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突发事件下网络舆情管理 |
范文 | 吴君军 摘要:当前,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加强对互联网信息的控制,但是这些举措难以阻挡大众通过网络获得和传播信息的趋势,国家对网络中个人行为的控制受到了挑战。网络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参与政治活动,人们在网络空间的行动更加自由,这是由网络的开放性所决定的。由于人们可以通过匿名方式进入网络,使得网络犯罪更容易实施,国家的司法权受到挑战。 关键词:网络 舆情 管理 今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天津港瑞海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危险品仓库集装箱堆场,装有危险品的集装箱起火爆炸, 截至9月12日下午3时确认:事故遇难人数55人,抢险救援牺牲人数110人。此次事件在国内外造成了巨大影响,当我们在赞颂消防官兵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同时,网络中也爆发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有网友散布谣言称,“瑞海公司在现场存放了700吨氰化钠,而且它们已在爆炸中全部失踪。由于氰化钠属剧毒品,如果有这么大数量的该物质通过各种方式泄漏,那么后果将是灾难性的,甚至可以毒死全中国人。”这些不和谐的声音反映出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因此,我们应当深化对网络舆情的认识和理解,研究探索对策措施,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不断提高网络舆情管理水平。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点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具体指公众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①。在结构上,网络舆情可以纵向划分为整体舆情、局部舆情和个别舆情;横向划分为国外舆情和国内舆情。从网络舆情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常规网络舆情和公共危机网络舆情。前者是指网民在日常生活中对社会问题所持态度、观点和意见;后者是指网民在发生突发状况后,对于特定的突发事件所持态度、观点和意见。 随着社会信息网络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网民数量持续增加。2015年2月,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了《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6.49亿之多,其中5.57用户来自移动端,占比达86%。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以31%的速度持续增长,且移动端用户增长最为迅猛,在一年时间多出了5700万人。 同时,网络舆情也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范围广 随着智能手机及其社交软件的普及,网络舆情传播的速度大大加快,一些身处突发事件区域的群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的情况迅速发往互联网,只要通信工具和通信网络存在,就可以成为小记者。而信息的接受者不再依赖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手段获取信息。 (二)信息互动加强 社交软件打破了传统的信息单向性流动特点,使得人们可以对信息进行互动,当信息发布者所发布的信息不全面时,信息接收者可以直接和发布者取得联系,直接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得接收者能够全方位了解事件的情况,并且可以实时跟进事件的发展变化。此外,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使自己成为新的信息发布者。 (三)舆情复杂多变 信息发布的门槛大大降低,网民可以对接收的信息进行重新地整合,加入个人对事件的理解和认识,扩大信息的影响力,放大新闻效应。一些不法分子,抓住机会,发表一些不当言论,诋毁政府形象,宣传负面消息,欺骗广大人民群众,严重干扰了突发事件处置的开展。 二、网络舆情的管理方法 (一)加强电子政务建设 在全球信息化高速发展时期,经济转型、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程度大大加强。实践证明,没有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推进,就没有服务型政府建设工作的新进展和新跨越。随着我国互联网用户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也逐步提高,群众参政议政、行使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愿望愈加强烈。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是舆情管理的基础和关键,是实现舆情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可以使用政府公报、政府网络、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多种方式进行政府信息公开。政府应当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领导者应当转变思维、加强对新事物的学习和把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微博、微信、论坛等新的网络工具纳入到电子政务建设中去,发挥其优势力量,整合信息资源,使这些网络工具真正成为政府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加快信息发布速度 天津港事件中,事故在发生时就通过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新媒体快速传播。与此同时,网络上出现了与事故相关的各种谣言,使得此次事故的舆情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爆炸事故发生在12日晚11点30分左右,直到第二天下午4点30分,官方才召开新闻发布会,此时已经距离灾难发生约17个小时,这在客观上给网络谣言提供了可乘之机。网络时代,时间代表着舆情管理的效果,政府越早发布信息,就越能抓住舆情管理的主动权。有的人认为政府应当在事故发生后等到信息掌握全面后再发布,实际上大可不必。及时发布的信息只要准确无误,让社会大众知道即可,即使信息不全面,可以通过此后发布补充性信息来弥补。 以前,突发事件舆情反应有“黄金24小时”或者“黄金4小时”原则之说,现在看来这些原则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新形势下,政府应当尽可能快速地发布信息,破解突发事件的时间压力才能有效引导舆论。政府要利用网络的社会影响力传播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不仅要利用好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等旧媒体,也要善于利用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以此占据舆论的制高点,消除信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社会不良影响,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使得谣言止于公开。 (三)加强对网民的宣传和教育 网络舆情管理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干预和技术手段。网民的道德素质和网络知识也是舆情管理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指导,提高网民的网络认知水平。这一方面,外国政府就有一些好的做法。比如,2010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要求绝大多数美国中小学开展网络安全教育;2013年法国的一些学校开始推出“上网执照”,主要通过课程等方式教学生应对网上陌生人的骚扰,并于2014年覆盖全国。 我国应该借鉴外国好的做法,结合本国国情,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教育,从而构建良性循环的网络教育生态。一是要对网民进行道德教育。网络道德建设规模大、涉及面广,需要政府、社会和群众多方积极参与、配合与协调,促使人们能够合法、合理地利用好网络,发挥网络的正能量作用,服务于社会建设。二是要对网民进行法治教育,提高网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和网络信息辨识能力,防止谣言和虚假信息对社会造成的伤害。要对网民进行法治教育,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他们的责任感,将法治建设深入到互联网中去,规范公民依法上网,促使中国网络运行和管理的法治化。 (四)提高舆情管理能力 如今,网络已经成为联系基层、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充分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把不同阶层群众的合理诉求纳入到舆情管理之中。 首先,要正确把握网络民意。政府应当在制定政策和落实工作时,主动利用网络吸收民意,最大限度地寻求民意的认同,将除涉密信息以外的政府信息公之于众,消除网民的误解和偏见。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网络民意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网络不一定能够完全、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性,网民的素质和能力也参差不齐,网络民意也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因此要用批判的眼光正确看待网络舆情,避免陷入思维定式,正确把握网络舆情内在规律和特点,进而推动舆情管理的科学发展。 其次,要制定舆情管理预案。针对网络舆情的突发情况多、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复杂性强等特点,应当事先做好应急方案,以免关键时刻措手不及。针对不同的突发事件,可以按照事件性质、敏感程度、影响力、涉及面等不同程度,制定相应的舆情管理预案,尽可能将群众关心的社会问题纳入到预案中去,进行模拟推演,这样可以大大加快政府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反应速度,减少领导者的决策压力,确保舆论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最后,要严厉打击网络谣言。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网络的普及给寻常百姓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就了网络谣言。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欠缺、社会信息管理的滞后等因素是其产生的原因。我国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网络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执法,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惩戒力度,提高违法成本。“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总统签署的《爱国者法》和《国土安全法》,授权政府或执法机构监控和屏蔽任何“危及国家安全”的互联网内容,要求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调查机关要求下,有义务向美国政府提供用户的有关信息和背景,当局无需事先征得法院同意,即可监视电子邮件和互联网上的其他相关信息。在谷歌公司2010年4月20日曝光的全球要求进行网络内容审查的政府名单中,美国位居前列,这也印证了法律所发挥的效力。 网络舆情是信息时代的产物,网络舆情管理不仅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也是开展群众工作、实现社会共治的创新形式。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关乎政府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面对复杂多变的网络舆情,我们应当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及时准确引导网络舆论,优化社会治理环境。网络舆情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我国网络建设发展迅猛,舆情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但仍然相对薄弱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引发社会问题的风险依然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提升网络舆情管理能力,推动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 注释: ①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理论界,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