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分析 |
范文 | 李亚 摘要: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防范经济活动风险、贯彻落实法律法规、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完整、保证财务信息质量的重要管控措施。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杜绝违法乱纪行为发生,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业务工作规范化开展,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本文从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入手,对提高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防范风险 杜绝漏洞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一、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其履职能力,关系到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是提高单位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内部控制覆盖于单位各业务层面,有助于强化资产、预算、财务管理,形成一体化的管控整体,促使单位提高履职能力和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有利于保證财政资金使用率 国家财政资金拨款是行政事业单位活动资金的主要来源,所以单位在使用资金时必须做到专款专用,保证财政资金合理使用。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进行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杜绝出现擅自挪用、侵占、浪费资金的现象,进而起到规范单位财务活动,约束相关人员经济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作用。 (三)有利于保障国有资产安全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能够对会计工作环节进行有效管控,通过落实岗位责任制、会计工作流程、会计监督制度、财务稽核制度、财务审批制度等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做到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同时,内部控制要重视对资产的定期盘点清查,通过核查资产实物与账面价值是否一致,有效杜绝违规处置资产的情况发生,从而确保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内部控制环境不完善 行政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部分单位认为内部控制属于财务部门的工作范畴,使得内部控制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监督层面。还有部分单位虽然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却存在着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一些部门和个人对内部控制存在抵触情绪,经常只做表面文章,应付上级领导检查,而没有将内部控制制度贯彻执行于单位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 (二)风险评估落实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在运营管理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因素,如经营环境变化、监管环境变化、信息系统升级、新业务拓展、新制度实施等,这就需要单位必须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消除影响单位持续发展的隐患。但是,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经济管理,没有针对经济活动建立起风险评估机制,未能对各项经济业务流程进行细致梳理,难以把握住风险控制点,从而使得行政事业单位面临着一定的运营风险,阻碍了内部控制系统的良性运行。 (三)内部控制重点不突出 行政事业单位普遍存在内部控制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组织结构的规范性不足,岗位安排的合理性较差,加之制衡机制的缺失,导致内部控制无法有效实施。其二,授权审批制度的科学性不够,大权独揽的现象非常严重,监管的缺失为贪污腐败的发生提供了可能。其三,预算控制与执行弱化,预算编制不合理,支出达不到逐笔核定的要求,究其根本原因是约束机制的缺乏。 (四)信息沟通不畅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信息系统与沟通是有效交流渠道,覆盖于单位各项活动中,实现信息数据的及时传递,便于单位领导者掌握单位运行情况,作出正确决策。但是,从当前情况来看,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着信息系统不健全、内部沟通不畅的问题。单位内部同级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差,尤其是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缺乏协作,使得财务处理经常滞后于业务开展,降低了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与财政、银行、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中心等职能部门缺乏必要的沟通,难以获得职能部门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支持。 (五)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 对于内部控制而言,内部审计是其最为有效的一种手段,但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使得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并未设置专门的内审部门,有些单位虽然设置了内审部门,但却都是由会计人员兼任内审工作。由于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致使其在行政事业单位中的地位和作用无法实现,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也很难有效发挥。而在外部监督上,财政与外部审计部门过于注重财务收支问题,大多都是以资金使用作为监督的重点,由此间接造成单位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下降。 三、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对策 (一)完善内部控制环境 为了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创建有利于内部控制执行的良好环境。首先,提高单位管理者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通过培训教育转变管理者陈旧的观念,不断强化内部控制第一责任人意识,给予内部控制最大程度的支持,同时也要将自身行为纳入到单位内部控制的范围内。其次,提高单位全员内部控制意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共同承担内部控制责任,增强员工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自觉性,消除抵触情绪。再次,完善人力资源政策,定期开展专业培训,使全员了解内部控制制度规定,杜绝存在违法乱纪行为。 (二)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按照单位战略发展目标,结合单位业务开展需要,建立起风险评估机制,找出风险控制关键点,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降低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内部控制在单位内部的良性运行。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对每个重大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综合判断各种因素变化潜在的风险隐患,对项目实施进行全过程监控,做到防患于未然。此外,财务部门还要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对风险进行量化分析,将分析结果上报到管理层,为管理层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三)加强重要活动的内部控制 为进一步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严格按照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对各项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加以明确,除了要确保业务流程的手续完备之外,还应当确保文件、记录和凭证的完整性。同时,行政事业单位应当以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作为立足点,并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规定要求,构建起一套完善的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该机制中应当包括如下内容:预算编制与执行、预算分析与调整、决算的编报以及绩效评价等。此外,各行政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的集体决策制度,但凡涉及三重一大的内容时,必须由单位的领导班子集体进行研究决定,任何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也不得对集体决策进行随意更改,由此能够避免滥用职权的问题发生。单位还应建立健全资产监管机制,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通过对资产的有效管理,推动内控制度规范化目标的实现。 (四)建立信息沟通机制 行政事业单位要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起信息沟通机制,促使内部控制与信息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获取有关信息,为单位运营发展提供可靠依据。信息沟通机制要明确单位员工的职责,使员工了解内部控制制度,及时向上级汇报单位经营过程中的资讯。同时,单位应建立起集横向沟通和纵向沟通于一体的信息沟通渠道,引入内部控制软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信息沟通系统,实现业务与财务的协同运作,确保财务部门及时获取单位业务活动信息,并进行相关财务处理,提高财务信息的可靠性。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利用信息沟通系统,及时传递内部控制信息,让单位领导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执行情况和各项决策的执行情况,以便对单位运行、信息安全等方面作出风险评估,提高内部控制信息化水平。 (五)完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为有效解决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足的问题,单位应当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加以完善,借此来进一步明确内审机构与其它机構在内控监督中的职权,并对内部监督程序、方法及要求进行规范,强化内部控制及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一方面单位应结合内部监督情况,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定期的自我评价,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分析,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解决处理,逐步完善内部控制。对于监督检查中的违规行为,要及时进行通报和信息反馈,并对当事人进行责任追究,以此来突显内部控制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应当加大外部监督力度,财政部门与审计部门应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严格进行监督检查,从而确保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使用,发挥外部监督的职能作用,提高单位的内控水平。 四、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提高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在系统梳理工作流程的基础上,结合单位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经济活动风险管控,有效杜绝腐败现象发生,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赵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构建探讨[J].当代会计,2016(5):58- 59. [2] 李红.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措施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96- 98. [3] 周梦如,曾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析[J].现代商业,2015(1):102- 103. [4] 余黎峰.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难点和解决对策[J].会计之友,2014(10):135- 13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