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毕业生欠费原因探究
范文 侯兆君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校资助政策的进一步推行,不少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同学在毕业后,出现了违约还款的现象,尤其是近年来,违约现象愈发严重。为了深刻剖析高校毕业生欠费的原因和对策分析,笔者负责高校贷款催缴工作,采用访谈法和调查法,发现毕业生违约欠款的原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可以通过学校开展诚信教育;制定奖惩制度;用工单位将个人诚信纳入考核标准;个人提高道德修养;家庭多角度渗透等方面进行对策分析。
关键词:资助 毕业生 违约还款 诚信教育
随着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健全高等学校的收费制度和资助制度,许多高校资助管理中心根据国家政策形成了以“三奖一助”(国家奖学金、人民政府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助学金)为资助主体,以国家助学贷款为有力支撑,以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措施为有力补充的资助体系。在贫困生资助的各种方式中,国家助学贷款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项资助力度最大、收益面最广、最能解决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助学贷款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毕业生的违约还贷问题,部分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按期还款,给学校开展贷款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障碍,加大了在校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的难度。使社会公平和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受到了影响。如何将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做到实处,切实保证毕业生的诚信还款,形成长效机制,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国家助学贷款现状及毕业生还款情况
有关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据统计,从1999年9月至2012年底,全国累计有800多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助学贷款总计达700多亿元,其中2012年年度生源地助学贷款人数和金额分别突破198万元和112亿元,创历史新高。
但是,大学生毕业后违约、拖欠国家助学贷款的现象已在全国高校中成为普遍存在的问题,已日趋成为社会问题。尤以近两年为甚,例如不仅有高校的违约率超出制度设计的14%红线,甚至有少数高校的违约率直超30%。这些数字暴露高校大学生们的诚信状况已陷入危机。这不仅不利于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也将严重损害违约学生的第二身份证——个人征信纪录。因此,对于国家助学贷款中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及诚信还款问题我们必须应予以重视。
二、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天津高校部分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进行电话、信件、QQ留言、网络关注等多种方式的催缴贷款过程,进行了大量的访问调查,形成基本的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困难生毕业欠费情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从欠费学生的性别来看,欠款毕业生中绝大部分是男生,占欠款总人数的80%。女生的比例相对较低。
从欠费学生的还款的年龄分布情况来看,大部分刚毕业的学生都会按期还款。离开学校时间越长的毕业生,欠款行为就越发严重。
从欠费学生的工作状况来看,欠费学生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毕业后在生源地找到了固定工作,收入稳定,有能力按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二是毕业后频繁跳槽,导致收入不稳定,无法正常还贷。不过这类学生在接到催缴电话后还能保持礼貌,声称会尽快还款;三是学生一般工作待遇不错,但会以各种理由拒绝还款,态度十分恶劣,甚至出现将学校号码和催缴老师号码拉入黑名单的恶意行为,统称为“恶意欠费”。
从学生欠费的原因来分析,具体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类,在生源地工作,有能力按期还款,想在生源地银行还款,但政策上要求必须是本人或者他人带身份证到开户行还款,诸多不便导致毕业生疏于处理,一拖再拖;第二类,意识不到逾期不还贷对自身信誉存在的危害,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第三类,毕业后频繁换手机号,并且没有想过要和学校保持联系,导致目前部分欠费学生联系不上。
三、导致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调查访问结果的分析,再结合近两年全国各高校毕业生违约情况,可以发现,导致毕业生还款诚信缺失的原因不是单方面的作用,而是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一)社会原因
首先,毕业生收入偏低与物质消费水平偏高。就毕业生工资的平均水平来看,普遍不高,再加上日益增长的物质消费水平,许多毕业生在开始工作的头两年,就算没有申请助学贷款,也有可能生活拮据,甚至还要靠家庭的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毕业生不能按时还贷的结果。
其次,作为用人单位,并没有将毕业生的诚信素养作为招聘学生的硬性条件,明确用人标准,客观上弱化了学生在求职时对自身诚实守信品质的要求。
(二)学生个人原因
首先,学生素质的普遍下降。近些年来,高校开始进行大规模扩招,原本一些考不上大学的学生也能上大学,并且在大学获得了相应地国家资助,但是毕竟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是以学生的贫困程度为考察依据进行发放。这导致在源头上就没有把好资助育人关,这些学生在学校时因为有各种政策制度的保护和约束,在诚信上没表现出问题。
其次,学生信用缺失。从历史的角度看,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的缺失,老一辈的优秀品质在新时期的青年人中没有得到继承发扬。有一部分大学生对个人信用的价值理解不深,虽然在调查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诚信是一名合格的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但落实到行动,自身的约束力便十分薄弱。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主观原因造成恶意欠费,如存在享乐行为、羊群行为等。
(三)学校原因
首先,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监督力度不够。在毕业生离校以后,学校没有组织专人负责,对贷款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工作认识尚浅。导致学生在毕业后犹如脱缰的野马,彻底放松了对按期还贷的重视。
其次,学校缺乏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和与之相配套的制度规定。学校作为银行与学生借贷合同的担保人和中间人,没有实际法律效力。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笔者发现,大部分高校对毕业生违约还贷的行为并没有明确的处罚措施,这跟学生已经脱离学校的管制有关。
四、毕业生违约的对策分析
(一)学校方面——制度保障与奖惩机制
学校作为资助育人的最重要阵地,对资助健全学生人格和诚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强化档案管理,建立学工系统网络联动机制。高校毕业生的档案一般由用人单位接收,一些助学贷款相关的信息记录也会跟随毕业生进入档案。
其次,建立网上学生工作系统,这种实时管理系统可以整合学生的个人信息,奖惩情况和困难生资助等项目,目前虽然有些学校已经建立了学工系统,但在记录在校生贷款情况及还款情况方面还存在空白。学校可以高效的利用此系统,在学生毕业时,将学工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重点包括奖、助、贷、勤等资助信息全部导出,放入学生档案内,有助于用人单位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从而促使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起来进一步落实贷款催缴工作。
再次,制定一系列宣传奖励机制,一方面,对毕业生存在违约还款的情况在学院内部进行定期宣布和公示,以此告诫在校学生,起到警示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有诚信的还款学生,学校可以请他们与在校困难生进行座谈会,分享在学校期间的心路历程。以及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后面对社会大风气时的心态变化。同时对表现良好的毕业生在校园网上予以报道表扬,形成积极的宣传作用。此外,还可以定期对按期还款的学生派发明信片,上面写有学院对毕业生祝福的话语,以此鼓励学生积极还款,形成人文关怀。
(二)用人单位——将还贷列入日常考核
用人单位应配合学校与银行,协助督促学生还贷。用人单位在最初录用毕业生时,要着重考查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国家资助后的日常表现,结合学校提供的贷款记录和档案以及学工系统导出信息。综合判断,在毕业生应聘过程中,让毕业生知道诚信是应聘时必备品质的概念。用人单位在学生工作期间,进行聘期考核过程中,要审查其偿还国家贷款的情况,将此项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员工是否合格的基本指标。毕业生在所在用人单位晋升职称时,要重点考虑该人在校期间是否诚实守信,毕业后能否诚信还款。
(三)学生——注重自身道德修养
学生在学习专业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多阅读古代关于诚信故事的书籍,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强化诚信意识,减少浮躁心理。多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能够加强学生感恩意识的活动。
(四)家庭——齐抓共管,多角度渗透
在众多对策措施当中,家庭的作用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在学生入学之初,办理助学贷款的同时,学校就要与其父母保持长期密切的联系,在大学四年中,在学校进行诚信教育的同时,要广泛动员贫困学生的家庭成员,对受资助毕业生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尽量在学校学习期间,将学生打造成思想积极的受助者。在学生毕业后,如还遇到经劝说无效的情况,通过与家长的沟通,督促毕业生按时还贷,让学生感受到除了学校和单位以外的压力。
综上,只有广泛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企业齐心协力、共同合作,将大学生毕业后的诚信还贷问题摆在重要位置上,形成制度保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诚信还贷的问题。为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和落实扫清障碍,使国家对大学生的资助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 江秋霞,陈仁建,唐茜.国家助学贷款学生信用缺失和催收问题探讨[J].现代交际,2011(9):171-172.
[2] 刘畅.高校助困育人的现存问题及对策[D].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3] 韩萍.从大学生信用状况析解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健康稳定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3(2).
[4] 李艳,秦亮生,曹家富.我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诚信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7(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