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乡村建设运动对当前扶贫工作的借鉴与启示 |
范文 | 汤建华 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乡村建设运动为解决当时农村突出的社会政治问题,进行了“民族再造”、“文化重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韩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展新村运动,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农村现代化。学习和借鉴前人以及发达国家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乡村建设 扶贫工作 借鉴 新村运动 三农问题 中图分类号:D 42 文献标识码:A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从现实意义来看“无疑地形成了今日社会运动的主潮”。从历史意义来看,它也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一次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开始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同时较为成功地实现了农村的现代化。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仍然面临着农村人口外移、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卫生水平低下、城乡差别加大等发展困境。 一、乡村建设运动的由来及发展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农业生产手段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下,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匪患丛生,再加上天灾和二十年代末的世界经济危机,农村面临“破产”的边缘。大量农民因战乱和灾荒而流离失所,农产品滞销、农民购买力下降、土地抛荒现象严重。与经济落后相伴而生的,是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现象。正是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救济农村、改造农村逐渐汇集成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 二、国内乡村建设运动的几种代表形式 (一)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 晏阳初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事业,是平民教育和乡村改造理论的创立者和实践者。1926年,晏阳初怀着救亡图存、复兴中华民族的愿望,在河北定县开展乡村教育实验。晏阳初认为,中国乡村的基本问题就是“愚”、“穷”、“弱”、“私”,如何解决这四大问题便是乡村建设运动的核心内容。通过“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的整体推进,综合运用学校式教育、社会式教育、家庭式教育来具体落实。实现这些目标,要遵循研究实验、训练人才、表征推广三个步骤。 (二)梁漱溟的文化重建理论 梁漱溟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本位,走接纳西方的民主意识和科学文明,“农业引导工业”之“民族复兴”的道路。而不是模仿西方,走西方近代国家以工业带动农业的老路。他的乡村建设理论认为中西文化的冲突是导致中国社会崩溃的主要原因。为了实现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复兴,就必须先复兴农业,复兴农业的道路就是“乡村建设”。 (三)茅于轼的小额贷款扶贫 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名誉所长茅于轼,他以运作私人资本的方式,从事小额贷款扶贫工作。1992年,茅于轼在资助山西省临县龙水头村一个交不起学费的孩子时,深有感触。他认为:“农民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有劳动、生产的能力,却没有生产的资金。”于是,设立一个民间互助基金会的想法产生了。1993年9月,茅于轼和经济学家汤敏一道,共同以每笔500元人民币的贷款额,在龙水头村开始发放小额贷款。这种农村信贷实验,也是中国最早的小额贷款项目之一。 三、国外乡村建设运动的典型代表 (一)韩国新乡村建设运动 20世纪70年代初,在韩国总统朴正熙的直接推动下开始了韩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之路即“新乡村运动”。新乡村运动开始于政府向每个村庄免费发放水泥,并让其自行决定其使用方式,后改为奖励性投资。韩国新乡村运动首先关注的是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环境方面的改善,以后工作重点逐步向增加农民收入,政府支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水稻新品种等良种和先进技术。同时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农民的培训,“精神启蒙”成为乡村运动的重要部分。韩国这场自上而下、全民参与的新乡村建设运动取得了系列成果,首先改变了广大农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其次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尤其是“精神启蒙”培养了农民“勤劳、自助、合作、自立”的思想观念。 (二)法国农村改革运动 二战结束后,法国开始了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迅速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法国农村改革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表现为大力新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交通运输和电讯事业。其次是农业保护政策。为改变小农经营模式,实现大农场规模经营,高价收购无生命力农场,转手售卖给大农场主,同时对失地农民给予补偿,促进了土地和生产经营的集中;国家通过低息贷款或无偿投资的方式协助建立农业扶助合作组等等。在法国农村现代化历程中,政府对农业的补贴性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国的农村改革还表现在加强农村教育、科研与农业科技推广上。如从事农业人员必须取得“绿色证书”毕业考试,积极探索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研新机制。 (三)欧美乡村转型 城市化率普遍达到80%左右的英、美等西方现代化国家,农民以及农业人口仍旧是整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人口及乡村地区的存在是社会发展中不容忽视的事实。在欧美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城市化对传统农业、农村、农民的存在和延续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导致农业生产过剩、乡村环境恶化、农场劳动力不断减少、乡村福利下降和农村家庭机构与生产策略的调整。 四、乡村建设运动对扶贫工作的启示 乡村建设问题(“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理论界不断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将进入新常态,各项改革事业将进入攻坚期。要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解决城镇化、工业化时代广大农村存在的贫困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的关键环节。历史的方法所得到的推论,可以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引导,社会变迁的研究。国内外乡村建设的路径探索和成功经验对当前农村的精准扶贫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一)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农民、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参与,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实施的内容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教育、卫生等诸多领域,具体有编印宣传资料(刊印课本、图书、报纸)、组织农民团体、开展社会调查、举办娱乐活动(如组织戏剧演出、歌唱比赛)、传播科学技术(培育植物动物新品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培训相关人员、提高民众医疗卫生水平等等。韩国新乡村建设从1970年开始历时10年,通过改善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综合开发、新生活四个发展阶段,建设新乡村运动终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实现了农村现代化。 (二)扶贫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乡村建设运动,从其出发点来看,是以人为本,以农民为主体,走的是与农民相结合的路子。精准扶贫必须紧密依靠当地群众。梁漱溟反复强调伦理情谊、人生向上的文化思想,并明确主张“以人为本,不以钱为本”,重视社会弱势群体,重视社会的平衡发展。 通过乡村的整体改造与建设来开发和实现人的无限潜力和弘扬人的个性,重建新人格。他在《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一文中明确指出:乡村问题的解决,第一固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我们现阶段开展的精准扶贫,必须体现平等意识,扶贫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与农民的关系,学会融入农村,尊重依靠农民,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减少施舍型、输血型、被动型“脱贫”现象,避免长官意志、形式主义和“救世主”的乡村建设。同时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着力提高村民整体素质。从乡村建设运动理论和实践来看,教育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手段。充分借鉴晏阳初平民教育的思想,通过“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使农民具备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团结力。 (三)积极培育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精准扶贫 民国时期从事乡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是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600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1000多处。当时有成百上千的知识份子,抛弃在城市的舒适生活条件,怀着“民族再造”的梦想,来到偏远农村,与农民一道生活和劳动。他们所具有的爱国精神和忧患意识,对国家社会勇于担当的精神,对于当今的社会,是一种精神上的净化剂。 (四)积极推进乡村治理,建立精准扶贫的保障机制 随着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贫困地区普遍出现了空心化的现象,基层干部素质偏低,党组织力量软弱涣散。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地方黑恶势力、宗族势力通过贿选、恐吓、利诱、欺骗等手段非法攫取村民自治权力的情况。要坚决防止乡村治理“流氓化”的倾向,重视发挥“新乡贤”在农村治理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传承、弘扬乡贤文化,丰富乡村治理资源。积极鼓励支持回乡生活的德高望重老干部、老教师以及致富能力和管理能力强的领头人和回乡创业大学生通过制度化途径进入“村支”两委。 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对于当时的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贡献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为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和精准扶贫问题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就具体层面而言,还存在着系列问题,如乡村的医疗保健体系仍很不完善、农家子弟因贫失学的情况仍不在少数、农民的经济合作组织还不够健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一些社会陋习也沉渣泛起等等。特别是农村贫困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繁荣中国农村的主要瓶颈,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全面攻坚。 参考文献: [1] 于建嵘.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政治结构的影响-对湖南省衡山县的实证研究[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4):105- 10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