企业管理层要积极学习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才能使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坚持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制度创新是企业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只有坚持走制度创新之路,才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我国企业应当重视制度创新,深入研究跨国公司的制度体系,按照市场的要求,建立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使组织结构能够适应国际化的要求,激发企业竞争活力。 5.结论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有优势也有劣势,尚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国企业不仅要“走出去”,还要积极主动的“走出去”。为此中国企业应当审慎选择目标区位,进行深入的背景分析,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培养核心竞争力,重视品牌塑造、管理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从而做大做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